赛珍珠《大地》中中国农民的恋土情结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04
/ 2

赛珍珠《大地》中中国农民的恋土情结

李辉   毛会娟通讯作者

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济南    250200

摘要:本文试图从人文精神和王龙的土地意识的角度来解读赛珍珠的小说《土地》中中国农民对土地的热爱。通过对小说《土地》所体现的土地情结的分析,探讨了人与土地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最后得出以下结论: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必须将自己的角色从土地的征服者转变为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成员,才能与土地和谐相处。这对于唤醒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地球意识也非常重要。

   关键词:赛珍珠;大地;恋土情结

一、《大地》中人与地的不可分割性

(一)人类生存对土地的基本需求

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土地在农民心中有着神圣的地位,被视为他们的生命。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土地可以满足他们对稳定的需求,因为它将为一个小家庭提供食物、衣服、住所和其他一些基本的生活材料。尽管受到天灾人祸的破坏,但它可以在短时间内恢复。所以当王龙感觉到一阵微风从东方轻轻地吹来,他很高兴,因为这预示着长期干旱后的好雨,田地需要雨水来结果。他甚至认为这是上天给他婚礼的礼物,因为"大地会结出果实"。

(二)土地作为财富和权威的源泉

  王龙本来是一个穷人。在丰收年,他靠卖庄稼赚了第一笔钱。并从黄家手里买了一块好地。他和阿兰都认为买地比花钱修土墙要好。阿兰意识到自己和有钱人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他决定继续用银子填坑,直到他从黄家买到足够的土地。于是,这块土地就成了王龙财富和繁荣的标志和象征。

土地不仅意味着财富,也意味着权威。在传统观念中,人的地位排序是"士、农、匠、商",其中农仅次于士。在小说中,当大家都知道王龙有好地,收了不少钱的时候,"就有人说要封他为头。"从这一点考虑,农民获得土地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拥有土地,而是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

(三)人类情感的认同与支持

  自古以来,自从农业出现在我国,我们的祖先就形成了向土地神献祭的习俗,感谢土地为人类提供食物,赋予万物生命。土地神在《大地》第一卷《大地》中多次出现,见证了王龙一生的悲欢离合。在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日子里,王龙还记得祭祀土地神,这充分证明了土地神在他心中的地位是多么的高。

当人们陷入困境时,土地是他们的道德寄托,支撑着他们度过艰难的日子。由于干旱,王龙带着他的家人去了南方,生活贫寒的他,依然牵挂着自己的土地。一想能回到自己的土地,他的心中就充满了希望。赛珍珠在《大地》中说明了中国人的物质土地对土地的精神依赖,形成了他们的土地情结,并对他们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大地》中男女的土地情结

土地情结是关于土地和与土地有关的事物的观念和意象的集合,如自然、自然景观、生活在土地上的人和动物等。本章将从男女与土地的关系出发,探讨《大地》中男女身上所映的土地情结。

(一)男性与土地的亲密关系

在小说的开头,王龙是一个为自己的人生做计划的穷人。他对土地有着强烈的感情。对他来说,土地是真正的财产,是唯一不能被偷走和抢夺的东西。起初,他只有父母留下的一小块土地,他所渴望的是一个好收成,这样他就可以养活全家。第二年,好收成给他带来了更多的银子,他想今年从黄家那里买更多的土地,年复一年,尽他的能力买更多的土地。我们可以看到,在那个时候,王龙的头脑中只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购买更多的土地和对土地的渴望控制着他的欢笑、愤怒、悲伤和快乐。

王源似乎从祖父那里继承了对土地的依恋。六岁时,他对一个放牛的人表示钦佩,这让父亲很生气。王源把对土地的依恋留给了自己,他渴望接近土地,他经常把土地与革命事业联系在一起。他参加了一个可以学习耕种土地的班。这是他平生第一次有机会在自己的土地上劳作,虽然他工作很辛苦,失败了很多次,但他用心学习,感到满足和快乐。

王龙对土地的渴望来源于中国农民"土地是生命之根"的传统观念,他的目标只是成为土地的主人。但王源不仅想触摸这片土地,他还知道如何欣赏它的美丽。他们对土地的渴望反映了那个时代大多数中国农民的梦想。

(二)女性与土地一体化

女性与自然是生态女性主义的两个焦点;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大地》中,这种关联性主要体现在阿兰与土地的统一性上。

阿兰在嫁给王龙之前是黄家的一名女奴,她每天在土地上辛勤工作,甚至在她要生孩子的时候。那天,她像往常一样,扛着沉重的负担种水稻,直到分娩的时候。孩子出生后不久,她又像以前一样和丈夫一起下地干活,孩子就睡在她身边。在古代西方文化中,人们崇拜大地女神,因为他们相信大地女神像母亲一样哺育着认为女性与自然具有相似的身体功能和情感特征。土地为人类提供了生存资源,人类也应该用自己的血汗来滋养土地。只有保持相互依存的关系,人类才能与自然完美和谐地生活。

三、中国农民恋土情结的原因

(一)土地的自然性

虽然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65%,但每年都有干旱、洪涝、病虫等自然灾害。土地的数量和质量成为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只有不断开垦土地,扩大耕地面积,人们才能生存。因此,土地复垦一直是摆在历代中国人面前的首要任务。在传统的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农民不得不寻求更稳定的生存方式,而土地的自然属性正好满足了小农寻求稳定的价值心态。

(二)财富社会地位的象征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土地是财富的象征,也是农民在农村社区担任公职的乡绅和体面的城镇居民是土地所有者。他们成功的生活自然成为辛勤劳作的农民的榜样。只有那些拥有更多土地的人才有权力干预和解决由土地关系引起的纠纷和冲突。土地为人们设定了社会活动的舞台和模式。

(三)以人为本的情感

在信仰和思想上,中国人自古以来每天都在与土地打交道,自然有一种亲近天地的特殊感觉。他们不仅把土地当成自己的生命,把大地当成自己的母亲,还把土地当成神来崇拜。可见,对土地的热爱和感激之情,简直到了不归路的地步。

赛珍珠《大地》中农民与土地关系的变化反映了她对中国农民和农村问题的思考。农民后裔与土地关系的不断变化是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出路,以一种现代可行的方式回归农村。应该说,赛珍珠对中国的农民和农村有着持久的爱,这促使她思考如何改变落后的农村,如何拯救受苦受难的农民。她的思考是一种感性的思考。虽然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当时恶劣环境下的农民问题,但这也是一种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大胆探索。

参考文献

[1] Antonsich, Marco. “Searching for Belonging-An Analytical Framework”. Geography
Compass, 4(2010):644-659.
[2] Buck, David D, “Pearl S. Buck: A Cultural Biography”.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56(1997):758-760.

[3] 赛珍珠(Sai Zhenzhu).大地三部曲[M].王逢振译.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51-52.

作者简介:

李辉,  女  汉族  山东省临沂市  2000年12月 本科  文学

毛会娟,女,汉族,河南许昌,1981年8月19日,研究生,硕士,英美文学、英汉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