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途径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05
/ 2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途径探索

陈云芳

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音德尔五中   137600

摘要:道德与法治是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在该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能够增强学生维法、用法意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守法、用法思维和习惯,从而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化进程。基于此,本文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从选择话题、引入案例和引导实践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策略,期望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做法律的遵守者和捍卫者。

关键词:初中教育;道德与法治;法律意识;引导实践

法律意识需要在教育培养中形成,树立法律意识能够提升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和辨析能力,使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就目前来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受传统观念、教学方法的限制,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还需要教师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开辟教学新路径,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一)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较为传统与落后,为了提高成绩,侧重于讲解考试要点,包括基础知识、关键习题等,由于未能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制约了其综合素质提升,削弱了其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对于初中生而言,其生理、心理均在不断发育,面对青春期的各种问题,急需正确意识的指引,但法律意识的欠缺,影响了其情感发展与思维拓展。此外,一部分教师在陈旧教学理念的作用下,在课堂上长篇大论,讲解的知识点晦涩、生僻,制约了学生视野的开阔,增加了其学习负担,不利于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开展。

(二)教学脱离生活实际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侧重于提高学生的法律理念、文明习惯,使其道德素养逐步完善,并最终拥有健全的人格。但经过调查发展,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如:教学认知不足、教学资源匮乏等,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时,内容脱离了生活实际,面对抽象、晦涩的知识,增加了理解难度,凭借现有知识与经验,学生不能理解课本上的内容,降低了教学效率。

(三)课程教学方法单一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将法律意识培养等同于使学生掌握法律知识,只是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让学生记忆法律条文和基础理论知识,并未深入训练学生的法律技能。受这种灌输式教学模式的限制,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学习的状态,难以提升学习兴趣。另外,教学中缺少互动交流,对于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始终停留于浅层,无法达成育人目标。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途径

(一)选择话题,培养法律意识

    教材是课程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工具,以教材为参考,从中提炼重点知识,可使学生明确知识重难点,避免出现知识点混淆的问题,加深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增强其法律意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依据课程教学纲要和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划分教学重点,运用以点带面的方式,在冗杂的教学内容中提炼法律知识,选择合适的话题,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内化重点知识,提升学习效果[1]。例如,在教学《法律在我们身边》这节课时,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解决两大问题:为什么说生活需要法律?法律是如何保障我们生活的?教师在带领学生探究“生活需要法律”这部分知识时,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插图,让学生分组探讨家庭、学校和生活中所涉及的法律知识。学生发言后,由教师进行分类汇总,引导学生深入剖析义务教育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交通安全法、劳动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条例的具体内容及其现实意义,分析法律知识在生活中的体现,使学生接触和了解不同的法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少不了法律,在享受法律带来的各项权利的同时,理应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行使权力,履行自己的义务,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

(二)拓展延伸,牢固法律意识

    课外拓展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通过拓展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其知识储备,扩大学生的认知领域,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经验,明确不遵守法律可能产生的后果,从而牢固法律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晦涩难懂的法律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科学剖析生硬的法律条例,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到特定的生活情境中找寻法律的影子,学习法律理论知识,更新已有认知,做守法、护法、用好法的合格公民。例如,在教学《法不可违》这节课时,先为学生分派课前学习任务,让学生联系身边实际或者利用网络搜索违法乱纪受到处罚的相关案例资料,在课前设置5分钟学习分享活动,学生畅所欲言,围绕案例进行讨论,由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法律知识。如带领学生分析高空抛物、打架斗殴、贪污受贿等行为,讲解违法的后果及应承担的相应责任,让学生明确民事、行政、刑事之间的区别,深化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教师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音视频,以学生愿意接受的方式进行加小学,延伸出法律维权的途径,引导学生筑牢法律底线,做守法用法的好公民。

(三)引导实践,强化法律意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需要教师善于捕捉学生感兴趣的点,设计与开展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并以活动为切入点,使学生主动学习法律知识,维护法律尊严

[2]。在教学落实中,教师要围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目标来策划与开展相应的活动,强化实践引导,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增强其法律意识。例如,在教学“夯筑法治基石”这节课时,借助多媒体展示日常生活中交通警察维护秩序、警察维护社会治安等执法办公的图片,或者播放普法小视频等,为学生普及法律知识,引导学生在交通警察的指导下,积极参与道路交通安全指挥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分析行人和过往车辆的违法行为,思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违反交通法的情况,形成法律意识,增强其法制观念,懂得运用法律保障社会治安。教师可以在实践活动结束后,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新的感受,强化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自觉维护法律尊严。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如今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其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急需解决。因此,教师应结合现状,分析影响因素,并以此为依据,落实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同时,教学过程中也应不断创新方法、更新理念,促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并能够进一步保证教学质量,为初中生日后成长与发展奠定基石。

参考文献:

[1]姚美玲.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8(9):51-53.

[2]张景远.探究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J].课堂内外(高中版),2023(26):15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