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农学专业建设与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06
/ 2

中等职业学校农学专业建设与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吴军备

412929197310107877

摘要:近年来,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许多中等职业学校都开设有农学专业,该专业每年为社会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农学人才,这些人才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为现代农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随着时代的进步,许多中等职业学校的农学专业在人才培养路径、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暴露了诸多的问题,与教育现代化的方向不大一致,难以真正培养出社会所需的人才。基于此,本文以中等职业学校农学专业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专业建设与实践教学的相关策略,对农学专业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农学专业;建设与实践;教学模式

引言

培养具有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和复合型的优秀人才是高校教育的第一要务.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培养一流人才的“四梁八柱”.自教育部实施“双万计划”以来,各级一流本科专业开展建设,同时,很多学者围绕“如何建设一流本科专业”这个命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刘庆坡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分析了农学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为涉农高校创建一流专业教育提供参考.结合南京农业大学建设国家一流金融学专业的实际情况,提出基于人才分类分方向培养的农科高校金融学专业建设路径.研究甘肃农业大学一流农学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发现该专业教学基地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滞后、教学的方式传统单一,以及考核方式不合理是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优化培养方案、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和完善实践教学模式等改革措施.这些学者针对国家或者省级一流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模块体系构建提出了建设意见,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中等职业学校农学专业的发展现状

1.1学生对专业认可度不高,缺乏学习积极性

中等职业学校的许多学生,在专业选择方面不慎重,特别是农学专业的很多学生并不是真正对农学感兴趣。结合这些学生对农学专业的认知情况,发现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农学专业就是为了让他们学习怎样更好地种地。由于对农学专业的认识存在误区,他们对专业的认可度不高,在专业学习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我国在当下已经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农业也不再局限在传统的发展路径下,而是进入了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在农业的这一发展趋势下,农学专业所学的内容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种地了,而是包含了对农作物的管理、农产品的研发、农业产业链的优化等内容。但中等职业学校的很多学生、家长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因此学生对专业认可度不高,他们不愿意配合教师的各项教学安排。

1.2双师双能型师资力量仍显薄弱

人才培养师资是关键.农学专业在师资建设过程中,队伍呈年轻化、博士化趋势明显,但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占比偏低.年轻教师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不足,教学理论缺乏、农业生产实践指导经验不足现象突出.同时缺乏双师双能型教师,部分专业教师没有企业工作经历,对企业的工作流程了解较少,导致很难培养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1.3只注重理论教学,缺乏实践课程

中等职业学校内开设的专业众多,每一个专业都有各自的特点,一些中等职业学校开设有农学专业,但这部分院校在农学专业的建设过程中,并未准确把握社会对农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上,更为关注理论教学,开设有很多专业课程,却并未同步安排对应的实践课程,由于没有保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专业建设效果并不理想。实际上,农学专业涉及了很多的实践内容,如果学校仅仅开展了理论教学,这些农学专业的学生在后续进入了专业岗位后,会发现很多实际问题都无从下手,难以适应岗位。

2中等职业学校农学专业建设与实践教学策略

2.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三农”发展,对农学专业的人才需求逐渐增多,这种良好的就业形势,为农学专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只有大力推进农业教育,才能为农业生产提供人才支撑。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等职业院校需要结合国家的农业发展方针,积极为社会培养更多事业型、实用型农学人才,始终保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的思想,巩固农学专业的建设成果。在农学专业建设与实践过程中,应转变原先的观念,引入现代化教学方式,增强中职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具有更高的专业认同感。首先,中等职业学校应尝试转变学生的观念,使每个学生都意识到农学专业的重要性,重视对学生学习观念的培养,使每个进入到农学专业的学生都有坚定的学习信念。其次,需对学生展开长期的宣传与教育。很多进入到农学专业的学生有一个固化的思路:觉得学习农学没什么发展前景,将来从事的是与农业相关的活动,无法赢得社会的尊重。针对学生的这种错误观念,学校需定期或者不定期组织关于农学的宣传与教育活动,使学生在这些宣传教育活动中,逐步意识到国家对农业的大力支持、对农业人才的需求。此外,学校可以组织农学专业的学生到农业基地开展实地调研与考察,让他们参观现代农业基地,农业基地内配备了许多现代化的设备设施,有助于这些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转变固有的观念,认识到农学专业的发展潜力。

2.2以学生为中心,推动课程改革

以学生为中心,乡村振兴为根本,服务吉林省地方区域经济为出发点,从专业核心课程开始进行课程改革.在改革过程中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大纲修订,将布鲁姆法则应用于大纲当中,专业教学大纲形成以“目标G专业核心能力G课程核心技能项目”的三阶段课程目标体系,并在课程体系当中融入思政元素.在教学当中明确章节的难点与重点,从学生学习课程角度出发,完善学生课程指导,形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分析表,切实地将能力带入课堂,在课堂培养能力,逐步建立“素质目标”培养途径,推动课程改革.并且在双师型教师的基础上,围绕核心能力培养,结合行业、企业需求,推进基于现代网络教学条件和问题驱动的案例教学方法,推动真学、真做、真环境的教学理念.依托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制定以学生为中心的实习实训项目内容,与企业合作编写适用于新农科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配套教材.

2.3立足一流专业建设,构建质量保障体系

为加快一流专业建设步伐,不断增强学校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成立以教授为主体的教学质量监控中心,与教务处联合对教学质量进行监管.形成“三期四级”教学质量检查,即期初G期中G期末三期检查和学校、学院、系部及教研室四级检查制度.同时,针对每个学期提出的教学质量问题,采取“回头看”进行二次检查.教学质量监控中心依托全校数字课堂监控体系,随时远程听课、看课,并依据结果推出全校“教学督导简报”,开展教学质量评价,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梳理.建立了学生反馈评价机制,对课堂教学方法和环节提出意见,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满意度,也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学方法的改变.

结语

当前许多中等职业学校的农学专业在专业课程设置或者专业建设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难以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农学人才,为推进专业改革,应立足于农学专业的实际情况,加大创新力度,形成崭新的专业课程体系,打造人才培养的良好平台。

参考文献

[1]王鹏.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的一流本科教育:创建动因、问题及路径[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6(4):107.

[2]李丽娜,刘小林,陈纪鹏,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宜春学院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22,27(13):4.

[3]方凤玲.互联网时代下网络自主学习助推涉农学生专业认知培育——基于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的调查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4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