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07
/ 2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

杨登梅

陕西省延安市志丹县创新实验第一小学 717500

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恰当地让学生动手操作是很有益的,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又好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矛盾的一种有效手段,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动手操作,能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操作实践是能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它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形象化,把枯燥乏味的文字叙述变成有趣的、快乐的、带有思维形式的游戏。《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小学生的理解、记忆还建立在学生的直观操作、动手实践上,所以,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操作活动,耐心引领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思考,从而揭示规律、掌握知识。在讲授“三角形内角和”时,让学生分别画一个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并量出每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写在相应的角上。然后让学生通过算一算(分别把三个内角度数相加)、还可以拼一拼(分别把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等等的操作方法,就能使学生发现和认识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动手把一个大三角形剪成两个小三角形,让学生回答这两个小三角的内角和分别是多少度?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三角形的内角和与三角形的大小无关的道理。这个过程,实质是引导学生把动手操作的过程内化为思维活动的过程,从而实现该过程的质的飞跃,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对所学知识能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更牢固,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像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自我探索获得的知识,会根深蒂固地扎根在脑海中。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只有让他们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发现,才能理解深刻,有利于掌握知识内在、本质的联系。

二、动手操作,有利于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爱动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们对生活中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都想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摆弄摆弄。而加强动手操作是小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动手才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复习中同学们遇到这样一道习题:“把一张长18.84厘米,宽为9.42厘米的长方形纸卷成一个圆柱体,求圆柱体的体积”。大部分同学无从下手,我便立即让他们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标出数据卷一卷。同学们很快的做了出来,可是有不同的两种解法。虽然结果不一样,但都是正确的。经过长期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大脑灵活多了,思维也有所拓宽,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慢慢增强了。

三、动手操作,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动手操作只是学习的手段,只是认知的基础,操作活动需要与思维紧密结合,在操作的基础上加以思维提升,才能真正起到促进学生的学习。如: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的积?长、宽、面积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这些都是教学中必须突破的难点。我在引导学生用摆一摆的方法求出一个长方形纸板的面积后诱导学生:如果求长方形球场或者更大长方形的面积用这种方法还行吗?启发学生动手操作:用12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任意的长方形,有几种拼法?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在交流想法时令我意外:“老师,我拼成图形的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它的面积和原来的一样,还是12 平方厘米。”“老师,我和他们拼的不一样,我拼成图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2厘米,但是它的面积也是12平方厘米。”“我拼成图形的长是12厘米,宽是1厘米,面积也是12平方厘米。”“我发现,你只要是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它的面积都和原来一样。”“我发现,用长的个数乘宽的个数得出来就是你拼成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现在,我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了 , 用长×宽就等于长方形的面积。” 同学们争先恐后说出自己的操作成果, 不仅理解了这一公式的含义 , 更明白了这一公式的由来。 在愉快的动手操作中 , 学生们的兴趣盎然 , 既掌握了知识 , 又发展了能力。 这样的教学过程 , 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中 , 眼、 耳、 手、 脑同时并用 , 通过学习知识提高智能素养, 获得正确的学习方法 , 如果离开了动手操作, 是很难有这样的结果的。 因此 , 在课堂教学中 , 多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 有利于激发学生富有个性的探索和尝试,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四、动手操作,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是指几何形体在人脑中的视觉表象,它是学习几何的一种必需的思维和能力。小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很弱的,我们要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这就需要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感受各种几何形体的特征,在大脑中形成各种表象,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如在教学长度、面积、体积单位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画一画、剪一剪、做一做以厘米为单位的线、面、体,亲身感受它们的大小以及三者的区别。在动手操作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其空间观念和空间思维也得到了培养和发展。有一次,在练习课上学生问到这样一道题,“用一张长30分米,宽25分米的铁皮。在四个角上分别裁下一个边长是5分米的正方形后 , 然后再把它制成一个长方体容器 , 求容积是多少?”开始不管我怎样讲解 , 即使把示意图画在黑板上 , 一部分同学就是不明白 制成的长方体长宽高相当于这张铁皮的哪些部分。 在用语言难以解释清楚的时候 ,我让学生每人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动手操作,做出符合题意的长方体。很快学生就得出了长方体的长为30-5 × 2=20(分米),宽为25-5 × 2=15(分米),高为5分米,并计算出了容积20 ×15× 5=1500(立方米)。同学们动手操作之后形成了空间观念,发展了思维,同时还培养了他们周密思考,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实物,从心里上产生一种实在感和兴趣感,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在动手操作中加深对知识的感悟,在动手操作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的创新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