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自由奔跑——科学活动“泡泡乐”案例

/ 2

让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自由奔跑——科学活动“泡泡乐”案例

张淑娟  卓玛才让

甘肃省甘南州夏河县拉卜楞幼儿园  747199

【案例介绍】

“泡泡乐”是幼儿园科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自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玩的吹泡泡器,通过改装整理相关工具后开展别开生面的科学探究活动,与以往的区角活动在多方面存在不同之处,不仅是让幼儿拿着工具吹泡泡,更是让幼儿将更多时间和精力用于观察各种工具形成的肥皂膜上,以此增强幼儿的观察能力与思考能力。让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掌握更加丰富的科学探究方法并积累较多的科学活动经验,在获得良好科学探究体验感的同时,体会科学世界的快乐与奇妙之处,为其后续学习与成长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充分调动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借此达到提升幼儿科学探究素养的最终目标。

【案例分析】

“泡泡乐”活动的开展符合幼儿的思维发展特点与认知成长规律,可以为幼儿提供思维碰撞的平台,让幼儿在实践探究与活动总结的过程中,以更加全面的角度认识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收获更加良好的学习体验感,并积累丰富的学习经验,以此实现开阔幼儿学习视野与增加幼儿知识储备的最终目的。同时,教师在组织“泡泡乐”这一科学探究活动时,会准备平面道具与立体道具,以此凸显科学探究活动的趣味性,为幼儿提供成长发展的跑道,收获事半功倍的科学活动效果。

【案例描述】

一、准备环节

教师准备:相关道具,PPT课件

幼儿准备:全神贯注

二、正式教学环节

2.1借用现代技术,丰富教学资源

现代教学技术作为一种极为高效的辅助工具,可以使科学活动的特点得到充分凸显,其中强大的教学功能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以此使幼儿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与学习探究兴趣,为幼儿提供强大的发展助力,让幼儿以更加直观形象的方式了解“泡泡乐”活动,做到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和饱满的热情配合教师所开展的各项工作。在此期间,教师需要对现代技术中的教学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并将其与活动内容进行紧密联系,密切关注幼儿的课堂表现,并以其作为调整教学各项环节与教学节奏的重要参考依据。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进行一个非常有趣的活动,下面大家说一说我们这次活动用到的工具的名称,想象一下运用不同的工具会吹出何种形状的泡泡。(利用PPT课件为幼儿展示不同平面形状的吹泡泡工具)

幼: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师:你们回答的非常正确,那接下来我请三名小朋友到台上,使用不同形状的工具吹泡泡,其他小朋友猜一猜,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来的泡泡的形状是否都各不相同,一会我来收集大家的答案。

幼:(观察其他小朋友使用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来的形状都是圆形的,不会因为工具的形状不同而有所变化。

师:那小朋友们想一想,如果我们把这个正方形的立体模型放到肥皂水里,形成的肥皂膜会是什么形状?

幼:我们可以自己动手试一试(会形成“滑梯形”、“蝴蝶形”的肥皂膜形状)

师:那如果我们将蝴蝶膜一样连接的肥皂膜再次放进水中,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幼:(呈现出极高的探究热情并动手尝试)

师:小朋友们,通过你们自主实践,我们发现将正方形的立体模型放到肥皂水里后,会形成滑梯形”、“蝴蝶形”的肥皂膜,那我们将三棱锥的立体模型放入肥皂水后,会形成怎样的肥皂膜呢?我为大家留出五分钟的时间,大家动手实践,以此检查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好吗?

幼:好的,老师。(动手操作,检验猜测)

2.2组建学习小组,引导幼儿思考

学习小组的组建可以使学习经验缺乏与学习能力较弱的幼儿,在与其他人共同讨论的过程中,理清学习思路,以更好的状态投入科学探究活动,收获事半功倍的活动学习效果。引导幼儿思考贯穿科学活动始终,是教师肩负的重要教学任务之一,可以使幼儿调动自身的知识储备,以此形成更加完善的知识框架与结构,为后续更高学段的知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本功。在此期间,教师需要按照组间同质与组内异质的原则,对幼儿进行小组划分,并寻找恰当的时机,对幼儿进行引导,并为幼儿留出充足的时间与充分的空间,对所学知识进行消化与吸收,以此达到组织科学探究活动的最终目标。

师:小朋友们,接下来我将你们分成四个学习小组,并从中选出小组长,由小组长带领你们共同走进神奇的科学世界,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泡泡乐”活动吧!

幼:好的,老师。

师:在之前,我们看到了在正方形立体模具第一次入水形成“蝴蝶膜”后,将模具再次放入水中,形成正方形膜的成功率具有偶然性,那么我们在放置工具时,怎样做才能保证第二次入水后成膜呢?(用相机拍摄幼儿将模具放入水中的整个过程,为幼儿呈现,以此帮助幼儿克服科学活动的难点)

幼:(与小组其他成员相互讨论,交流自己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的看法)在第二次将模具放入水中后,必须使工具低于水面,这样才能提高第二次成膜率。

2.3丰富教学环节,增加师幼互动

丰富科学探究活动的教学环节是将教学内容进行延伸与拓展的重要途径,可以有效缓解幼儿参与科学探究的紧张感,营造更加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以此优化幼儿的科学探究参与感与获得感。增加师幼互动可以使教师对幼儿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幼儿在科学探究活动期间产生的问题,可以在与教师互动的过程中得到有效解决,以此达到提升活动参与效果的目的。教师需要充分考虑科学活动的特点,并对其内容与教学环节进行精心设计,善于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并充分尊重幼儿的学习主体地位,与幼儿共同分享活动探究的成功。

师:小朋友们,接下来我们进行“我是科学小能手”的活动,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问题,看一看哪位小朋友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得出问题的答案,大家要加油啊!

幼:没问题,老师。

师:(搅拌肥皂水,让幼儿进行仔细观察)大家听好问题:怎样做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对实验效果的影响?

幼:在搅拌肥皂水的过程中,动作要轻,并且不能碰到泡泡的膜上。

师:这个小朋友回答问题的速度非常快,那么大家一起来说一说他的回答是否正确?

幼:他的回答正确。

【案例反思】

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做得较好的地方:在科学活动探究之前,深入了解幼儿的年龄阶段特点、认知发展水平与个性化成长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科学活动的特点,制定明确的活动计划与活动方案,整合活动内容,并对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精心设计,精准把握科学探究活动开展的重难点与关键点,对有限的活动时间进行有效分配,积极调动课堂内外的各项教学资源,创设良好的活动情境。同时,充分考虑幼儿的思维特点,尊重幼儿的活动主体地位,以恰当的方式和科学的思想对幼儿进行引导,让幼儿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全面思考问题,帮助幼儿形成更加完善的知识框架,使幼儿获得事半功倍的科学活动效果。

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有待改善的地方:与班内幼儿进行积极互动,在开展科学活动的过程中,组织与活动内容相关的形式多样且趣味性较强的课堂活动,为幼儿搭建更加广阔的能力展示平台,并预留充足的活动时间,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与活动环境,及时获取来自幼儿的活动反馈,并将其作为调整各项教学环节的重要参考依据。此外,应当及时总结科学活动中遇到的不同类型的问题,制定更加完善的应急预案,进一步创新科学活动的途径与方法,以此解决传统活动模式中存在的弊端与不足之处。寻找恰当的时机,对幼儿进行指导与帮助,避免对幼儿的活动过程予以过多干涉,以免影响幼儿参与科学活动探究的积极性与能动性,或者导致幼儿对教师出现过于严重的依赖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