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养殖中华绒螯黄酮蟹的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08
/ 2

科技养殖中华绒螯黄酮蟹的方法

顾芯儿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南京市   210000

摘要:

河蟹(Eriocheir sinensis ),又名中华绒螯蟹,俗称螃蟹、大闸蟹等,是我国特有的名优水产品,主要分布在长江、辽河、瓯江水系,其中以长江水系河蟹生长快、规格大、抗病力强、味道鲜美而著名。本文介绍了青年创业家顾芯儿科技养殖大闸蟹方法、创新实践以及未来展望。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国家政策的正确引导下,顾芯儿积极响应乡村振兴号召,学习水产养殖技术之余,组建团队以科技为手段,技术为桥梁,创新农业发展,为乡村振兴做出了积极贡献。她敏锐地以大闸蟹季节性上市且病化率高等的问题为切入点进行技术研发,通过对蟹苗的养殖,不断在重塑蟹苗文化价值中寻求个人事业发展,并带动村里的蟹苗产业再升级。同时,以科技养殖大闸蟹为基础,打造了一个全新的农业产业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顾芯儿的创业背景

顾芯儿——科技养殖大闸蟹优秀青年创业家。顾芯儿是一位出生于2003年的青年创业家。她的家庭从事水产养殖业20余年,耳濡目染下,她对大闸蟹的养殖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大学期间,她关注到科技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并逐渐意识到科技养殖大闸蟹的巨大潜力。因此,她决定以此为创业方向,开始了她的创业历程。

三、科技养殖大闸蟹的方法和创新实践

1、一种螃蟹人工育苗方法

为有效解决大闸蟹季节性上市的痛点,顾芯儿及其团队以其排卵期单一且固定为切入点,进行人工育苗,成功培育出大闸蟹新品种“肥肥一号”。

采用生态混养的方法,最终确定大闸蟹与毛蟹进行一定配比(3:1)的生态混养,此时雌性大闸蟹会产生一种特殊物质——金活酶,极大地促进雌性大闸蟹的性腺分泌,促成卵泡发育成熟,为大闸蟹与毛蟹的成功交配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母本

父本

选择标准

第二步足长节达到或超过第一侧齿

背甲前面的4个额齿尖,中间两额齿间的凹陷较深

体重规格

125g/只以上

175g/只以上

雌雄比例

2—3

1

交配期间(亲蟹下池后30天内),每日投喂,饲料投喂量为亲蟹体重的3%~5%。抱卵蟹期间,根据天气情况,合理投喂,如下表。

气温

投喂频率

低于0℃

基本不投喂

0℃~10℃

4天~5天投喂一次

10℃以上

2天~3天投喂一次

观察其胚胎发育情况,一看胚胎颜色转为淡黄色时,二通过计数“心跳”频率为130次/分钟~140次/分钟时,即可挂笼布苗。挂笼密度为35只/亩~40只/亩。挂笼后2天~3天内,溞状幼体脱离母体进入水体,将母本取出,进入溞状幼体孵化阶段。

肥肥蟹团队挑选性状表现突出的雌性子代与优质雄性毛蟹进行多次交配,最终培育出新品种“肥肥一号”。与亲代相比,“肥肥一号”一年可排卵多次,满足了人们对大闸蟹的市场需求。

2、一种提升大闸蟹口感口味的饲料

由于气候条件变化、养殖水质变差、微生物、细菌增生等缘故,导致大闸蟹易病化(如:肝胰腺坏死综合征),极大地影响了大闸蟹的养殖,为进一步提高大闸蟹抗病率,以达到提升大闸蟹口感、质量的目的,肥肥蟹团队从大闸蟹的蚤状幼体期入手,研发出一种提升大闸蟹口感口味的饲料。

饲料成分说明:

金银花发酵提取物、绿原酸苯类化合物、酸性多糖、氢氧化吡咯烷苷、挥发油、微量元素螯合复合物、麸皮粉、鱼粉、蟹粉、伊乐藻、金鱼藻、鱼油、蛋白质、维生素C、维生素E、纤维素、植物油、无机盐、中药抑菌组合物、维诺水产高维、维诺霉清多矿、维诺复合益生菌、复合光合细菌。

效果分析:

以蚤状幼体期五次蜕皮的为契机,在基础饲料配方的基础上添加金银花发酵提取物的有效活性成分(黄酮醇等),使蟹体代谢能力增强,促进蟹苗的进食,让蟹苗茁壮成长,提高和促进大闸蟹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为主的免疫力和抗病力。在这些因素的协同作用下,大闸蟹的整体免疫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蟹苗的发育健全率从75%提升至97%左右;蟹苗成活率由60%提升至90%左右。在蟹苗捕捞、转运时,饲喂中草药饲料的蟹苗同饲喂普通饲料的蟹苗相比,可明显看出前者的蟹苗活力更强且在转运时的病死率更低。一直饲喂中草药配合饲料的大闸蟹,其整体免疫能力会遗传给下一代,这种蟹苗无论成活率,还是生长速度和蟹苗品质方面都明显优于一般饲料饲喂的大闸蟹。

(三)一种蟹苗室内养殖温室自动调温度设备

蚤状幼体对于气温有很高要求,同时其在生长和繁殖过程中会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气,水体缺氧会导致蚤状幼体生长减慢、变态为大眼幼体失败或死亡。水体含氧量与环境温度呈反比,但温度过低则会导致幼蟹蛋白质变性、沉淀,使酶活性降低甚至失活,进而减少营养物质吸收,影响代谢功能。尤其人工育种过程中,由于蟹苗数量多,池塘面积,水深等条件,易导致积温现象。

为此,寻求合适的温度对蚤状幼体顺利变态为大眼幼体至关重要,顾芯儿及其团队研发了一种蟹苗室内养殖温室自动调温度设备,分时段监控池塘水温,自动调温,克服了传统养殖模式中温度固定、积温严重的现象。

时/天

0时~6时

6时~12时

12时~18时

18时~24时

温度

15℃~17℃

17℃~23℃

18℃~24℃

16℃~17℃

2.工作原理

采取一种蟹苗室内养殖温室自动调温度设备,设计主要用于养殖业室内温度控制。采用主控单元与功能控制模块分离的方式,通过RS485 接口进行级联通讯,克服传统温控系统功能单一,不可扩展的缺点。采用划区域定点温度控制,解决以往控制系统控温不均的问题。区域温度支持多点无线温度采集检测,以实现对不同区域温度的精细控制。通过数据研究与实践考察,肥肥蟹团队发现幼蟹适应生长的温度在16~24℃,故通过养殖温室自动调温度设备进行温度调控,保障幼蟹的发育。

四、总结

直至目前,我国的大闸蟹养殖业发展已走过了二十余载,其快速发展中的每一次飞跃均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息息相关。顾芯儿以科技养殖大闸蟹为突破口通过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创新实践展示了现代农业领域中青年创业家的风采和担当,她以自己的创业实践为乡村振兴做出了积极贡献并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可以相信未来大闸蟹养殖业在不断的创新推动下会迎来新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