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公共配套设施建筑方案设计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09
/ 3

对市政公共配套设施建筑方案设计的思考

范旺

深圳市华阳国际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  510000

摘要:市政公共配套设施建筑是城市正常运转和市民正常生活的重要保障,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逐年增加,人们与市政公配建筑的距离也变得越来越近,市政公配建筑不再只是满足功能需求的公配建筑,更应成为城市共生,市民参与的公众建筑。以设计打破偏见,破解市民对旧有公配建筑“邻避效应”, 弱化市民对市政公配建筑原有功能的注意力,将其作为公共建筑进行想象与尝试,为其与街区社群的融合共生带来更多的可能。

关键字:公配建筑、公众建筑、功能复合

一、市政公共配套设施建筑的现状

1.1市政公共配套设施建筑与城市的紧密关系

城市市政公共配套设施建筑(后文简称“市政公配建筑”)是保障城市正常运转、保障市民生活正常进行的基础设施建筑,是一种功能单一,且需要满足特定设备安装运行的民用建筑,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城市市政公共配套设施建筑总体可以理解为两类,一类是城市能源供应中转类建筑,如地区变电站、水泵站、煤气调压站等;另一类是市民生活环境保障设施建筑,如垃圾处理站、污水处理站、公厕等。

市政公配建筑是满足功能设备使用的功能性建筑,也是公益性建筑,建筑体量一般较大,且对人们日常生活有一定消极影响,所以通常会布置在居民聚集区外围,避免直接进入市民生活圈给市民生活造成麻烦。因此绝大多数市政公配建筑外立面也就不会进行特别设计,这也让这种缺乏美感的庞然大物与城市风貌建设显得格格不入!这种不受市民待见的“消极建筑”,逐渐成为了城市死角。

1.2市政公共配套设施建筑与市民生活的矛盾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逐年增加,城市对于市政公配建筑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在人类对城市空间的进一步挤占的过程中,人们与市政公配建筑的距离也变得越来越近,原本远离居民生活聚集区的市政公配建筑,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和生活圈。但是由于市政公配建筑功能的特殊性和单一性,对于广大市民来说,感受不到其“价值”所在,反而担心给自己的正常生活带来困扰。人们担心变电站的电辐射、担心垃圾压缩站会破坏其周边生活环境、担心公厕的臭味污染周边空气……这也导致了绝大部分市民无法接受它们坐落在自家附近。即便原本就存在的市政公配建筑,在新的居民到达后也会提出将其搬迁的强烈诉求。

这种离不开它却又对其避而远之的矛盾,逐渐成为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的突出矛盾。

城市仍需发展,人们生活质量仍需提高,城市对于市政公配建筑的需求只会有增无减。如何合理的利用城市空间,让市民与市政公配建筑能和谐共存?怎样的规划尺度才能让市政公配建筑被广大市民接受?如何通过建筑设计的方法拉近市政公配建筑与市民的感情?这是新时代给城市建设带来的一个新的挑战!也是广大建筑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1.3城市对市政公共配套设施建筑新的要求

随着社会各界对市政公配建筑越来越关注,对其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设计尝试。原本“灰头土脸”毫无设计美感的功能性建筑开始考虑对其外观进行设计包装,使其与城市环境相融,使其更容易被市民接纳。例如位于广州珠江新城的110千伏凌云变电站,外立面采用了穿孔铝板和仿真绿植墙相搭配的设计,结合周边高大树木,使其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使其到达“隐于闹市”的效果。

除了提升市政公配建筑的 “颜值”,让其变得更为顺眼之外,更重要的是消除人们对市政公配建筑消极影响的担忧。变电站“与生俱来的电磁辐射”、垃圾压缩站“与生俱来的脏乱臭”、水泵站“与生俱来的噪音和震动”…….这些已经深入广大市民的内心。消除人们内心的担忧,才能真正让市政公配建筑走进市民的生活圈!广州110千伏猎桥变电站,就通过功能赋值的方式,对市政公配建筑的城市融合进行了新的尝试。通过优美的造型吸引市民的靠近,在建筑内部增设电力活动展厅,为公众提供电力科普宣传与参观,通过科学宣贯和安全措施介绍打消市民对变电站的偏见和误解,消除市民对变电站的抵触情绪。除此之外,该设计将屋顶设计为一处公共绿化观景平台,人们可以在这里欣赏珠江、广州塔美景,同时建筑本身也成为了路人眼中的风景,成为周边高楼俯瞰的一片绿洲。 

城市的发展对市政公配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通过技术设备的提升,从根源降低对市民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的影响,同时采用设计的手法提升建筑颜值、拉近市民与市政公配建筑的心理距离。然而,仅仅对市政公配建筑外观提升和对其空间景观化设计,还不足以让广大市民接受。

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可以拉近人们与市政公配建筑的距离?消除市民内心对其产生的抗拒?从而创造更高的社会价值呢?

二、对市政公共配套设施建筑方案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2.1增城区市政配套设施建筑设计方案竞赛背景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州提出的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的重要指示,落实总体城市设计高水平、高标准、高起点进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要求,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努力提升城市品质,提高社区精细化治理水平。

于二〇二一年十二月,由广州市增城区城乡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发起了一场“增城区市政配套设施建筑设计方案竞赛”,竞赛设计内容包括增城区拟建的两座110千伏变电站、一座城市垃圾压缩站和一座公共厕所。竞赛旨在通过方案设计,美化城市风貌和环境,拉近市民与市政配套设施建筑的距离,提升城市品质。

2.2通过功能复合弱化市政公共配套设施建筑原有功能使其融于城市生活

人们对于市政公配建筑的排斥感已经根深蒂固,要想居民接纳它,我们就需要弱化其原本功能的存在,抓住周边居民的需求,赋予市政公配建筑新的功能,吸引人们靠近它,从而让周边居民接纳它,喜欢它,直至爱上它!

在本次设计竞赛中的增城区新塘镇白江村运东变电站项目,我们进行了功能复合的尝试。

项目位于新塘商务核心区西侧一座小山包上,西侧靠近碧桂园凤凰城、东侧毗邻新塘商务中心,周边规划有大量住宅小区,人口密集。通过城市热力地图发现,项目基地位于多个“热心”之间,而项目基地几乎无热度,是城市人迹罕至的一处死角。通过对用地的周边环境进行分析和对周边居民进行走访调研,抓住市民最关心的问题,重新赋予变电站一个崭新的功能,让其成为居民所需,居民愿往的“公众建筑”。让市政公配建筑成为点亮城市的重要一环。

项目位于居民密集区,经过对周边8万多居民的抽样调研,我们发现在快节奏城市生活中很多人都有饲养宠物的习惯,且多以狗、猫为主。同时也造成了越来越多的宠物伤人事件,很多宠物家庭都迫切希望有一处人宠共享的休闲空间,但是广州可以带宠物进入的免费公共场所少之又少。提供宠物公共休闲场所已经成为城市发展不可忽视的问题。项目结合周边居民需求,将变电站设计成为了一座“立体宠物公园”。在变电站基础上复合了室外为主的人宠互动空间,塑造融于环境、具有标志性的城市形象。在闹市中设计了一座放飞身心的宠物乐园,采用猫狗互动空间的设施组合,产生系列各异的互动方式,人们在其间发掘与创造充满趣味性的使用场景,映射并链接都市生活里人、宠、城之间和谐而紧密的关系。

通过功能复合手法,弱化市民对市政公配建筑原有功能的注意力,为其复合一种目的性很强的建筑功能,让原本的城市死角,焕发活力,让不受市民待见的消极建筑,成为市民参与的“公众建筑”。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06.jpg

2.3采用隔绝和遮挡手法弱化市政公配建筑对市民生活的消极影响

城市垃圾压缩站是确保城市干净整洁的重要保障,同时因为它是垃圾集中处理的地方,其自身给市民的印象就是“味大难闻、环境脏乱、形象丑陋”,俨然是市民排斥的对象。如何化解居民内心对其的抵触情绪呢?

在对多处小区居民和垃圾环卫工作者的走访调研中,我们获悉,大家希望的垃圾压缩站是整洁无异味、在绿树林荫之下若隐若现的样子。加上很多居住区缺乏集中体育运动场所,我们就在垃圾压缩站的设计中,考虑将其设计成一座供居民休闲运动的体育公园。对于体育运动者而言,场地的需求远大于其对垃圾站的排斥心理,只要消除垃圾压缩站异味,也就消除了他们内心的抵触。设计中我们采用了物理隔离的方式,将垃圾压缩站的功能集中放置在用地一角,通过设置隔墙和挑板的方式将垃圾压缩站作业流线“隐藏”起来,隔离垃圾站味道和视线。引入“坡地”概念,用斜坡方式将地面场地与建筑屋面连接起来,将人们从地面引导至建筑上方各个运动场地,再结合景观绿化设计,将这座垃圾压缩站设计成一座“生态开放的立体运动公园。”

采用物理隔绝和遮挡手法消除垃圾压缩站对市民生活的消极影响,结合周边居民的休闲、健身、运动诉求,以运动激发场地力量,为市民、为城市营造一座色彩斑斓的立体体育公园,让社区“烦心事”变“舒心事”,为居民健康生活提供场地,为城市增添活力!

2.4借鉴岭南元素增强市政公共配套设施建筑的城市归属感

增城区位于历史文化名城广州,是岭南建筑的代表城市。在增城区市政配套设施建筑设计方案竞赛的公厕设计中,我们借鉴岭南民居独特的气候调节手法、运用物理空间调节气候的原理,利用非机械调节的手法有效的应对增城当地夏季高温多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调节建筑内部微气候,提高建筑内部环境的舒适度。

我们对增城区现状公厕进行了调研后发现,区内公厕主要分布于居民聚集区、商业街区和公园内,且普遍存在环境阴暗、潮湿、闷热且臭味重的问题,周边居民对公厕的印象极具负面性。

公厕是一种公益性和服务型建筑,改善公厕环境是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构建和谐美好城市的重要一环。我们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其便捷性、经济性和节能性,同时公厕作为一座城市风貌形象展示的重要节点,我们在设计中也非常注重其城市文化的展示。

借鉴岭南建筑“高窗”的拔风效应和较好的隐私保护作用,在公厕墙体底部和顶部留出洞口,形成高窗低洞形式,充分利用自然通风排除室内余热和异味,改善建筑内部微环境,同时高窗低洞结合挑檐设计,有效避开行人和周边居民楼的视线,保护公厕的隐私性;借鉴岭南建筑“敞厅”和“冷巷”概念,打破一般建筑的窗墙做法,去除建筑门、窗,消除建筑的硬分隔,通过墙体高度和通透性,调节室内光环境和通风环境;借鉴岭南建筑“围龙屋”的制冷散热手法,在建筑入口处设计一处凹地收集雨水,与洗手废水一起经过蓄水池过滤收集,利用太阳能将其泵至屋顶喷淋系统,达到室内降温的目的;设计中采用了丰富的绿化种植,既美化了周边环境、净化周边空气又能遮挡公厕视线;沿建筑内部边缘设计的一圈水系绿化,削弱建筑边界感,使建筑与环境相互渗透。

借鉴岭南建筑的设计手法,通过物理的方式调节建筑内部气候和光环境,为增城区设计一座极具地域特色的生态节能公厕!

三、关于市政公共配套设施建筑方案设计的总结

市政公共配套设施建筑是城市正常运转和市民正常生活的重要保障,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逐年增加,人们与市政公配建筑的距离也变得越来越近,市政公配建筑不再只是满足功能需求的公配建筑,更应成为城市共生,市民参与的公众建筑。以设计打破偏见,破解市民对旧有公配建筑“邻避效应”, 弱化市民对市政公配建筑原有功能的注意力,将其作为公共建筑进行想象与尝试,为其与街区社群的融合共生带来更多的可能。

以设计点亮城市角落,焕发市政公配建筑新生,从人的感受出发,通过设计的手法,助推市政公配建筑与邻里互动与社群融合,创造更多高品质的空间;从城市的历史文脉出发,通过设计手法,厚植文化底蕴,保留传统空间形态和建筑元素,设计出极具地方特色的公共建筑,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