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09
/ 3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研究

车焕

鞍山市民政事务服务中心

摘要:本文以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重要意义作为研究出发点,分析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现存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通过本文的研究为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提供有益建议。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

1.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重要意义

事业单位加强建设内部控制体系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可保证财政资金安全。事业单位因工作性质较为特殊,所以其资金来源大多为财政拨款。通过健全的内控管理与工作体系,一方面可确保所有资金得到全面落实,另一方面也能对财务运转进行严格规范,这对于单位内部资金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也是一个极为有效的保障措施,同时还能有效预防国有资产的流失。其次,对事业单位提升服务质效极为有利。随着内部控制制度的日渐完善,事业单位在获取各项数据信息时,无论是在真实度还是精准度方面都有着明显提升,而随着该项工作成效得到改善,事业单位的整体工作质量也会随之增强。最后,可有效防范各种违规现象。内控体系建设的根本是通过加强内部监督来促使事业单位的职责能够得到充分行使,要明确该类单位中的各项资产皆为国家所有。若日常工作中内部控制制度缺乏或相应制度执行不到位,都极易给国家造成财产损失。

2.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现存问题

2.1内控环境不完善,管理意识薄弱

通过对内部控制管理开展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当前大部分事业单位虽然完成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但由于单位管理层重视度不足,导致整个内部控制工作的实施仍然停留在基础的文字层面。也就是说,该项工作未能真正落到实处,并且其作用与意义也并未得到彻底发挥。另外,还有个别事业单位对于内控工作的开展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认为该项工作实施程序繁琐、成本较高。在这种负面情绪和不良心理的影响下,内控管理自然难以全面执行。

2.2内控组织架构不合理,权责划分不清

个别事业单位在实施内部控制管理时,会出现组织结构不健全的问题。并且,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还存在单打独斗的现象,协同效应发挥极不明显。与此同时,由于缺乏相互之间的监督,内部控制工作在具体开展时也常会展现出权责不清的问题,这对于内控工作效果也将产生严重影响。而导致该问题的发生主要是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一,个别事业单位在进行职能部署时还欠缺一定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导致整个工作运行环节过于冗余,如工作流程复杂、部门管理精简度不够、材料报送与审批耗费时间过长及业务开展时长不够等都是该情况的直接体现;其二,各部门之间权责划分不够详细科学,以至于事业单位一些部门任务繁重、压力大、加班过多,但还有一些部门却工作轻松。另外,由于每个部门之间的工作独立性较强,导致其沟通交流严重不足,这样不仅对事业单位改善工作氛围存在诸多不利,同时也会影响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

2.3资产管理存在漏洞,收支落差明显

就资金管理工作来讲,部分事业单位还欠缺完整的内控管理机制,特别是在资金管理、预算管理和收支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尚不完善,这一情况将会导致事业单位的经济运转较难、经济效益不高。该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其一,预算管理科学性不足。极个别事业单位在开展预算工作时独立性偏低,经常会将其与财务工作相混合,并且还有一些工作人员是依据以往的收支经验来开展新一年的预算工作;其二,关于成本控制管理的相应制度还不够健全,且对于资金审批、授权也不够严格。如一些所谓“急需”“特许”的项目资金审批通常会直接由个人独断决定,这也导致项目投资难以保证资金回报率;其三,采购环节的控制不足。有部分事业单位对于采购管理并未加以重视,同时,对该岗位的权限制衡也极不完善,这使得整个工作中的采购质量监控不严,并且资金的利用率也十分有限。

2.4绩效考核体制不健全,员工积极性不足

一些事业单位在落实内控工作时常会对绩效管理有所忽视。并且,由于受考核机制公平、透明等问题的影响,还会严重影响到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这对于内控工作实效性的发挥也有诸多限制。关于考核体制不健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对人的思想管理缺乏认知。个别事业单位在开展内控管理时极易出现公平性缺失的现象,同时,在绩效考核过程中也常有“松紧度”上下不一致的问题。简单来讲,针对基层员工考核要求较高,如奖励不够丰富、处罚过于严厉。反之,对中上层干部的考核却略显松懈,以至于面对绩效考核常有员工持有反对意见;其次,相应考核指标的设置缺乏合理性。极个别事业单位所预设的考核指标脱离了岗位胜任力,整体过于理想化,这样操作只会导致工作人员压力过大;最后,绩效评价不健全。

3.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构建及应用策略

3.1科学设立内部控制管理目标

为最大限度保证内控体系的有效建立,事业单位应对科学性原则进行严格遵循,通过对相关的经济发展和经济活动进行系统化梳理,可使事业单位的各工作环节都有内部控制的身影,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种经济活动在内控体系的指导下得以顺利开展,并促使内控目标得以彻底实现。基于新时代背景,事业单位想要合理性、科学性地设立内部控制管理目标,可从以下两点切入:首先,在设立目标前应对相关法律规定加以分析,同时也要以此为基础科学制定目标;其次,高质量管理国有资产。个别事业单位常会出现不合理使用资产的情况,这一现象除了会影响事业单位的正常生产运营外,同时还极易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与浪费。为避免该问题的发生,在设置内控管理目标时就一定要对监督职能的发挥进行重视,以此确保国有资产的完整度和安全性。

3.2加大宣传力度推进文化建设

首先,通过培训对内部控制工作加大教育宣传力度。在组织培训活动时,需要保证该项工作的开展能够覆盖整个事业单位,只有所有工作人员皆参与其中,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意识和控制水平才能得到全面提升。具体实践环节,事业单位可组织内部工作者分批次完成内控制度培训,如利用内外网宣传与内控相关的知识及理论,或以讲座的方式面向员工强调内控的重要性。通过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开展培训宣传,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都能对内部控制有着更深了解,并且在日后的工作中也会主动配合完成一系列的内控工作。其次,作为事业单位“第一责任人”,管理者需进一步强化自身意识。该环节实施可由财务部门主导,通过面向各部门负责人传达内部控制管理的具体目标及要求,让其积极发挥“领头羊”的作用。要明确该项工作的开展必须有领导牵头,如此才能更好地吸引下属人员参加。最后,注意加强文化建设。倡导遵章守法、客观严谨的工作态度与行为准则,同时,还要在单位内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这样可为内控管理体系的全面化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3.3调整组织机构健全监督机制

围绕内部组织结构进行调整能够协助事业单位更加有序地开展内部控制管理。基于此特征,事业单位应保证各岗位设置透明、公开,同时,还要在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原则基础上将岗位之间的监督与牵制作用进行充分发挥;另外,对于单位内部各项与财务相关的工作事务和负责人职权也要进行明确分工,从而促使整个内控监督工作的质效能够大幅增长。而想要使各部门在内部控制的管理下实现彼此检查、监督及制约,就应保证所有部门之间都能够随时沟通。这样既能降低人为工作的阻力,而且对于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也十分有效。此外,为进一步扩大监督的范围与力度,事业单位也可成立内控监督部门。该部门要独立于其他部门,并且相关的监督制度及各部门、各岗位的权责也要进行完善,这样才能在事业单位内部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各种监督工作及自我评价工作。而对于一些条件成熟的单位来讲,为确保内控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还可通过组建内审机构的方式来监督内部控制的建设,如此一来便可以从更加真实且客观的角度来完善内部控制管理。

3.4提高内部控制人员业务能力

要想促使内控工作人员提升整体的业务能力,事业单位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对培养制度机制、内部培训及多元化培训制度加以完善。单位应面向员工提供在职学历提升、对外交流及专题科研项目等各种学习与能力提升平台,这样可使更多有目标、有潜力、有志向的员工拥有更多提升自我价值和创造价值的途径;与此同时,随着在单位内部收获的越来越多,其工作成就感、归属感也会有明显强化,这也是事业单位增强团结性、凝聚力和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第二,保证人才成长与人才招聘能够密切融合。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事业单位中的老员工都具有丰富的业务经验及待人接物的处事方式,而新员工则拥有良好的知识储备和信息素养,因此日常工作中可借助“老带新”模式,进一步增加新、老员工之间的深度交流与学习。第三,事业单位应持续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且要坚持唯贤唯才、不拘一格的用人原则,突破以往的思维限制。

3.5健全绩效考核体制营造良好氛围

事业单位应明确完善的绩效考核体制是建设内控体系和落实内部控制管理的一个主要支撑点。在对绩效考核体制进行优化时可从三方面着手:第一,借助大数据技术建立绩效考核平台。利用该平台收集单位所有员工的信息数据,同时对各部门所负责的职能细则,也可在绩效管理平台中进行上传,并且每条奖励与惩罚制度也都要在该平台中进行体现。通过该手段可使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变得更加透明与公开,同时其监督与约束效力也能得到充分发挥。第二,依托胜任力模型来设计绩效指标。换言之,明确的绩效考核标准应以岗位胜任力为前提,而绝不是理想化指标。通过对员工素质进行科学化、系统化的调查分析即可发现,岗位的不同对员工的能力要求也就有一定的差异。所以,在设定考核指标时要做到上限指标为大部分员工可以完成,下限指标为所有员工可以完成,另外,对于各层级岗位的指标也要进行适当的量化和精细化,这样可使员工对岗位工作有更高的追求。第三,对绩效考评工作加以优化。事业单位管理者需革新以往的绩效考核措施,除了要注重结果考评外,还要对过程考评进行关注。在整个考评过程中,无论是本职业务的高质量完成,还是推动部门完成战略创新,又或是协助财务部门完成内控等,都要给予相应奖励。与此同时,奖励形式也要注重多样化,一定要结合被奖励者的需求确定奖励内容,而不是进行虚空化、形式化的奖励;反之对于一些工作懒散、频繁失误的工作人员则要依据事情严重性进行处罚。这样开展的绩效考评能够在事业单位内部形成公正、公平的考核氛围,同时也能将考核激励作用全面发挥出来。

3.6业务层面内控体系构建与应用

首先,构建完善的预算业务内控制度。单位内部设立单独的预算管理机构,负责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结果审核等工作。预算编制与执行监督过程中出现任何问题立即上报给上级财务部门,合理调整预算安排与执行工作。预算编制过程中可根据事业单位的具体建设项目而定,包括零基预算、滚动预算等多种预算方式。编制过程中,预算部门必须与财务部门、业务部门等多个部门沟通协调,保证预算编制方案与实际情况契合。同时,预算管理机构应严格执行预算考核工作,深入各部门调查预算编制、执行的准确性,发现预算执行中存在问题立即反馈。合理控制预算,当月公布事业单位各部门的预算执行结果,表彰优秀部门,警示不合格部门。其次,持续改进收支业务的内部控制制度。第一,构建完善的支出业务流程。预算人员充分发挥自身审核监督职责,审查业务经费的原始凭证,核实凭证的准确性后下拨相应款项,同时做好账目登记工作。第二,全面监控管理业务流程的收费情况。依托完善的收费制度,财务部门配合审计部门工作者,实施收费流程的监督与管理。第三,定期组织培训,全面宣传法律法规,持续加大票据的重点审核力度。再次,完善采购涉及的流程。在政府采购项目中,审计部门要加强对资产管理的审核,同时加大对新增资产的检查力度,不定期对事业单位的有效资产进行排查,避免账实不符、违法乱纪等问题出现。事业单位的所有部门消费过程中,全部使用公卡消费,防止单位开具其他发票来逃避采购流程的漏洞,单位各部门报销做账时必须使用原始凭证。最后,持续完善单位的固定资产内控建设。资产清算部门每月核算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家具、办公电器等一般资产采用直接验收方式,精密的仪表器材采用严格规范化的验收流程。固定资产获取后,仓储部门必须进行贴条与分类,构建固定资产的卡片账。所建卡片与实物相互对应,构建系统化的固定资产运行档案管理体系,在卡片上及时记录资产出入库情况。部门领用固定资产后,使用部门负责强化固定资产的日常维修与保养,定期开展检查,提高资产使用寿命与效率,进而降低固定资产的使用风险。此外,当固定资产需要报废时,使用部门必须按照流程提出报废申请,由资产清算部门到达现场评估,再决定是否报废。

参考文献:

[1]张雪.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及应对措施[J].财经界,2022(34)

[2]梁铭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优化策略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2(21)

[3]蔡清兰.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措施[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