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保护中的水土保持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09
/ 2

生态环境保护中的水土保持浅析

次仁扎西  卓嘎

日喀则市生态环境局定结县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定结县管理分局    

摘要: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其中水土保持作为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手段备受关注,水土保持不仅直接关系到土壤的稳定性和肥力,还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整体健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笔者工作实践,对水土保持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技术手段及未来发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生态;环境;水土保持;科技

水土保持是指采取一系列的技术和管理手段,保护土壤不被水流和风蚀侵蚀,维护水资源的稳定性和生态系统的健康。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推进,水土流失、干旱、沙尘暴等环境问题逐渐凸显,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在面临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和气候变化的压力下,水土保持显得尤为重要,不仅是保护土地资源、维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环节。

一、生态环境保护中水土保持的意义

(一)保持土壤的稳定性

水土保持的首要任务之一是确保土壤的稳定性,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土壤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其稳定性直接影响着植被生长和生态系统的健康。通过采用措施,如梯田建设、植被覆盖等,可以减缓雨水冲刷,保护土壤结构,维持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二)防止水土流失,维护水资源均衡

水资源的均衡分布对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至关重要。水土保持通过减缓水流速度、构建沟渠体系等手段,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现象,不仅有助于土地水分的保持,还有助于水资源的均衡分布,降低洪涝灾害的风险,在干旱地区,水土保持更是通过科学的灌溉系统和植被覆盖,促进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三)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

水土保持的措施对于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具有显著效果,通过构建拦沙坝、拦砂坝等工程,能够截留水流中的泥沙,减缓洪水的流速,降低洪涝灾害的破坏力,不仅保护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也有助于维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植被和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

水土保持对于维护生态平衡起到了关键作用,通过合理的植被覆盖、植树造林等手段,保护植被的完整性,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促进物种繁衍,起到了积极的生态保护作用。

二、水土保持的重要手段与技术

(一)植被覆盖

植被覆盖在水土保持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能够有效防止水土流失,还能够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能力。植被通过根系的稳定作用,能够抵挡水流对土壤的侵蚀,减缓雨水冲刷,防范土壤的流失现象,对于维护土地的稳定性,降低水土流失的风险具有显著效果。林草覆盖的建设对于改善土壤结构具有积极的影响,植被通过根系的作用有助于固定土壤颗粒,形成更加稳定的土壤结构,减缓雨水的冲刷作用,有助于保持土壤的肥力,还提高了土壤的抗侵蚀能力,为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的健康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植被的引入能够有效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并保持土壤中的水分,形成天然的水分缓释系统,对于干旱地区的农业生产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至关重要,林草覆盖的建设不仅能够增加土壤的含水量,还能减缓雨水径流速度,有助于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稳定。

(二)梯田和植树造林

梯田的建设不仅仅是为了农业生产,更是一项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通过降低坡耕地的坡度,梯田减缓了水流速度,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在梯田上,雨水可以逐层渗透,使土壤得到更好的保持,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又有助于维持土地的生态平衡。植树造林是改善土地生态的有效途径,树木的根系有助于固定土壤颗粒,减轻水土流失的风险。植树造林还可以防风固沙,降低风蚀对土壤的侵蚀。此外,树木在生长的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能够吸收二氧化碳,起到净化空气、改善气候的积极作用。

梯田和植树造林两者相辅相成,构成了一种协同效应。在山区地域,梯田的建设不仅使得曾经陡峭的山坡变得平坦,还为植树造林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同时,植树造林在梯田周围形成绿色屏障,进一步减缓水流速度,增强水土保持的效果。

(三)水土保持工程

水土保持工程作为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土地资源的有力手段,在防止水土流失、减少泥沙淤积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还能够改善水体质量,降低洪涝灾害的风险。通过建设拦沙坝、拦砂坝等工程以及构建沟渠体系,为我们打造了一道坚实的生态安全屏障。

建设拦沙坝、拦砂坝等工程能够在水流中截留泥沙,有效减少泥沙淤积,泥沙淤积是水土流失的一个主要表现,对水体的清洁度和生态平衡造成严重威胁,通过这些坝体的设置,不仅能够防范泥沙对水体的污染,还有助于维持水域的健康生态系统。构建沟渠体系是水土保持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合理设计和规划沟渠,可以引导和控制水流的方向,减缓水流速度,从而降低水流的侵蚀力,对于防止坡地和河岸的侵蚀、保护土地资源、维护水体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沟渠体系的建设既可以用于农田防渗排水,也可用于防止城市建设中的洪水灾害。

(四)科技手段

科技手段的引入不仅提高了水土保持工作的效率,也为未来的生态环境保护创造了更多可能性。通过遥感技术及时监测,可以预测和规划潜在的水土流失风险区域,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治方案。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则使得管理更加智能化,使得决策更加科学、合理。

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是水土保持领域的一项重要进展,通过卫星和航空遥感技术,我们能够高效地监测土地利用的变化,及时发现潜在的水土流失问题,遥感技术具有全面、远程、实时的特点,可以大范围地获取地表信息,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全方位的监测手段,这种实时监测的能力有助于及早发现土地利用变化,采取相应措施,有效防范水土流失。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更加精准地收集、分析、处理大量水土相关的数据。通过建设信息系统,我们能够实现对水土保持工程的全面监管和管理,包括土地利用数据、水流动态、植被状况等多方面的信息,不仅提高了管理的科学性,还使得对问题的响应更加精准和迅速。

三、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水土保持作为维护生态平衡的关键环节,面临着来自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双重挑战。城市化、农业扩张等人类活动对水土保持造成负面影响,而气候变化的加剧更使得水土保持工作面临更高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科技创新和综合管理策略成为缓解水土流失、保护土地资源的关键途径。

(一)人类活动对水土保持的影响

城市化和农业扩张等人类活动极大地加剧了水土流失的问题,随着城市的扩展,大量的土地被开发为建设用地,土地覆被改变,大片绿地被城市化取代,导致原本天然的水土保持系统被破坏。农业扩张中的过度开垦、不合理的耕作方式也对土壤结构和植被覆盖产生了负面影响,加速了水土流失的进程。因此,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包括土地规划的科学性和城市建设的可持续性,以解决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水土保持问题。

(二)气候变化对水土保持的挑战

气候变化是当前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随着全球气温升高,极端天气事件增多,洪涝和干旱频发,给水土保持带来了更高的复杂性和紧迫性。极端天气会引发强降雨,增大了水土流失的风险,同时也增加了洪涝灾害的发生概率。干旱则使土地更容易受到风蚀和水流侵蚀,加剧了土地的退化。因此,需要针对气候变化的趋势,制定更加灵活和适应性强的水土保持策略,以更好地适应未来极端气候的挑战。

(三)科技创新

面对复杂多变的水土保持挑战,科技创新成为提升工作效能的重要手段,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可以实现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精准监测,及时发现潜在的水土流失问题。人工智能算法可以分析大量的遥感数据,迅速识别出土地利用变化的迹象,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同时,大数据分析也有助于建立全面的水土保持数据库,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精细化。

四、结语

水土保持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植被覆盖、梯田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等手段,可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地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全球范围内的成功案例表明,水土保持是可行且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然而,面临的挑战也需要我们不断创新技术手段和管理策略,共同努力应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土保持的影响,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水土保持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黄静.黑龙江环境通报,2022(04),12-13

[2] 水土保持在农业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魏鹳举.绿色科技,2019(08),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