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驱动川渝地区体育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09
/ 4

数字经济驱动川渝地区体育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研究

陈国庆 郭星语 莫丹

成都锦城学院  四川 成都 611731

摘要: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推动体育产业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尤其在产业融合领域,数字化经济与现代服务业的深度结合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和现代产业进步的重要趋势。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川渝地区一直以其独特的地理和文化特点,以及丰富的体育资源而著称。因此本文通过研究川渝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和现有发展困境,如体育布局不均,科技引领不足,消费潜力尚未充分释放等,提出数字经济驱动川渝两地体育产业发展的路径,并针对现有问题提出体育产业相关发展建议,以期促进川渝地区体育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

关键词:数字经济,体育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随数字化趋势不断加深,数字经济将成为全球未来竞争的重点方向。20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重点要求要着力发展实体经济,同时加速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促进数实融合,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近几年来数字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凸显,从国家层面看,截至2021年,中国的数字经济总规模高达45万亿元,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从地方层面看,在2022年,江苏省数字经济总体规模突破5万亿元,安徽省、江西省数字经济增加值突破万亿元。在合肥、杭州等地,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聚地已经形成,涉及数字安防、物联网等多个领域。

在当前新形势下,《十四五体育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将数字经济与体育产业充分结合,发挥数字经济优势,重塑体育产业形态,助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随“大健康”理论的提出,国家为提高人民总体健康素质,高度重视体育产业发展,早在2014年,就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随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政策也相继面世。地方上也紧随其后,2020年,四川省下发了《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指出要通过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部署川渝体育协同发展,全文多达三十余处提及重庆。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健身需求,加快建设体育强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将数字经济与传统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数字体育成为解决这一重大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川渝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现状,揭示其发展问题,提出数字经济驱动体育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实施路径并提出对策与建议,助推体育产业发展。

二、文献综述

数字经济一词首次提出可追溯到上个世纪90年代,随后尼古拉.尼葛洛庞第(1996)[1]在此基础上将数字经济定义为‘利用互联网而非原子的经济’。裴长洪等(2018)[2]在上篇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数字经济的定义,指出数字经济是一种更加高级可持续的经济业态。之后中国国家统计局在《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3]中定义为是指将数据资源作为关键生产要素,凭借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等一系列经济活动。但关于数字经济的定义时至今日在国际上尚未有一个权威而又被公认的定义出现。目前关于如何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有学者从体育与科技融合的视角,研究科技对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机制(黄海燕,2020)[4],为研究数字经济与体育产业开阔了一个新的视角,一个产业发展崛起往往离不开国内国际的政治因素,如从双循环发展格局视角下,从理论层面揭示了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外部动力机制(黄谦等,2021)[5]。从区域视角的层面,初步分析新时代县域下休闲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喻袁崛等,2023)[6]

综上所述,相关学者对数字经济和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较为丰富,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其中主要集中在体育旅游经济效应、休闲体育发展方面,这些研究成果或是提出逻辑观点,或是提供了理论借鉴等,但拓展到数字经济对体育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研究则相对匮乏,主要也集聚在理论研究方面展开讨论。本文通过研究川渝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和现有发展困境,提出数字经济驱动川渝两地体育产业发展的路径,并针对现有问题提出体育产业相关发展建议,以期促进川渝地区体育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

三、川渝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川渝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1)川渝地区体育产业发展总体规模

从体育产业总产值来看,2019年,2021年,2022年四川省体育产业总规模(总产出)分别为1582.68亿元,1993.39亿元,2022年为2170.8亿元,成功突破两万亿元大关,2019,2020增加值为602.61亿元,735.05亿元。从增长来看,2019总产出比2018年增长12.2%,2021年同比增长13.4%;2019年,2020年,2021年重庆市体育产业总规模(总产出)分别为504.72亿元,541.33亿,659.09亿元,从增加值来看,为213.55亿元,226.37亿元,265.18亿元,从名义增长看,2019总产出比2018年增长2.3%,2021总产出比2020年增长21.8%,增加值增长17.1%,近几年来,川渝地区的体育产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的变化幅度均呈上升趋势,表明两地体育产业的发展均呈现良好态势,有望成为川渝两地经济新的增长点,推动经济发展。

(2)川渝地区体育产业内部结构

从四川省单个产业类别在体育产业的整体占比中来看,体育服务业成为推动四川省体育增长的重要引擎,2019年,增加值为472.24亿元,2021年增加值为562.67亿元,2021年占体育产业增加值比重为76.5%,从数据来看,体育制造业发展拥有巨大的成长潜力,2019年,2021年增加值分别为90.15亿元,120.37亿元,增加值占比仅次体育服务业,其次从增长速度来看,体育健身休闲活动、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业发展迅速,2019年增加值增长速度分别为22.2%和21.5%,发展态势良好。

(二)川渝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1体育产业发展空间分布不均

四川省2021年体育生产总额为1993.39亿元,仅成都一市体育产业生产总值就超过950亿元,几乎占四川市体育生产总值的一半,而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等川西与部分川东地区的对四川省体育产业总值的贡献率加和也不超过15%,同时体育产业发展城乡差距较大,根据国家统计局,四川省2022年乡村常住人口3487.8万人占全省人口的41.65%,而体育场地仅占全省的21.63%,乡村体育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体育项目较为滞后,影响体育产业的全面发展,四川省体育产业整体发展情况呈东西弱中部强的局势,川西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以及自然环境的限制,缺乏足够的投资与发展机会,体育产业发展呈粗放型发展方式,规模小,产业弱,需要更有力的政策扶持与整体规划。重庆体育场地主要分布在主城区范围,场馆密集度大致呈旋涡状,由都市功能区向周边地区递减,2019年重庆主城区体育场地共计78,874个,占总数近70%,占总面积的68.79%,而主城区常住人口仅占总体3分之一,体育场地布局不平衡,不合理。

2科技引领发展有差距

从目前来看,川渝地区体育事业发展整体上信息化、智慧化水平不足。智慧体育场馆的建设对于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质有着显著的影响力和积极的作用,有利打造未来智慧城市建设。随科技不断深入生活,传统体育场馆的智慧化升级已是大势所趋。2021年中央深改委提出到2025年全国体育场馆人均面积达到2.6平方米基本建立了更高水平的全民建设公共体系,而2021年四川省体育场地27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07平方米,距离该目标仍有一段差距,因成都市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等体育赛事的承办,四川省初步构建了智慧场馆建设和智慧化场馆系统,重庆有22座公共体育场馆初步实现了智能化管理和运用,但现有场馆与5G技术融合不足,智慧化水平不足,科技引领体育产业发展效能还未完全激发,需要进一步的深度融合。且此次大运会共有场馆49处,22个进行了智慧化场馆建设,但大运会结束后仅有3处智慧场馆向公众开放,场馆的转化率不高,对体育产业的增效贡献不足,需要政府进一步支持。

四、数字经济驱动川渝地区体育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实施路径

优化顶层设计,充分释放数字化的驱动效应

通过政策鼓励企业创新,利用大数据加大对体育产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的精准扶持力度,精细化评估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通过补贴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吸引消费者购买,提升体育消费需求,增强企业信心,让社会力量敢进、敢创,支持体育事业发展,加强体育信息化建设发展总体方案、信息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体育新型设施管理机制等顶层设计工作,为体育信息化建设提供科学的指导。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审批管理机制,通过流程公开、信息透明、运动健康宣传等渠道,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快速便捷服务,满足国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体育运动需求。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作为新型基础设施,数字基础设施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产业发展、经济增长 、社会生态发展提供了坚固基石。随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体育产业已难以满足群众更高层次健康运动需求,数字体育与智慧体育孕育而生,而这离不开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如构建稳定可靠的智慧体育云平台,为体育运动管理和训练竞赛提供现代化的公共存储、计算、管理等通用的基础服务,建成运动、训练、竞赛多级互联互通的“大网络、大平台、大数据”的智慧体育云平台等,是目前创新驱动发展,以智慧体育支撑智慧城市建设和体育信息化的必然选择。

强化数字互动,构建城乡体育产业科学布局

统筹城乡区域体育产业整体发展情况,挖掘乡村体育价值。依据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建设全局性、战略性、科学性的要求,实现从城市到乡村,体育产业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科学发展布局。现如今体育产业发展大多聚焦在城市中心,往往忽视乡村体育产业发展价值,但如今年爆火的“村BA”“村超”,整合体育运动,运用新媒体平台,现代化宣传手段,将乡村民俗风貌与体育产业相融合,提供发展新路径,四川省与重庆市拥有丰富自然景观,差异化地理形态,可大力发展乡村体育休闲运动,打造有深度有内涵的休闲体育体验方式,在城市体育产业数字化同时实现乡村体育休闲产业智慧化,实现城乡体育产业发展交相辉映。联建共享,实现城乡体育公共设施均衡发展。往往随城乡一体化发展,乡村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人口密度大,公共设施使用更为频繁,损耗更大,对于公共设施需求量高,但同时四川也是农业大省,农村地区人口密度相对它省而言较高,为满足居民便捷使用,同时提升体育公共设施利用效率,可搭建县级数字化互动平台,协调各村体育设施布局,提供多村联建共享方案,实现最小投入,效益最大化产出结果,在兼顾效益同时,实现城乡体育公共设施均衡布局。

发挥中介效应,数字经济赋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运用数字经济推动体育产业内部结构转型升级,有助打破传统体育服务业,体育制造业,体育场地和设施管理等之间的割裂状态,运用大数据,区块链技术等一方面有助实现信息互通,体育产业内部上下游协同发展,根据消费市场,体育服务业的数据分析有利体育制造业实现生产动态调整,,连接各个产业链、创新链、数据链、金融链等,以增加体育元素资源的供应数量、各因素间的配合程度和流通率,解决供需之间的问题,降低资源的浪费,进而实现动态分配体育要素资源和体育服务业提质扩容,推动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运用数字经济推动体育产业外部结构的转型升级。一方面,通过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增强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如搭建智慧化体育教育平台,将艺术教育培训产业与体育产业融合,扩宽艺术教育培训产业的客户面同时实现体育人才培养,打破行业壁垒,运用产业叠加效应,实现1+1>2的效果;另一方面有助解决数字政府建设的诸多难点,有效提升政务服务效率,使政策落地落实,充分实现政策的引导作用,促进体育产业做大做强。

五、对策建议

补强制造短板,加大创新研发,实现弯道超车

招大引强,吸引体育制造企业落户四川,延链补链,打造体育制造产业集群,同时依据可持续发展要求,中国由2020年提出双碳目标,并依据各行业实际情况,对各行业碳达峰进行顶层设计,在此背景下,这对于川渝地区的体育制造业既是挑战也是发展机遇,谁先实现零碳转型,推出体育制造业零碳设计,在新一轮体育行业竞争,谁就能中夺得先机,实现弯道超车。因此川渝两地体育制造业可基于低碳化、数字化、智能化的产业大转型,瞄准国内体育用品及装备薄弱,加大自主研发创新,鼓励成立体育智能研发中心,探索新材料在体育制造领域的应用。形成新制造的独特生产模式,打造产业核心竞争力,将体育制造发展为体育智造,使重庆、四川两地的体育制造业打破现有常规,在双碳革命的背景下,积极改造,努力成为国内国际体育制造业的引跑者。

培育新业态,打造新场景,充分挖掘体育消费潜力

随着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的提出与深入实施,体育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体育消费也逐渐步入快车道。根据统计显示,2021年四川省居民体育消费超1600亿元,重庆市2021年,体育人均消费仅仅突破1000元。为促进体育产业对大众体育消费潜力的进一步挖掘,各部门应多措并举,增强大众对体育消费的意愿,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充分利用闲置空间资源,大力推进体育健身场地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增加供给,改善运动体验,不断拓展体育产业消费内容,打造多元一体的体育运动场景。在解决好群众“健身去哪”问题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体育消费潜力的发掘。

积极完善川渝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空间战略

川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的交汇之处,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川渝两地地理临近,通过增强川渝两地体育产业的双向交流与合作,搭建川渝地区体育组织间跨区域的共享机制,进一步推动川渝地区体育产业规划有效衔接,促进软硬资源优化共享,促进川渝两地大众体育、竞技体育、青少年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高效融合发展。凭借利益互赢、优势互补等策略,共同承接、举办国内国际顶级的体育赛事,建立顶级体育赛事承办的合作机制。进一步落实川渝两地体育事业公共服务的融合发展措施,实现川渝两地体育资源设施开放、共享、互补,从而推动川渝两地体育发展资源合理优化配置与高效集聚。打造重庆、成都体育产业“双核”城市,实现一轴串联成渝双圈布局,带动周边地区体育产业发展,打造川渝特色体育产业带,形成合理分工、资源差异化的区域一体化布局。

促进体育产业多方位融合创新

“体育+”的整合策略是扩展体育经济成长的空间并促进其消费升级的关键途径,它具备了长期链条、紧密联系及高度集成的特征。通过跨行业的结合、多元化的交融与线上线下互动来推动体育经济发展,比如,体育与旅行的联合、文化和教育的联结、老龄化问题的解决等等,这些都使得体育逐步成为了刺激国内需求的新引擎,基于民众运动的基础之上,打造全面的健康体育服务系统,从而激发体育消费。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的发展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相关部门必须以人民为中心,破除影响、制约、限制群众体育、竞技体育等发展的壁垒,基于群众体育的基础之上,打造全面的体育服务系统。其次,我们要运用体育竞赛作为引导,传播体育的精神价值,增加体育活动的参与者数量,增强体育市场的规模。最后,要依靠体育商业的支持,提高竞赛的水准,丰富体育服务的供应量,实现公共运动、竞赛和商贸三者的协同发展,共享利益的关系网。同时体育赛事活动要加强线上线下的融合发展,充分利用线上线下的多媒体平台,举办网络体育赛事,利用线上进行活动推广、开设线上线下无偿讲解课程、推广居家科学有效健身服务。积极探索建立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体育运行模式,可持续性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工作机制,致力于创建涵盖教学、测试、训练和比赛全过程的全方位覆盖体系。

参考文献

[1]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2]裴长洪,倪江飞,李越.数字经济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财贸经济,2018,39(9):5-22

[3]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波书(2021年)[R/OL].http://www. caict.ac.cn/kxyj/qwfb/bps

[4]黄海燕.深化体育与科技融合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J].体育科研,2020,41(05):1.

[5]黄谦,谭玉姣,王铖皓等.“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诠释与实现路径[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1,38(03):297-306.

[6]喻袁崛,喻坚.新时代县域休闲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与路径选择[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23,38(04):116-123+133.

基金项目:自贡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民体质健康与体育产业研究中心项目“数字经济驱动川渝地区体育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研究”(项目编号:GT-02202201)

者简介:陈国庆(1993-),男,安徽和县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产业经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