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新形势下建筑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困难及建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09
/ 2

“一带一路”新形势下建筑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困难及建议

凌建科

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2023年10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宣布了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八项行动“为今后一个时期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指明了发展方向,为建筑企业的高质量走出去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当前我国施工企业走出去的基本模式还是传统打法和套路,在百年变局加速推进、地缘政治日趋复杂和基建行业供求失衡的大环境下,在商业模式、行业发展、发展方式和风险防范方面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建筑企业要认真总结过去海外经营的经验和教训,紧紧把握“八项行动”的新机遇,实现新形势下走出去的高质量发展。

一、新形势下境外市场开发面临的困难

(一)商业模式上,传统开发模式风光不再,新型商业模式任重道远

 一带一路建设的传统主流模式是以中国政府“两优贷款”和央企投资为主的中国资金+中国建设。这种富有中国特色的模式在项目建设中具有决策效率高、产生效果快的优点,能够快速推动中国产能走出去和改善沿线国家基础设施从这次高峰论坛上可以看出,今后一段时间要统筹推进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大型项目要推行投建营一体化模式,即中国企业以市场化、法治化和商业化方式参与项目的投资、融资、建设和运营。而作为建筑施工企业,依然存在着承包人思维,对新型商业模式下的前期开发、融资关闭和风险闭环还无法为投资人提供可预期的增值服务。

(二)行业发展方面,产业合作成未来发展趋势,施工企业无所适从

八项行动强调了要大力发展“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等绿色行业以及通过合作共赢模式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共同维护跨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这就要求施工企业在海外业务拓展中要积极参与上游资源开发、工业生产以及供应链建设等。而建筑企业在绿色产业发展方面往往处于行业下游,在产业链集成和园区开发等方面经验和能力欠缺。

(三)发展方向上,规模让位于质量,高质量发展路径挑战重重

中国海外工程发展已走过看“量”的阶段,现在要更重视“质”的改变。下一步一带一路沿线会重点推动一批“小而美”项目,而作为在海外已形成较强产能的建筑施工企业来说,无论从规模还是资金来源的路径依赖上来看,必将会受到冲击。

此外,从国际工程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来看,随着所在国公司在中小型项目上的竞争优势和东道国政府的政策支持倾向,小而美的项目建设需要要走当地化、属地化。海外经营的属地化,要求我们做到渠道本土化、管理模式本土化、生产方式本土化、市场资源本土化甚至管理人员思维方式的本土化。而我们在实施一带一路项目时,还存在传统路径依赖问题,一方面国内专业人员短缺,另一方面当地人才没有使用起来,影响了项目建设。

(四)风险防范上,施工企业在对外合作的风险防控意识方面还不足

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般具有金额大、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多的特点。依据国家主权信用评级数据库,沿线基建投资总体资金需求中,只有50%来自投资风险较低的国家,其余为营商环境较差风险较高国家。同时较差的国家主权偿债能力,导致海外建设者承建的项目无法按时收到工程款、收到款项遭遇兑换管制或遭遇汇率大幅贬值等状况,对资金周转和项目工期造成较大影响。

二、新形势下建筑企业境外市场开发的建议

(一)坚持系统思维

“一带一路”的实质,是促进市场的深度融合、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推动沿线各国在更高水平、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八项行动”为我们新形势下积极拓展市场空间指明了方向,建筑企业必须坚持用系统性思维进行战略统筹和顶层布局,认真领会习主席提出的八项行动,不能继续依赖两优“和内资外投的传统模式。建筑企业更要摒弃以往的”品牌靠竞标,盈利靠两优“的思维定势和发展路径,应尽快明晰海外投建营一体化战略,明确投不投、投什么、如何投。在战略明确的基础上,加速团队建设,加速团队的国际化、法治化和本土化建设。

在开展投建营方面,要推行无追索项目融资和人民币融资模式,先在对华关系好、资源禀赋优、经济发展稳定的国家先行先试。对于国家偿债能力弱的项目,尝试用资源代位赔偿替代传统的主权担保方式,探索可变现的资源类项目的担保模式。此外,建筑企业要牢固树立投资人思维推动承包业务,推行 “投资人+EPC”模式。

(二)坚持发展思维

当前一带一路建设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要重点打造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通过品质和口碑赢得可持续的市场,从而提升我们在海外的全方位影响力和带动力。一是行业层面要倡导品质竞争的市场理念,行业协会要加强对境外投议标市场秩序的规范和管理,对恶性竞争、相互拆台的企业实行强制退出机制。二是企业层面要摒弃低价中标的理念,走价值引领和价值创造的自我增值模式,要密切关注政府部门、客户、银行以及合作方的诉求,通过更高的工程交付质量和服务品质,提高一带一路建设的效率和质量,实现客户、企业和相关方的共赢和可持续发展。三是要通过规则设计规避经营风险。八项行动中中方提出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路径和7800亿元的融资支持,为此,可以通过资本引领,驱使规则制定,

使“一带一路”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化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从而将人民币打造成为化解“一带一路”建设“市场化、商业化”项目汇率风险和合同风险的重要工具。

(三)坚持长线思维

中国工程企业的国际化是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和实现全球资源有效配置的必由之路走出去的建筑企业要在文化和法律差别巨大的外部环境下存活和成长,就需要我们有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长线思维

一是战略规划上,要积极研判行业发展态势和所在国规划方向,通过制定一国一策,在战略上深度融入所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二是业务定位上,要根据所在国发展阶段和国情及时进行布局和调整。随着沿线国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城市化发展,城市发展和产业群建设成为新趋势。地方企业可以创新思路,积极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和企业走出去,为双循环发展格局发挥地方力量。三是资源配置上,要敢于自我革命,走出中国要素配置的舒适区,积极拥抱全球化配置和属地化服务。在海外项目上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外员工水乳相融的企业文化,在企业体制机制上要构建内外人才和中外人才双循环的交流格局。

(四)坚持底线思维

随着地缘政治博弈、文明冲突和地区动荡,全球经济增长面临巨大风险。“一带一路”能否走深走实取决于我们企业对风险的预防和韧性。

一是守住安全底线,坚持危地不去,乱地不往,把优质资源向开发程度深、业绩贡献好、市场容量大、投资环境优、对华关系好、安全局势稳的国别市场倾斜。二是守住合规底线,牢固树立合规意识和法治意识。中资企业应提高法律素质,遵守东道国法律法规,依法合规经营,严格遵守税收制度,规范企业投资和建设行为。三是守住廉洁底线,全面提升“一带一路”项目的全过程透明度,让东道国消除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疑虑和猜忌。四是守住算赢底线,切实履行投议标评审和项目前期启动策划,做实评审工作。在投标中要坚决找到底线,守住底线,绝不签算不过来账的合同,绝不做履约营销两张皮的老路。

“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是百年变局、俄乌冲突以及经济衰退等重重困难下,和国际工程需求收缩、风险加码和预期不明等层层挑战下展开的一项伟大事业和伟大斗争,建筑企业要直面挑战,勇于担当。我们相信,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和坚强领导下,“一带一路”建设必将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