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技校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09
/ 2

如何提高技校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

毕才学

云南冶金高级技工学校 云南 昆明 650215

   摘要: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写作能力是很重要的一环,特别是应用文写作能力。本文作者通过多年的技工学校应用文写作的教学实践,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应用文写作的训练方法,对提高技校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确实是非常有效的。

关键词:技工学校,应用文写作,训练方法

    一位学者在论创造型人才时写道:"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活动交往和情感变得日益丰富多彩,社会对人的才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且力求多面全面………所谓创造型人才,至少应具备以下几种能力,即科学研究和创造的能力:能言善辩和文字写作能力,社交和社会活动能力。“就某种意义上来讲,所有这些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又都需要写作能力的不断提高。所以如何提高技校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竞争的需要,是培养创造型技工的当务之急。但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从学生的反应和教师的自我感觉看,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因为技校学生认为自已学的是动手能力,认为自已今后毕业后还是当工人,写好文章没有多大用处,写文章是领导、秘书和知识分子的事,对自已也是社会需要的人才认识不足;二是由于应用写作无论是现论还是例文都比较枯燥,所以我在上应用写作课时曾一度出现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情况,面对这种情况如何使学生对这门课感兴趣? 经过反复思考,大胆尝试,几年来,终于摸索到了应用写作教学中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经过教学实践,学生反映良好。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主要是从思想上转变某些学生认为写作没啥可学,学了也没什么用的观念。所以我上第一节课就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往的日益频繁,中国人口众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就业宽争也越来越激烈,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完美型的人才。如果技校学生不能写出好的应用型的文章,甚至连简单的假条、欠条、领条、通知、启事也写不好,单靠技术是很难与大学生和中专生相竟争的。今后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能写一些普通的、常用的应用文章是提高技较学生综合素质的当务之急。要使学生意识到应用写作课是在培养学生的一种技能,就象学习微机操作和驾驶技术一样,是实现自我价值、增强竞争力的一种手段,这样学生才能有很高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觉得学习应用文的写作实际上是学习一种本领,是对未来所从事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充分认识到应用写作的重要性并努力学习好它,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真正做到早认识、早着手、早受益。今后莫叹“书到用时方恨少”。

二、采用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应用写作是一门以理论指导的实践课。所以教师就要精讲理论,以便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练,又由于应用写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政策性、针对性很强,又受到制文意图、格式、语体等多方面的限制,应用文显得格式呆板,内容缺乏吸引力。其教学法也较其它课程教学难度大一些。如果采用传统的方式,不刻意求新,增强其生动性、趣味性和创造性,就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采取什么样的训练方式,才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有限的时间,迅速地提高写作能力呢?经过几轮的教学实践,我摸索出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一)相互评议法

以往的写作训练基本上是教师讲授完理论之后,给同学们提供一篇范文让同学们照着练习,写完之后交给老师。老师批阅后再发给同学,这样就算完成了一个训练过程。其效果不是很理想。同学们的写作水平基本停留在第一篇稿子上。经摸索发现这样一条训练方法:那就是同学们每写完一篇文章后,同学之间相互批评评议,每个同学的文章至少要两个以上的同学批阅,批阅的同学要仔细阅读,多找毛病并提出修改意见。这样同学们在相互探讨中提高了作文能力,起到了相互借鉴、共同提高的作用。经同学们相互批改后的作文,再交老师批改。这样一篇文章至少要写两遍,每遍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这种形式还能激发同学们的写作热情。实践证明,这种训练方式对提高同学们的写作能力确实是非常有效的。

(二) 模拟法

教学实践证明,模拟法是最能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方法,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去写应用文,这是一种尝试。学生在情境训练中认识不足,发挥长处,更能够意识到学习应用写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例如:在讲广告时,可以这样设置情境,让一个同学扮演一个企业的经理,他首先要向社会公开招聘有志之才,这样他要写一则招聘广告。之后,企业生产出的产品又急需做广告宣传,厂家不惜重金征集广告词。又如我针对技校学生在就业时普遍存在的问题:平时同学吹牛海阔天空,无拘无束,口若悬河,声情并茂。而求职应聘见生人时,见人不会问好,忸忸怩怩,站无站相,坐无坐相,手足无措,末说话脸先红,一问三不知,或者答非所问;没有观察招聘人员脸色的能力,或遇事不能见景生情,随机应变,遇挫折不能承受,大喜大悲;不敢、不会推销自己,失去很多就业机会的现象。我在讲“自荐书”时,设置了这样的一个情境。地点:某人才交流中心,指定某些同学扮演某些企业的经理,让另外一些同学扮演求职者,经理扮演者要拟定所要招聘人员的具体条件,求职者要把自己的学历、学术水平、技术专长、特长写成自荐书,然后在面试时将自身的特长,充分展示给对方,做到有礼有节,态度不卑不亢,举止大方,谈吐温文尔雅,学会推销自己,经常这样锻炼,就为今后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样设置了轻松的气氛,大家都会有种跃跃欲试的心理。同学们在教师的指点、评析下评出优秀的作者和表演者,来刺激同学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每次课都有针对性的安排一些模拟训练,无疑对大家的写作能力的提高是很有好处的,而且这种训练的方法在课堂上收到了“吹皱一池春水”的效果。

(三)评析法

学生在完成一种文体的写作后,并不意味着写作目的最终实现,还需教师及时地评析,针对学生的写作情况,有侧重地指出同学们在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把学生写的文章中的问题指点给学生。如,我讲“通知”这一文体时,针对技校生在写通知时容易出现时间不具体、地点不明确的毛病加以评议。这样学生就能够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作为下次写作的经验和教训。如有可能,最好让学生在老师的评价讲解之后,写出自己的体会,加深同学的印象,达到总结、提高的目的,进而也达到了巩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目的。

(四) 类比法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我在讲应用文体写作时,经常用对比的方法加深学生的印象。例如:讲“通知”、“通告”、“公告”,这些文种时跟学生讲清它们都是周知性的公文,但它们却有明显的不同:公告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和法定事项,一般告知面广,并无特指行文对象;通告是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周知性的事项,告知内容并不局限于重要事项,告知面没有公告广,而且通知虽也适用于发布规章,或表达需要周知或者共同执行的事项,但其行文对象相当明确,具有特指性,这是公告、通知所没有的,通知的目的除了周知外,还可有要求下级办理的事项,通知除了发布,传达功能外,尚有批转转发的功能,这是公告、通知所没有的。另外“请示”与“报告”两种文体,也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样,通过对比,加深印象,同学们就更容易掌握这些文体的格式和内容的写法的异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师讲课要具有幽默感

幽默是一种智慧,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一种生活情趣,许多政治家、艺术家到老百姓都富有幽默感的,我们教师更不例外,教师要用自己的幽默感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对该教师所教课程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人们对事物感兴趣,即便工作很辛苦,也会觉得很快活。兴趣也是人才的起点,我们教师应掌握学生的此心理特点,应用到应用写作教学中。在特定的环境下(如当学生感到疲倦、注意力不集中时)讲些幽默风趣的笑话、做些滑稽的动作,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是有帮助的。比如讲广告时,把一些幽默的广告词念给同学们听,教学效果是挺不错的。

四、开展“公文知识竞赛”

为了调动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把课堂上、书本上所讲的知识更好的理解和消化,我在讲完公文知识后,进行过一次“公文知识竞赛”。竞赛分为必答题、抢答题、写作题、共答题、观众题、风险题、加试题等,竞赛在我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组织,我做参谋,同学们把这样的活动看得比考试还重要,有的同学熄灯后还在被子里打着手电筒做准备,有的在昏暗的路灯下做准备,这在当今是很少见的,从赛场上看,它的紧张激烈的程度不亚于观看一场精彩的球类比赛。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的抢答。对这样的活动很感兴趣,公文竞赛不仅对同学们的所学知识是一次检验,同时也是对同学们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的一次锻炼,对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应用写作课教学的吸引力都很有好处,可谓一举多得。

五、组织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配合课堂教学采取的一种方式,针对技校生中普遍存在的重视实际操作,轻视理论学习的现象,告诉他们伟大的实践要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有科学的理论指导的实践避免了盲目性,出成果快。所以我讲“会议纪要”这一文种时,就组织一次“关于在技校期间如何处理好理论学习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关系”的问题讨论会,让同学们懂得理论知识的学习同实际操作技能的学习同样重要,不要再产生对理论学习轻视的想法,在讲“总结”时,我引用毛泽东同志的一段话:“人类总得不断的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阐明了不断总结经验的重要性,结合同学们的实际情况,让同学们例举班级先进事迹和先进个人,也可以写自己的学期学习总结,让他们自己明白在本学期里,他们已经“做了什么”“怎么做的”“做得怎样”进行讨论。学生可以肯定成绩,发现不足,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总结出经验和教训。每次讨论,同学们都比较踊跃,通过课堂讨论,不仅为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而且还起到了沟通思想、交流信息澄清认识的作用,使写作课上得有声有色。

(作者单位:云南治金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