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高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校企合作文化育人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09
/ 2

探索高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校企合作文化育人路径

谢佳桐

博尔塔拉职业技术学院  新疆 博乐市 833400

摘要:高职院校的大数据与会计教学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各类中小型企业财务工作,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但由于会计专业具有较高的实践能力,因此单纯依靠学校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是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的。在提高学生的工作技能的前提下,探讨了如何通过校企、产教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职业教育的改革,为企业提供符合企业需要的会计专业人才。

关键词:高职;大数据与会计;校企合作

引言

校企合作从目前的社会发展情况上来看,是高职院校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的必然选择,是实现职业教育品牌强校的保障,也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基础。为此,高职院校必须给予足够的关注,并将其作为发展的重点。

  1. 存在问题

1.1学生缺乏职业意识,教学管理缺乏系统性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对大数据和会计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针对学生的专业素质要求是非常高的,因为他既要掌握良好的专业技术,又要有强烈的专业观念。强烈的职业意识可以帮助解决一些学生的“盲学”问题,同时也可以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感兴趣,让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这对于大数据与财会专业的学生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经过现代教学培养,走上企业实践岗位后,因其职业观念淡薄而无法胜任工作,给学生的管理带来困难。

1.2教学运行与企业需求不相称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育组织方式仍然是以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为主,偏重于理论,工作与学习的步伐很难保持同步。授课教师不能很好地适应这种新的“工学交替”教学方式,使“工学结合”的实践变得更加困难。另外,由于学生分布在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工作,所以很难对他们进行监管,也没有办法对他们进行统一的评价,最后造成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1.3企业和学校合作意愿不强

企业都以自身收益最大化为目标,所关注的仅仅是是否能够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培养出高质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并不在其考虑范围之内。有些公司在与学校的合作中,并没有考虑到如何对学员进行培训,也有些公司只是想要获得一些名声,或者是想要从实习生中挑选一些优秀的人才来进行合作,这就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发生[1]

  1. 相关路径

2.1深化校企合作

以产业大学作为一个协作的平台,通过与企业的协作来进行教育,实现了对企业进行的各种资源的共建与共享。将大数据与会计的实践基地打造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并将其打造成一个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企业输送能够使用、留得住、发展得好的高质量技术和技能人才。

2.1.1校企合作,共研人才培训计划

根据会计产业的发展动向,与企业的需要相匹配,将来自于企业的业界专家的意见与建议纳入其中,并将其与会计工作的能力要求相结合,并与产业规范相结合,一起对大数据与会计的人才培训计划进行了修改。针对新技术,通过开设与物联网等相关学科相适应的专门课程,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修改《会计基础》和《财务会计》等传统学科的教学规范,并与学校联合制订相关的培训计划,切实提高学生的培训水平。

2.1.2融合课岗赛证,构建课程系统

在此基础上,以高职学院为主导,组织相关企业和企业的专家,对其进行培训,并根据产业链和岗位群的需要对其进行修改,重新构建大数据和会计学的课程结构。本课程融合了智慧财务1+ X证书、中级会计师等专业证书的有关内容。在此基础上,通过开展会计技能比赛,展现出了高职学生的岗位共性技能和职业素养,引导并推动了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教育改革,同时也激励了产业企业对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教育的重视和参与,从而使高职院校的财务人才的培养质量得到充分的提高。通过“岗位”、“证书”、“大赛”和“课程”的融合,提高了培养的柔性、适应性和针对性。

2.1.3共建双师型教学团队

在企业中,我们可以灵活地引入具有较高水平的财会专业技术人员,对学员进行校园与企业的双重培训,并通过企业实习来提高师资的实际操作水平。聘请企业会计师等专业人员组成“双师型”队伍,全方位地参与到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标准的制定和教学流程的重构。通过对企业进行技术培训,参加企业项目研究开发,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养。强化行业专家在社会培训和产学研联合等领域的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2培养专业人才,凸显办学特点

高职院校要按照岗位需求,科学地制订专业培训计划。而在高职院校里的“1+ X”证书以及各种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中,可以让学员们对最新的金融程序和信息化软件有更多的了解,因此,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职业教育的核心应该更加强调以赛促学、书证融通的特点[2]。会计师事务所既要有金融和审计的知识,又要有风险控制和项目管理的能力,因此,在发展会计审计型人才的时候,要注重审计、内部控制等。代理记账公司、小微企业都需要有专门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的人员,而对于代理记账型人才来说,会计等实践操作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高职学院中,要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进行持续的培养。在人才培训方面,实行校企“双导师”制,使学校的老师与企业的“师傅”联合起来,担负起对学员的教育工作,使学员从实习到理论、从理论到实际,进行系统化的专业知识培训,并对学员的学业进行定期评估,确保学员的学业水平。与中小企业社会共享中心、会计师事务所等产业特征相融合,把职业教育的需要以及各产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与培训的每一个阶段融合起来,建立一个实践训练基地。在培训完成之后,职业学校应该给学生们在学校以外的财务/会议/审计等工作岗位上进行顶岗实践,以此来提高他们在毕业之后的高品质的工作。与此同时,还要将企业积极地投入到生产教融合中来,推动供求的匹配和程序的重构,建立起校企合作的长期机制。

2.3构建高校企业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

强化本校本身的硬体软体建设与改善,让本身具备科技水准与力量的实际状况。唯有如此,企业方会积极与我们开展长期、持久的、良好的伙伴关系,促进培训基地的进一步加强与发展。健全学校的管理体系和评估方法,根据目前的情况,根据择优选择一所学校,进行教学实践,使其与学生的实习工作进行有效的联系和协调[3]

2.4 发挥企业的优势

通过组建一个协作团队,充分发挥企业自身的财税主管团队、师资力量、成熟的在用的操作系统以及实际经济活动的实习资源,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学校的学员进行实践指导、技能训练和实践检验,让他们能够对会计工作中的技能进行系统性的学习,让他们能够将自己的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让他们能够将自己的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以此来提升整个大数据与会计的总体就业率和社会认同。

2.5企业入校,带动双轮驱动

由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对该专业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进行培训,并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巧进行引导。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人才优势互补,互相学习,互相提升,以此来促进学校的教师队伍的发展,从而提升“双师”教师的素质与数量。另外,还可以将企业中一个会计模块或时间节点上的经济活动交给学院教师带队进行,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实习的时候更有真实感。从而使大数据与会计学的实际教学紧密结合。

结论

总而言之,在国家高度重视和政府持续提供的政策扶持的情况下,职业学校要继续深入地推进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力求建立校企合作共赢的命运共同体,建立一个行业学院,一起制订人才培训计划,重新设计教学系统,建立教师队伍,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全方位地提升会计人才的培训水平,为企业提供更多符合会计工作需要的专业和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瀚. 数字经济时代高职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品牌研究,2022(25):215-218.

[2] 王国芬. 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以济南职业学院校企合作为例[J].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22(6):8-14.

[3] 曾瑞玲. 数字化时代大数据与会计专业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 会计师,2022(11):15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