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边远地区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对策分析—以云南技工学校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09
/ 2

云南边远地区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对策分析—以云南技工学校为例

毕才学 

云南冶金高级技工学校 云南 昆明 650215

摘要: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语文教学是边远山区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剖析了当前云南边远山区语文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于现有问题进行语文课程的改革,增强语文师资力量,提升语文教师教学的整体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加教育教学的资金投入,改善云南边远地区语文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 边远地区;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1.前言

语文教育是一种富于人文性的语言文字的知识教育,但是如何在教学中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即语文教学到底教什么,怎么教,怎样教得更好,都是需要每个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问题[1]。对于边远山区地区来说,自语文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虽然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式,设计新颖的教学内容,甚至对教育评价的标准也都有所改进,但是结果却是不尽如人意。本文剖析了云南边远地区的语文教学现状,以云南技工学校为例,试图探寻解决语文教学问题的对策,为提高边远地区语文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2.云南边远地区语文教学现状及分析

2.1云南边远地区语文教学现状

云南边远地区的学生,大多数为少数民族,以云南技工学校为例,在校全日制学生2800名,有少数民族学生1006名,约占全校学生总数三分之一,特别是像独龙族、翁丁佤族等,其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云南省人口最少的民族,使用自己独有的语言体系(独龙语),没有本民族文字[2]。在现代语文教学中难以针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云南技工学校内的独龙族、翁丁佤族学生多来源于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古村落,居住在原始的茅草屋,学习生活环境艰苦。这些少数民族,由于是直过民族,从小就开始进行双语教学,从原始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他们对汉族文化接触的也并不多,学习环境比较差,地区经济落后。与周边交通不通畅,缺乏学习生活必备物资。但从多年的教学中发现,这些少数民族的学生们特别渴望走出大山,渴望读书,希望用知识丰富自身,改善原始的居住环境。但是从边远山区到省城,由于生活环境变化差异大,孩子们接受到的语文教育不足,进入技工学校后,适应能力较差,跟不上技工学校内的语文教学模式,导致边远地区语文教学难度大,模式单一,教学质量难以提升。

2.2云南边远地区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边远地区边远山区语文教育改革偏离了正常的方向

首先,边远地区语文课程结构设计不合理,在语文老师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了对阅读与表达的理解,而不是表达上,在整个课堂过程中,有三分之四的时间教学生阅读理解,只留出不到三分之一的时间去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表达能力,因此,造成语文课程阅读与表达的先天性结构失调。其次,边远地区语文课程内容的选择比较随意,毫无科学顺序与逻辑,大部分内容凭教师自身经验选择,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样大大的增加了语文教学的难度,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3]。最后,边远地区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形式死板,语文课堂教学更侧重于因材施教,针对云南技工学校大量少数民族学生存在的环境下,语文教学应当符合少数民族学习习惯,依托本地化语言去引导学生学习。而常态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单纯地对照课本讲读课文,引导学生感悟教师的感悟,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认知占据了主要角色,忽略少数民族学生是否对课文的理解,没有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思考。这种“文本解读”式文的语文教学形态其效率注定低下,不符合云南技工学校语文教学方式。

(2)云南边远山区小学教学资源紧缺

教学资源对于教师教学来说是个重要的手段。由于云南技工学校学生大多来自于边远山区的少数民族学生,教学资源紧缺,教学设施陈旧,无法与城市学校相比,这极大的限制了新课改在边远地区的实施推进,学生缺乏必要的学习资源,当然也无法与城里的孩子相比。另外,新课改之后有些城市的“先进教法”传到了云南省部分学校,但因为云南边远山区教师对教育设施设备操作不熟练,使得课堂经常出现无所适从尴尬混乱的局面,语文教学效果改善甚微。

(3)技工类学校的语文教学师资薄弱

由于边远山区本身地处边远,经济落后,条件艰苦,特别是技工类教师队伍的整体师资力量令人担忧。一些新毕业的教师很少愿意到边远山区去,尤其是前往技工学校担任语文教师,这导致目前边远地区学校语文教师的主体仍然是那些专业知识和思想观念已远跟不上时代需求的老教师,从而无法适应新时代教材多样化的要求,无法较好的贯彻新课改的要求,没有新的思想和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云南技工学校少数民族学生众多,在进行语文教学时难免需要使用方言,从长远看,不但影响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还可能会影响学生与其他地区学生的交流,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

3.提升云南边远地区语文教育策略

3.1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育要遵循学生的发展,要因材施教,根据山区学生的自身特点和认知能力程度,以及山区整体语文教学的水平,提升云南技工学校语文教学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探索:第一,培养学生兴趣,从“被动教”到“主动学”的转变。叶圣陶先生曾经比喻:课文只是“例子”,课文只是一种手段,语文课教会的不仅是课文,还有学习语文的方法以及做人的道理。所以,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首当其冲是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让他们自发地、主动地学习和提升语文接受。;第二,调动学生积极性,教会学生阅读、写作的方法,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自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会学生阅读写作的技巧、方法等,弱化“形式教学”,强化“内容教学”,减少教师在语文课堂中角色的占比情况,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特别是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多发言、多举手、多作答;第三,要从“理解语言”转变为“运用语言”,语文学习的目的不仅是要理解语言,更重要的是学会运用,理解的知识应加以消化,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模仿运用,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4];第四,语文课应该从“教过”转向“教会”语文课堂里,语文课不是单纯的知识讲解,文章分析解读,学习过程很重要,“教过”不等于学生吸收,“教会”学生学习才是有效的教学方法。最后,语文教学要从“课内”走向“课外”,真理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扩大学生阅读的知识面,把学生读书落到实处。

3.2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语文教育投入

云南省边远山区经济发展缓慢,相对贫穷,特别是针对技工学校的教育投入相对较少,教学质量容易被忽视,但教育不应该被贫穷所限制,教育的投资不应该贫穷[5]。要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提高语文教育水平,需要因材施教,针对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如独龙族、翁丁佤族等加强语文教育投入,提供充足丰富的教学设备作保障,在如今高速发展的时代,科技的灵活运用对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科技的应用离不开对教育行业的投入水平,针对云南技工学校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的困难点,通过建立省市帮扶的制度,一对一开展教育投入配套设施建设,特别是针对技工学校内语言体系众多,购置语言学习机,规范和纠正学生的正确发音,培养学生对于语文的情感。因此,国家乃至各级政府要加大对边远山区的教育投入力度,逐步改善边远山区的办学条件,为学校增添充足的教学设施和仪器,同时也从学校自身出发,多渠道、多层次改进教育教学手段,大力整合多种学习渠道,充分利用省市县的教育力量,扩充图书资源,使学校的配套跟得上教育前进的步伐,让边远山区的每个学生都“有书可读”。

3.3提高技工学校语文教育师资力量

首先应加强对边远地区语文教师的培训,特别是针对技工学校的语文教育师资力量。教师的整体素质的高低影响着学生的发展。一方面政府和学校应提高边远地区教师待遇,让教师无生活之忧,加强对学校环境的建设,吸引更多具有高素质的人才到云南技工学校等边远山区学校去;另一方面现有边远山区教师应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不断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树立不断学习的理念,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只有这样,才能将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激发出学生学习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加强城乡之间、各学校之间教师与教师的交流与学习,好的想法只有在共同碰撞中产生,不断取长补短,吸收别人的优质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为边远地区学校语文教学出谋划策,贡献自己的汗水和力量,为提高山区孩子的教育教学质量而不断奋斗,尽量缩小城乡学校之间的师资水平差距[6]。最后不断提高教师思想层次,加强师德建设,培养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以身作则,无私奉献的精神,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与担当。

4.结语

总之,目前我国云南省边远地区学校语文教学还存在很多不足,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需要大量的时间,这不仅仅是学校自身的事情,还需要国家、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同时也需要通过我们山区语文教师自己的行动来探索边远山区语文课程改革的正确方向,道路总是在实践中摸索前进,只有我们共同出力,才能创造出有效的语文教学效果,为边远地区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奋力前行。

参考文献

[1]尹敬楠. 探讨如何在技工院校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要素[J]. 赤子, 2020, 18(002):257.

[2]余俞.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数字教育出版的实践与探索[J]. 新闻研究导刊, 2020, v.11;No.182(02):195+197.

[3]王静文, 刘琪. 技工院校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职业精神教育[J]. 信息周刊, 2020, 25(010):P.1-1.

[4]刘美玲. 浅析山区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优势与不足[J]. 读与写(教师), 2020(1):0108-0108.

[5]潘晓棠. 转化山区小学语文学困生的策略探讨[J]. 成长, 2020(5):67-67.

[6]雪莲林. 浅谈山区高三学生语文学习困难的原因与应对策略[J]. 国际教育论坛, 2020, 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