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优势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11
/ 2

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优势评价

刘俊

松阳吴苏君医院  浙江丽水323000

摘要 目的 分析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采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作为治疗方法所起到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90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治疗案例作为研究数据来源,对其采用随机数表法,按照每组45人的比例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而观察组采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依次观察两组患者在不同治疗方法下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肩关节生理功能恢复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结论 针对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采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手术作为治疗方法能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关键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肱骨近端骨折;治疗

作为临床上多发的上肢创伤性骨折类型,肱骨近端骨折的发生概率约占全身骨折类型的10%。造成患者出现肱骨近端骨折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包括低能量损伤和年龄所致的骨质疏松。尤其是步入老年的女性群体,是肱骨近端骨折的高发人群[1]。针对骨头并未出现位移或轻微位移的患者临床建议患者采用保守治疗,针对骨折症状复杂的患者则需要采用手术内固定的方式进行治疗干预,以此恢复肱骨近端的正常解剖位置。本文旨在研究,将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手术应用于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所起到的临床效果,详细内容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了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在我们医院接受治疗的90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治疗案例作为研究资料。采用随机数表法,将这些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人。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18:27,年龄分布在61至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6.24±4.21)岁。观察组中患者男女比例为17:28,年龄分布在64~71岁,平均年龄(65.71±4.52)岁。本研究经院方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观察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后并未表现出明显差异,具有良好比较性。

1.2纳入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过X线、CT检查,患者临床症状符合肱骨近端骨折。②患者身体素质符合手术开展条件。③临床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①肩关节存在既往病史。②合并存在其他骨折类型。③治疗依从性较低。

1.3方法

1.3.1对照组:患者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作为治疗办法,治疗步骤如下。患者进入麻醉状态后,医护工作人员辅助其保持“沙滩椅”体位,将患者侧颈部用软垫垫高,并将头部转向健侧。由患者胸大肌三角肌之间的间隙作为手术通路,逐层剥离患者肌肉组织,注意手术操作过程中,保护患者头静脉血管。手术视野充分暴露后,对骨折端周围的软组织进行清理,随后将骨折端用牵引法进行手术复位,复位成功后用克氏针对骨折端面进行临时固定,随后采用与患者骨折端面长度适宜的锁定钢板和锁定螺钉进行远端固定。

1.3.2观察组:患者采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手术操作如下。待到患者进入麻醉状态后,依次分离患者肩峰前端、远端、外侧,使肱骨关节面充分暴露在手术视野之内,对骨折部位实行牵引复位,再采用克氏针进行临时固定,随后选择肱二头肌肌间沟与肱骨后端之间的中心点作为手术进针位置,将长度适宜的髓内钉置入合适深度,对患者骨折面进行固定复位。随后采用交锁髓内钉对骨折近端进行固定。

两组患者在手术后3d可根据手术效果和恢复情况,个性化开展肩关节活动训练。

1.4观察指标

1.4.1肩关节生理功能:采用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对患者肩关节生理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分析,评估指标包括疼痛、功能、活动范围、解剖共100分。评分大于90分即为优秀,评分处于80~90分之间为良好,评分介于70~79之间即为及格,评分低于70分即为差。

1.4.2术后并发症: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为期14周的术后随访,观察患者在此期间出现关节畸形、螺钉脱出、切口感染、骨头坏死的情况,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1.5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用[n(%)]符号表示;计量资料用t 检验,用(±S )表示。实验结果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肩关节生理功能:观察组患者肩关节生理功能恢复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优势(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肩关节生理功能恢复情况 [n(%)]

组别

优秀

良好

及格

观察组(n=40)

12(30.00)

24(60.00)

3(7.50)

1(2.50)

对照组(n=40)

8(20.00)

20(50.00)

7(17.50)

5(12.50)

2.2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观察组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的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对比 [n(%)]

组别

关节畸形

螺钉脱出

切口感染

骨头坏死

观察组(n=40)

1(2.50)

2(5.00)

1(2.50)

1(2.50)

对照组(n=40)

2(5.00)

4(10.00)

4(10.00)

2(5.00)

3.讨论

随着现代临床医疗技术的不断成熟发展,内固定材料也随之更新迭代。为应对不同类型的骨折手术出现了多种固定方法,帮助患者骨折部位愈合,最为常见的固定方法包括克氏针、螺钉等。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发现,该种固定方法固定强度较低,容易在患者恢复初期出现脱出的情况[2]。如若采用锁定钢板,可以使固定材料更好贴合肱骨表面,便于患者开展早期肩关节功能恢复训练,但植入钢板需要使患者暴露更大范围的皮肤,手术感染风险也随之增加。

针对这种情况,手术操作更加便捷、手术时长更短、术中暴露面积更小的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手术操作应运而生[3]。该种手术操作不仅不会影响患者正常的血液循环,还有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尤其是针对存在骨质疏松或粉碎性骨折患者。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手术的帮助下,无论是肩关节生理功能的恢复情况,还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优势(P<0.05)。

综上所述,针对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采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作为治疗方法,能够加快患者恢复进程,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骆帝江. 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J]. 医疗装备,2023,36(8):101-103.

[2] 曹兵,胡建斌. 探讨交锁髓内钉与锁定接骨板治疗老年内翻型肱骨近端骨折的效果[J]. 黑龙江医药,2023,36(4):765-768.

[3] 马文虎,师磊,李耿,等. 顺行扩髓交锁髓内钉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Neer Ⅱ、Ⅲ型的临床效果[J]. 世界复合医学,2023,9(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