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浮沉诊脉法指导穴位敷贴配合健脾解毒汤治疗慢性乙肝的临床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11
/ 3

应用浮沉诊脉法指导穴位敷贴配合健脾解毒汤治疗慢性乙肝的临床研究

邝丽华

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深圳市坪山区中医院)  广东 深圳 518118

【摘要】目的:研究浮沉诊脉法指导穴位敷贴配合健脾解毒汤治疗慢性乙肝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挑选2021年6月~2022年12月期间在某医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20例和研究组20例。其中,参照组给予临床常规治疗,研究组给予以浮沉诊脉指导下的穴位敷贴配合健脾解毒汤,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评分、肝功能水平。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显著比参照组高(P值均<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相比无显著差异(P值均>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中医症候均明显改善,且研究组显著比参照组低(P值均<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肝功能各指标水平相比无明显差异(P值均>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肝功能各指标水平均明显降低,且研究组明显比参照组低(P值均<0.05)。结论:应用浮沉诊脉法指导穴位敷贴配合健脾解毒汤的治疗方式能够明显改善慢性乙肝患者的中医各症候,提高患者的肝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浮沉诊脉法;穴位敷贴;健脾解毒汤;慢性乙肝;肝功能

慢性乙型肝炎又称慢性乙肝,是一种持续感染乙型肝炎病毒超过半年以上,且肝脏出现不同程度炎症坏死的慢性疾病,属于乙类传染性疾病,主要传染源就是慢性乙肝患者及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1]。其主要症状经常反复发作,如:食欲减退、乏力、腹胀等,严重者甚至出现蜘蛛痣、面色发黑、脾脏增大等不良并发症。与此同时,乙肝病毒长期慢性损伤患者的肝脏,最终引起肝癌、肝硬化,对患者的肝功能及其日常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中医学上认为慢性乙肝为血瘀形成,主要病症为肝郁脾虚、血瘀湿热,这与临床上发现慢性乙肝患者的肝脏余毒未尽、脾虚气弱相符,所以应基于补气活血、清热解毒对慢性乙肝患者进行治疗[2]。浮沉诊脉法属于中国传统医术之一,通过双手浮沉诊断相关脉象以辩证分型,同时采用五行生克方式进行治疗。然而,临床上对基于浮沉诊脉法治疗慢性乙肝的研究较少[3],基于此,本文旨在研究浮沉诊脉法指导穴位敷贴配合健脾解毒汤治疗慢性乙肝的临床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挑选2021年6月-2022年12月期间在某医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均满18周岁,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20例和研究组20例。纳入标准:(1)患者经各项检查出的西医症状、中医症候均分别与《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4]、《病毒性肝炎中医辩证标准》[5]中有关慢性乙肝的诊断标准相符;(2)患者愿意接受中药物治疗;(3)患者有完整的临床资料,年龄<75岁;(4)患者治疗配合度高;(5)患者本人及其亲属知情且同意研究内容。排除标准:(1)患者有严重心血管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2)患者有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失代偿期肝硬化或其他肝病;(3)患者在妊娠期;(4)患者意识不清,有精神障碍疾病。其中,参照组有29例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年龄范围18~74岁,平均年龄(46.85±3.58)岁,疾病病程1~10年,平均病程(5.92±1.96)年。研究组有28例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年龄范围19~74岁,平均年龄(45.88±3.99)岁,疾病病程1~10年,平均病程(6.22±1.88)年。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值均>0.05),表明组间研究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参照组:给予临床常规治疗,恩替卡韦片0.5mg 一天一次口服,由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20039,执行标准:YBH01492012。

研究组:给予以浮沉诊脉指导下的穴位敷贴配合健脾解毒汤治疗,具体内容:

(1)脉象在浮沉诊脉后显示:以弦脉为主有16例,兼细弦脉有8例,兼弦滑脉有5例,兼沉弦脉有4例;兼细数脉有3例,细涩脉4例。

(2)穴位敷贴中药处方为:党参10克,桑葚10克,三七粉10克:五味子3克,3000目细粉研制备,2克生姜末现用现调,揉合成药粉外敷。制备,冰箱冰藏存用。

将药材混合适量的温水制作成糊膏状药饼,然后将其冷藏在4摄氏度的冰箱里备用。贴敷所选的穴位为期门、肝俞、章门、脾俞、阳陵泉、太冲、三阴交、太白等,以足太阴脾经和足厥阴肝经为主的穴位。每次敷贴时先消毒所选穴位,用指腹从轻到重地按压穴位直到患者感受到麻、酸、痛等刺激感(强度根据患者的耐受),再将糊膏状药饼敷在穴位上,用胶布固定稳妥。每4-6小时更换一次,护理人员每次对患者进行穴位敷贴时,向患者讲解敷贴的目的,并嘱患者及其家人对穴位的按压。

(3)健脾解毒汤:中药方:健脾解毒方加减,每周5次,一周休息2天,疗程1-3月。

方:白术15克,茯苓15克,赤芍10克,珍珠草15克,郁金10克。

加减法:湿盛:白术减为10克,加苍术10克;黄疸加金钱草15克,溪黄草10克;热毒壅盛及大便秘结加大黄5克(后下),兼黄疸加虎杖10克;脾虚重白术改为20克,党参15克;肝区疼痛加延胡索15克,肝肾阴虚加女贞子10克,五味子10克。

1.3评估指标

(1)治疗总有效率:以干预结束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是否仍明显存在或基本改善、明显改善,评估患者治疗无效、有效、显效,总有效率=(有效人数+显效人数)/40x100%。

(2)中医症候:参考《肝纤维化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6]中相关评分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后的乏力、肝部不适、纳差,分为0~4级,分数越低代表症状恢复越好。

(3)肝功能:以空腹外周静脉血检测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

(4)乙肝五项。

1.4统计学方法

这次研究中的一切数据都以SPSS 20.0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作为标准判断统计学有差异。

2.结果

2.1治疗总有效率

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显著比参照组高(P值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慢性乙肝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表[n(%)]

组别

例数

无效

显效

有效

总有效

研究组

40

2(5.00)

18(45.00)

20(50.00)

38(95.00)

参照组

40

10(25.00)

13(32.50)

18(45.00)

30(75.00)

χ2

6.320

P

0.042

2.2中医症候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相比无显著差异(P值均>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中医症候均明显改善,且研究组显著比参照组低(P值均<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中医症候评分对比表±s

组别

例数

乏力

肝部不适

纳差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研究组

40

2.42±0.47

1.85±0.33*

2.58±0.53

1.86±0.58*

2.85±0.62

1.52±0.58*

参照组

40

2.63±0.53

2.21±0.63*

2.55±0.52

2.25±0.52*

2.92±0.59

2.02±0.55*

t

1.875

3.201

0.255

3.166

0.517

3.956

P

0.064

0.002

0.799

0.002

0.606

<0.001

注:*与组内干预前相比P<0.05

2.3肝功能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肝功能各指标水平相比无明显差异(P值均>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肝功能各指标水平均明显改善,且研究组明显比参照组低(P值均<0.05)。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肝功能各指标水平对比表±s

组别

例数

ALT(U/L)

AST(U/L)

TBIL(μmol/L)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研究组

40

77.42±8.47

63.85±5.33*

75.58±6.53

59.02±2.58*

48.25±1.62

23.52±3.58*

参照组

40

77.63±8.53

70.21±5.63*

76.05±6.52

70.25±5.52*

47.92±1.59

33.52±3.55*

t

0.110

5.188

0.322

11.660

0.919

12.540

P

0.912

<0.001

0.748

<0.001

0.360

<0.001

注:*与组内干预前相比P<0.05

2.4乙肝五项,两组对比基本相同。P>0.05.无差异。

3.讨论

西医治疗慢性乙肝的方式主要有抗病毒、调节免疫功能、抗肝纤维等,其中以抗病毒为主,利用药物作用降低或清除乙型肝炎病毒,提高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转阴率,但还是无法完全清除乙型肝炎病毒,且还会致使患者机体产生耐药性[7]。中医证候通过患者相应的脉揭示疾病的病位、病因、病性、病势以及邪正盛衰等病机内容。正常人的脉搏表现出不浮不沉,不快不慢。浮沉诊脉法中的“浮”指指腹轻轻搭在需把的脉象上,稍微用力就能够感受到的脉搏跳动;“沉”指需要不断用力才能够感受到的脉搏跳动,“浮”与“沉”均意为脉象异常[8]

本文参照组给予临床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给予以浮沉诊脉指导下的穴位敷贴配合健脾解毒汤,结果显示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中医症候、肝功能各指标评分均显著低于参照组,说明了以浮沉诊脉指导下的穴位敷贴配合健脾解毒汤治疗方式能够有效改善慢性乙肝患者的中医症候,提高患者的肝功能。中医认为,肝胆抑郁、脾胃受气、湿热瘀毒积聚等均是引发慢性乙肝的重要因素。相关研究[9]指出,湿热瘀毒是慢性乙肝疾病发生的关键,并且无法彻底排除,最终导致患者肝肾阳虚、脾失健运、气血亏虚。与此同时,以清热解毒、健脾补肝治疗慢性乙肝为主[10]。本文研究组先以浮沉诊脉法掌握患者的基本病症,随症给予相对应的中药处方,具有针对性。中药敷贴所选的穴位均是治疗慢性乙肝患者常用的穴位,通过中药刺激患者的局部神经,促进血液循坏,降低肝肾的负担,进而有效缓解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健脾解毒汤中以柴胡疏肝理气,为君药。白术和茯苓为臣药,健脾理气,赤芍、郁金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助臣药活血止痛之效,珍珠草,又名叶下珠,清热利湿,专入肝经,现代药理实验发现有抗肝炎作用。五味子、溪黄草、垂盆草、虎杖等专为退黄清热利湿之良药。

这些药物的共同使用达到了疏肝健脾、清热解毒、利湿的目的[11]

综上所述,应用浮沉诊脉法指导穴位敷贴配合健脾解毒汤的治疗方式能够明显改善慢性乙肝患者的中医各症候,提高患者的肝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伟杰,何显科,宁丽. 慢性乙肝合并细菌感染患者血清PCT、CRP及IL-6水平变化的意义[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9,36(6):982-985.

[2]周保仓,曹亚伟. Firbscan和肝活检在慢性乙肝患者肝纤维化程度诊断价值的比较[J].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19,47(3):264-266,277.

[3]彭龙,张立平,郭子宁,等. 扶正祛毒方对慢性乙肝病毒携带小鼠肝组织γ-干扰素和白介素-10表达影响的研究[J]. 环球中医药,2019,12(6):835-838.

[4]王宏峰. 补肾温阳中药辅助抗病毒药物治疗肾阳亏虚型高ALT 水平慢性乙肝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8(30):3342-3345.

[5]陈瑞年,卢秉久. 中医关于慢性乙肝病机演变及证治探讨[J]. 辽宁中医杂志,2019,46(6):1181-1183.

[6]鲁利甫. 柴胡解毒汤对慢性乙肝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安全性分析[J]. 中医药学报,2019,47(3):98-101.

[7]石中全,马丽华,李国利,等. 柴胡解毒汤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的疗效和对细胞因子的影响及机制[J]. 世界中医药,2017,12(10):2306-2310.

[8]龚枫评,韩旭,龚俞睿,等. 慢性乙肝病因病机治法探要[J]. 陕西中医,2016,37(10):1392-1393.

[9]谈晓洁,汪蕾. 益气祛瘀饮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慢性乙肝早期肝硬化疗效及对肝纤维化指标、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8(27):3048-3051.

[10]翁艳,刘晓川,贾志伟,等. HBeAg阴性与阳性慢性乙肝合并肝硬化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与肝脏生化指标的相关性[J]. 海南医学,2019,30(4):420-423.

[11]赵长城,王斌,刘莎. 龙柴方对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肝功能及乙肝病毒标志物的影响[J]. 四川中医,2019,37(4):112-115. 

课题:深圳市坪山区科技局课题(编号:20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