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护理方法对血液透析患者隧道式深静脉导管出口感染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12
/ 2

不同护理方法对血液透析患者隧道式深静脉导管出口感染的影响

微微

吉林省吉林市中心医院 吉林吉林132001

摘要目的:对血液透析患者隧道式深静脉导管出口感染的预防措施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不同护理策略具体效果。方法:本研究随机筛选2019年3月至2020年4月期间在我院肾内科接受诊疗的80例血液透析置管病患展开研究。遵循随机性原则将上述病患归纳为两组,其中一组为观察组,另外一组为对照组,组内病患数目均为40例。依照病患导管出口感染程度,对照组选择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则采取了自我护理措施,首先对患者及照护者进行了预防导管感染干预的相关培训,随后由他们自行进行自我干预。对比两组病患在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以及各项导管相关指标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病患与对照组比较而言,感染率相对更低。除此之外,观察组病患和对照组相比Ess评分增长,红肿、疼痛、结痂、分泌物的情况更为理想,组间比较,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借助自我干预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血液透析病患隧道式深静脉导管出口发生感染的概率,从而增强干预的效果。

关键词】血液透析;隧道式深静脉导管;导管出口感染;自我干预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长期进行血液透析治疗。隧道式深静脉导管是血液透析患者进行治疗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常会伴随导管出口感染,进而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患者生活质量[1]。不同的护理方法可以降低隧道式深静脉导管出口感染的风险,但何种护理方法最为有效仍存在争议。本文重点探究了将不同护理方法运用于血液透析病患隧道式深静脉导管出口感染具体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了2019年3月至2020年4月期间,在本院肾内科接受血液透析置管治疗的80位病患。参照随机数字原则将上述研究对象归纳为两组,其一为观察组,其二为对照组,每组组内病患数目均为40例。在观察组当中,女性病患数目为20例,男性病患数目为20例,其年龄分布区间是44至81岁,平均年龄为(51.5±2.8)岁。而在对照组中,有16名男性患者和14名女性患者,年龄分布区间为44至79岁,平均年龄为(49.9±3.8)岁。纳入标准包括:所有患者均符合血液透析置管的适应症,如肾功能不全、尿毒症等;所有患者均在本院接受首次血液透析置管治疗;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以上所有参与者均充分了解并自愿参与,同时,该研究项目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和批准。两组病患的一般资料经对比未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在常规血液透析治疗中,两组受试者都接受每周三次、每次四小时的治疗。

在此研究中,对照组采用了常规的护理干预措施。

观察组实施了自我护理措施。首先,专职护理人员向患者及照护者展开深入的培训工作,强调个人卫生习惯的重要性。在休息时,应避免采取侧卧位,以防止置管受到挤压。此外,穿刺点的皮肤清洁和干燥也是至关重要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定期检查导管出口的情况,特别关注有无红肿、分泌物等异常现象。为了确保导管出口的卫生与安全,我们需要掌握正确的消毒方法,包括消毒液的选择、使用和保存等细节。此外,我们还应制定合理的自我干预计划,明确干预的次数、方式等,以便在出现问题时能够迅速采取措施。在培训完成后,护理团队将对病患进行深入的评估,以确保他们以及照顾者对于所提供的干预策略拥有透彻的理解。仅有经过评估的患者方能实施自我调节。在透析的时候,如果护理人员实施了有关导管的一系列干预策略,便无需对导管出口添加敷料。每日三次,患者及照护者需在日常生活中对导管出口及周围皮肤进行深度清洁及消毒。消毒液选用碘伏(0.5%浓度),以确保消毒效果。如患者自身出汗量较大,可酌情增加消毒次数,以保证导管口及周围皮肤的清洁卫生[2]

1.3观察指标

详细地记录两组病患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出现的概率,借助腹膜透析病患导管出口评分法精准评测病患的导管出口感染水平[3],同时精准统计Ess评分的具体增值还有导管出口红肿、疼痛、结痂、分泌物等一系列指标的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处理,其中涉及到计数资料的展示,以例数(n)和百分数(%)的形式呈现,并通过x²检验进行验证。设定显著性水平P<0.05,以此作为判断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病患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比较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出现了3例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其感染率仅等于7.50%;对照组病患的感染率高达20.00%。经过组间比较,我们发现这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存在着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具体数据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详情对比(n,%)

组别

例数

感染例数

感染发生率

观察组

40

3

7.50

对照组

40

8

20.00

4.531

P

<0.05

2.2两组病患各项导管相关指标比较

在观察组患者中,Ess评分的提升、红肿症状的缓解、疼痛感的减轻、结痂的形成以及分泌物的减少等方面均表现出显著的优势,相较于对照组,这种差异表现出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在表2加以展示。

表2两组患者各项导管相关指标比较(n)

组别

例数

Ess评分增加

红肿

疼痛

结痂

分泌物

观察组

40

6

4

5

3

2

对照组

40

7

9

13

10

7

1.262

1.503

3.005

2.941

2.218

P

3讨论

深静脉导管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但导管的使用也带来了感染风险。感染通常分为三种类型:导管出口皮肤感染、皮下隧道感染和血流感染。其中,导管出口皮肤感染和皮下隧道感染的局部症状较为明显,而血流感染则可能引发全身症状[4]。针对血液透析患者隧道式深静脉导管出口感染,不同的护理策略所产生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对于导管出口皮肤感染和皮下隧道感染,局部消毒和抗生素软膏的使用以及皮肤完整性的保护是关键;对于严重的局部感染,可能需要全身抗生素治疗或拔管。对于血流感染,全身抗生素治疗和手术切开引流是常见的处理方式。然而,是否需要拔管应由专业医生根据感染程度和患者的整体状况来判断。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宜注重个人卫生的保持,导管出口部位保持干燥,使用透气性好的敷料以及适当运动和注意饮食均衡等预防性护理措施也有助于降低感染的风险。

本研究结果证实,观察组患者出现了3例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其感染率仅等于7.50%;而对照组患者则出现了8例感染,感染率高达20.00%。经过组间比较,我们发现这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存在着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在观察组患者中,Ess评分的提升、红肿症状的缓解、疼痛感的减轻、结痂的形成以及分泌物的减少等方面均表现出显著的优势,相比之下,它和对照租的差异表现出高度的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灵活运用病患自我护理的策略对血液透析病患隧道式深静脉导管出口感染予以处理,可以令导管感染出现的概率大幅度减小。此外,此方法不仅能显著提升患者对预防导管相关感染的认知水平,同时也有助于优化导管干预的执行质量。因此,这种模式具备着极高的应用与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宋丽丹.探讨不同护理方法对血液透析患者隧道式深静脉导管出口感染的影响[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2,39(4):416-417.

[2]张丽琴,孙蝶丽,潘妹,等.不同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对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19,31(24):144-146.

[3]谢丹,李晓萍,马海英.PDCA循环护理对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保护效果的运用分析[J].甘肃科技,2021,37(21):173-175.

[4]潘利.不同护理方法对血液透析患者隧道式深静脉导管出口感染的影响[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74):109-110.

唐微微1986.12.20汉族籍贯:吉林吉林市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护理

吉林省吉林市丰满区宜山路宜隆小区四号楼五单元二楼左·13944606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