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式隔姜灸在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12
/ 2

改良式隔姜灸在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的应用

陆芝格季娴

南京市中医院 江苏南京 210001

摘要目的:研究改良式隔姜灸应用于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的效果 。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0月期间于我院脑病科治疗的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是对照组45例与观察组45例。除常规药物、针灸等治疗外,对照组予常规悬灸,观察组予改良式隔姜灸。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总有效率明显提高(p<0.05)。结论:改良式隔姜灸在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 改良式隔姜灸;风寒型周围性面瘫;应用效果

风寒型为周围性面瘫的辨证范畴之一,由风寒侵袭,邪气入体所致。临床研究显示,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发病率是较高的[1]。隔姜灸疗法是运用艾绒放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热以及艾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及生姜的辛辣穿透力的作用,以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治法,是临床中常用的治疗面瘫的方法[2-4]。本次研究主要探讨改良式隔姜灸应用于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0月期间于我院脑病科治疗的90例符合艾灸和隔姜灸适应症的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病人,将其随机分成45例对照组,45例观察组。对照组23名男性,22名女性,年龄从25岁到81岁,平均年龄(59.96±14.39)岁;观察组22名男性,23名女性,年龄从26岁到79岁,平均年龄(60.38±13.96)岁。比较两组临床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除常规药物、针灸等治疗外,对照组患者予常规悬灸。

    观察组予改良式隔姜灸,具体内容如下:应用改良式艾灸罐(一种可增加介质的隔物面部艾灸罐,专利号:ZL201922478875.3)给予患者进行隔姜灸,取阳白、四白、颊车、地仓、合谷等穴:①在艾灸罐的双层纱布上平铺约0.5cm-1cm左右厚度的姜末,将艾柱(直径约1cm,高约1.2cm的圆锥体)顶端点燃,置于姜末上,待热力已透姜末时置于穴位上。②将温热的艾灸罐按揉在穴位上,热力可透达腠理,热稍减新点一壮按揉。若患者感到按灸局部灼烫、疼痛,即减缓按揉力度或移开艾灸罐。以施灸处皮肤微红为度。灸两壮,时间约30min,每日一次。

1.3观察指标 

评价标准(参照2012年《中医症状疗效标准》采用面瘫自身健侧对照评分法)

1、疗效评价指标:

口眼歪斜(综合评估静止时、鼓腮时、微笑时的状况)[5]

0分:正常(或双侧对称) 1分:轻度异常(或轻微不对称) 2分:中度异常(或明显不对称) 3分:重度异常(或完全丧失功能)[5]

眼睑闭合不全[5]

0分:正常(眼睑闭合有力,并双侧对称)1分:轻度异常(眼睑闭合完全,但用力轻微不对称)2分:中度异常(眼睑闭合不完全,明显不对称)3分:重度异常(眼睑没有闭合运动,完全丧失功能)[5]

颜面麻木[5]

0分:正常(颜面无麻木)1分:轻度异常(面部麻木范围小,仅限面部局限部位<1>2/3)[5]

2、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改善百分率68%-100%

有效:临床症状改善百分率33%-67%

无效:临床症状改善百分率<33%

计算公式:按症状改善百分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后的效果,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总有效率明显提高(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患干预后的效果对比n,%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45

24

21

0

45(100.00%)

对照组

45

20

19

6

39(86.66%)

χ2

-

-

-

-

9.421

P

-

-

-

-

0.045

3讨论

周围性面瘫属祖国医学的“面瘫”、“口僻”等范畴,主要临床表现:一侧面部肌肉无力、麻木、一侧眼睑闭合不全、口角歪斜等。虽然我国临床上治疗本病有着良好的预后[6],但仍有大约10%-25%的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7-8],面神经功能不恢复或恢复不完全都将给患者带来巨大社会和心理压力,严重影响社交活动及生活质量[9]。

    悬灸是治疗面瘫的常规方法之一,亦有一定的温经通络的功效,不过针对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隔姜灸在传统悬灸的基础上结合生姜的辛辣穿透力的作用可加强温经散寒的功效,而临床上的隔姜灸方法一般为:将新鲜生姜切成铜钱厚薄,直径2-2.5cm,用锥子在姜片上扎出一些小孔,稍微晾干;将艾绒手捏成直径约为lcm的圆柱形;在穴位上放置姜片,再放上艾柱,点燃施灸。可此种方法在面部操作时多有不便,病人主观感受度差且更容易烫伤。改良式艾灸罐(一种可增加介质的隔物面部艾灸罐,专利号:ZL201922478875.3)的研发,使得临床操作简便化,且病人主观感受舒适。本研究发现干预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总有效率明显提高(p<0.05)。

综上所述,改良式隔姜灸在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柳炯范.针剌配合隔姜灸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9.

[2]陈芊卉.针刺加隔姜灸治疗恢复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

[3]张彤.隔姜灸加针刺结合中西药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9

[4]曾友强.隔姜灸结合针刺治疗风寒型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20.

[5]秦娟.电针结合埋线疗法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气虚血瘀型)临床疗效观察[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7.

[6]姜桂美,贾超.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医分型治疗[J].中国临床康复,2004(28):6162.

[7]王概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M],1997,2l:137—140

[8]俞光岩,顾晓明,蔡上刚编周围性面瘫[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67—70

[9]朱玉华,郑雪丽,塞娜,刘达,韩维举.贝尔面瘫的研究进展及诊疗现状[J].中华耳科学杂志.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