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机制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13
/ 2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机制研究进展

孙泽宇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省南京市210023

摘要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发病率逐年攀升。长期高血糖状态导致多种靶器官受损,引发各种并发症,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危害人类身心健康,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中医学与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病因病机及发病机制与治疗均有较为广泛的研究。近年来,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大背景下,中医辨证分型与西医实验室检查指标的相关性研究也相继开展,为糖尿病的临床辨证诊断提供了更加客观化的评价及参考。经基础与临床研究证实,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比单纯中医或西医治疗疗效更优,临床应用前景更为广阔。文章就糖尿病的中西医理论、糖尿病治疗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两个方面进展进行综述,以期更好地探索糖尿病的临床治疗。

关键词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药理作用

1糖尿病的中西医理论

1.1中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

糖尿病阴津亏损,燥热偏盛,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的病因病机理论受到诸多医家推崇,但是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许多医家对于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也不再仅仅拘泥于此,而是百家争鸣,各有千秋。

景录先教授认为糖尿病的病机在于阴虚为本,燥热与痰瘀阻滞为标。在治疗时强调益气养阴,清热润燥,化痰祛瘀。早中晚三期各有侧重。早期以食郁为主,以越鞠丸加减;中期则虚实夹杂,实中夹虚,以三仁汤加减;晚期痰瘀阻滞,以活血通脉汤加减。金妙文教授同样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气阴两虚为其病本,燥热内盛、痰瘀互结为其病标。临证时谨守病机,益气养阴、补益脾肾治其本虚,清热润燥、活血化痰治其标实,虚实并治,标本兼顾。在服用中药汤剂的同时,配合针刺、艾灸等中医外治法,又重视食疗与运动,多法并用,协同治疗。郝百鸣教授认为消渴病的治疗应围绕其病机从虚、郁、热、痰、瘀等方面辨证论治,病证结合。注重脾胃与消渴的密切联系,强调健脾和胃是治疗消渴的关键。同时,郝教授还强调应在充分气血辨证基础上应用活血化瘀之法,气血并调。根据病情需要,将辨证与中药药理结合,灵活化裁配伍。治疗时以病机为主线,把握疾病的动态变化,防止传变。赵进喜教授认为胃强脾弱与糖尿病的发生联系密切,是糖尿病的病理环节之一,由于体质的不同,临床表现有所差异。阳明体质而见胃强脾弱者,多为胃热盛、脾阴虚,治疗时以清泻胃热与滋补脾阴治法并用;太阴体质而见胃强脾弱者,多为脾气虚、胃热盛,以健脾益气协同清泻胃热之法。张发荣教授认为气阴两虚为主的肾元亏虚为老年糖尿病的病机,脉络失和是导致传变的原因,在临床治疗中,以益肾和络为基础治法,以补养肾阴为基础,强调切勿猛补肾阳与肾精,清热保津使血脉通利,活血化浊以恢复血脉气血流通,健运脾气以复血络元气。益肾不拘于补肾,调和阴阳,化生肾气;和络不拘于活血,旨在使气血畅达为要。孙彬教授承古纳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从脾论治糖尿病的学术思想,并研制出治疗消渴的经验方消渴舒丸,以益气健脾为基础治法治疗糖尿病,在实验及临床的应用中确有疗效。

1.2西医对糖尿病的认识

1.2.1 糖尿病发病机制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中对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典型糖尿病症状加上静脉血浆葡萄糖随机血糖≥11.1 mmol/L或加上空腹血糖≥7.0 mmol/L或加上糖负荷后2 h血糖≥11.1 mmol/L或加上糖化血红蛋白≥6.5%。缺少典型症状者,应改日再次检测方可确认诊断。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复杂,尚未有明确的阐述。对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入手进行探究。

1.2.2 糖尿病治疗

糖尿病的临床治疗包含5个方面,分别为医学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血糖监测、药物治疗与糖尿病教育。药物治疗即对高血糖的调节,治疗药物可分为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磺脲类、格列奈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以及胰岛素。其中二甲双胍为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的基本用药,能减少肝糖输出,缓解胰岛素抵抗,其疗效、安全性等方面已被证实。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磺脲类与格列奈类药物均为胰岛素促泌剂,能促进胰岛素的分泌。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可抑制小肠对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水平。DPP-4抑制剂可以抑制DPP-4,从而提升内源性GLP-1水平。SGLT-2抑制剂能抑制葡萄糖在肾脏的重吸收,促进尿糖排出。GLP-1受体激动剂可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降低血糖。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口服药物后血糖控制不良或存在服用禁忌证时,则使用胰岛素治疗。降糖药物的选择应结合患者的病情实际,考虑药物的经济性、安全性、有效性,进而选用适宜的药物治疗。

2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的基础研究及研究意义

2.1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的基础研究

周杨等在五味子联合阿卡波糖对2型糖尿病小鼠胰岛素抵抗及降血糖作用机制的研究中,以链脲佐菌素(STZ)腹膜内注射构建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研究设置正常组、模型组、五味子组、阿卡波糖组、联合组,干预4周,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发现,五味子联合阿卡波糖治疗后的2型糖尿病小鼠较单纯五味子组或单纯阿卡波糖组胰岛素抵抗、血糖及体内炎症反应改善效果更好。吴坚等在黄芪多糖联合格列美脲对STZ诱导的糖尿病小鼠认知功能障碍保护作用的研究中,设置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格列美脲组、联合组,干预6周发现,与格列美脲组相比,联合用药组治疗后的糖尿病小鼠空腹血糖明显降低,海马组织中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GLP-1水平显著升高,氧化应激水平降低,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显著改善。

2.2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的研究意义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较单纯中医或西医治疗在改善临床症状与检测指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疗效更优,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临床应用前景更为广阔。

3结语

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攀升,对其治疗方法的研究一直广受关注。西药在治疗糖尿病方面起效迅速,疗效明确,但是随之而来的不良反应也不容忽视,为西药的长期应用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传统中医药从整体观念出发,辨证论治,调和阴阳,调畅气血,治病求本,恢复人体的内环境稳态,改善机体的不良状态,但是起效较西药慢,因此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是糖尿病治疗的大势所趋。许多基础与临床研究均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优势互补。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理念值得推广应用,为糖尿病的临床治疗开辟出新的思路,提供了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周莹,刘军彤,杨宇峰,石岩.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25(09).

[2]马占英,景录先.景录先治疗糖尿病临证医案浅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2,37(6):3246-3248.

[3]张林落,金妙文,曾晓菡.金妙文辨治糖尿病经验浅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2,37(1):235-238.

[4]张博荀,岳仁宋,陈源.张发荣教授“益肾和络”治疗老年糖尿病临证经验[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45(1):57-60.

[5]季聚良.孙彬教授诊治糖尿病经验[J].中医研究,2021,34(6):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