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种子生产与经营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模式调整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13
/ 2

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种子生产与经营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模式调整策略研究

董兴月

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  154000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多。种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培养高质量种业人才是推动种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措施。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为培养适合现代种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对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和课程、加强专业教材建设、创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完善课程考核、加强实验和实践教学,以期为“新农科”创新创业型种子科学与工程人才的培养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双高背景;高职院校;种子生产经营;职业技能;培养模式;

调整策略

引言

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教学改革,是职业学院内涵发展的必然趋势。种子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也是农业科技最重要的“芯片”和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要拿出攻破“卡脖子”技术的干劲,明确方向和目标,加快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早日实现重要农产品的种源自主可控。高职院校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肩负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为了提升种业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我国高职院校种子专业就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与实践。

1种业人才特点

1.1种业人才分布特点

种业人才在广义层面来讲,就是从种子生产和良种繁育到市场营销、管理的过程中的各种从业人员。当前,我国的种子研发人员大多都集中在各大科研机构与专业院校当中,是我国目前种业的核心技术力量。而种子的生产与营销人员大多则是集中在各种种子企业当中,是我国种子研发与种子应用的重要纽带,同时也是将种业的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主要力量。而种业的相关管理人员则是集中在种子管理部门,主要是为种子进入市场可以有序的进行运转提供保障。但是,最近几年,伴随着我国大力推动商业化育种,大量的种业研究人员陆续流向种业企业当中,为种业企业的种子研发提供了大量的帮助。

1.2种业人才培养特点

我国自1995开始实施种子工程战略之后,其中最核心的工作就是大力培养种业相关人才,其核心阵地就是我国各大农业专业院校。而最早开创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就是中国农业大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种子生产技术专业教育的先河。我国各大农业专业院校也是紧随其后,相继创立了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有将近40家院校具备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以及本科以上学历的教育教学能力,我国已经具备由本科到博士的完整种业人才培养体系。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培养具备植物育种、种子加工、贮藏、种子质量检测等相关技能知识,在相关部门进行教学与科研、技术推广与开发、生产与管理等方面的实践型高素质人才。

2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实践教学缺乏时代特色

种业振兴,重点在产业、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解决人才问题是全面推进种业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目前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是促进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必然选择,实现产业化需具备扎实理论功底、较强实践创新能力的人才去完成。然而传统实践教学以服务理论教学为主,包括教学实习、科研实习、毕业论文三部分,且各部分实践内容陈旧,呈碎片化,缺乏系统规划与监管,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新时代种业发展对人才能力的需求,以至于在支撑种业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实践研究方面缺乏时代特征,人才培养供给侧与用人单位需求侧达成度较低。

2.2人才培养供给侧与行业企业需求侧不能有效对接

新形势下,我国种业产业升级绝不是以新代旧,而是需要基础广泛的升级,即以更高技术水平、更高生产率和更高附加值的产品活动转移,运用新思维、新手段克服传统种业转型升级,同时对种业人才需求结构、重点也已经发生质变。随着普通高等教育发展,部分涉农高校办学水平对企业没有足够吸引力,不论在人才培养,还是科技创新方面,均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部分涉农高校人才培养盲目求新趋势明显,必将加剧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造成人才培养目标偏差,导致人才供给侧无法培养和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行业企业需求侧不能及时获取创新型人才,供给侧的教育链、人才链与需求侧的产业链、创新链不能有效对接。

3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种子生产与经营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模式调整策略

3.1明确产业发展需求,确立种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种子专业办学中,通过调研了解浙江种子产业现状和岗位需求,为确立种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方案、计划奠定基础。在产业调研基础上,针对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中的问题,立足种子专业标准和校企合作理念,种子专业与企业共同编写修订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邀请种子管理人员、企业代表、专家教授、骨干教师等进行人才培养方案论证,确定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种子专业培养目标为: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接种子产业、依托种子行业,面向种子行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掌握种子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从事种子繁育、种子检验、种子加工、种子销售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3.2积极深化产教融合

在我国各个行业的发展中,高职院校已经为行业、企业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人才,而高职院校想要为行业发展输送更多的综合型人才,保证人才的培养质量,就需要各个高职院校对相关领域市场的发展趋向有更为切实的了解和把控,在农业领域、市场经济的发展之中也是一样。将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进行充分发挥,并持续校企联合育人模式的推。学校与企业达成合作共识,然后,由学校专业教师团队与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共同组建成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随后,就是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落实,双方根据自身的发展方向、战略计划等,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并持续推进高职院校种子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及时打破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束缚,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每个教师都需要对不同学生所表现出的差异性,有更为切实的了解,企业对于综合型人才的需要也能够得到有效满足。

3.3创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在“新农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发展目标下,专业课程重新修订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课程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种业发展需求,从知识、能力、素养3个层面进行修订,重新系统设计教学内容,整合知识点,根据教学内容的相关性,构建模块式教学内容体系,提高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实现课程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依托现代信息平台,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超星学习通、腾讯会议等现代信息教学平台,开展线上和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专业教师需要将教学执行大纲、教学资料等相关教学内容上传至超星学习通平台,以便学生了解课程设置、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将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案例式等多样式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到课程教学活动中,利用学习通平台开展作业、小测验、思考问题等教学活动来提高教学效果。

结语

人才是提高种业竞争力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培养和输出现代种业领域人才的重要源头。探索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现代种子产业发展需要的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对推动我国种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创造意识、创业精神的卓越人才,为“新农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典型范例。

参考文献

[1] 陈婷婷,周玉亮,王州飞,等.现代种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初探[J].中国种业,2019(2):50-52.

[2] 郭东伟,李春莲,刘柏林,等.新形势下种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9(50):22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