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大学生幸福感缺失及对策探究——以四川省高校00后大学生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13
/ 3

00后大学生幸福感缺失及对策探究——以四川省高校00后大学生为例

刘佳

西华大学(四川省成都市)610039

摘要:幸福感是衡量大学生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指标。00后大学生的幸福感受到个人、家庭和学校多方面影响。要提升00后大学生的幸福感,必须要形成多方合力。要以生为本,充分发挥个体的主体作用,家庭的协同作用,学校的主导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学会追求幸福、感知幸福和创造幸福。

关键词:00后大学生;幸福感;缺失;提升

引言:幸福是生命的终极目标,是高于其他所有目标的总目标,对幸福的追求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最持久的力量。二十大报告强调了要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现如今,00后大学生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幸福指数的高低关乎着青年的成长方向和国家的发展前途。因此,关注00后大学生的幸福感状况,引导他们以积极的心态追求幸福,从而培养和提升幸福感就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通过发放信度和效度都较高的《综合幸福问卷》量表及小型调查问卷,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四川省高校322名00后大学生进行调查,以了解他们的幸福感现状及缺失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幸福感的路径。

一、00后大学生幸福感现状

据调查,00后大学生对幸福有着积极的认知,他们认为构成幸福最重要的因素是身心健康和家庭美满,获得幸福最主要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和对机遇的把握。在对自己未来信心的问题上,23.68%的学生“很有信心”,58.57%的学生“较有信心”,14.02%的学生表示“较无信心”,3.74%的学生“完全没信心”。

调查也显示,00后大学生的整体幸福感处于偏低水平。虽然自述幸福感在中等以上的人占89.34%,但仍有10.66%的学生“感到痛苦”,甚至出现“非常痛苦”,同时,就00后大学生幸福感各维度的均值来看,正性情感和生活满意度也相对偏低。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00后大学生对幸福的构成和实现途径有着正确的认知,同时,大部分学生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但他们的整体幸福感却处于偏低水平,幸福感知也不强。00后大学生成长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有着优越的物质条件,这理应使他们很幸福,但事实并非如此。“摆烂”、“躺平”已成为当今高校的流行语,大学生们在经历了压抑的高中生活后逐渐放飞自我,在完成考大学这一目标后突然失去了奋斗的目标,感到无所事事,虚度光阴,很难感受到幸福。且相较于其他群体来说,如90后大学生(6.40)[1]、研究生(6.38)[2],00后大学生(6.11)的幸福感水平也处于较低位置,加上近年来新冠疫情的影响,00后大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都在疫情中度过,他们面临着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难免会被焦虑和压力所笼罩,对于幸福的感受更是大打折扣。此外,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学生群体的幸福感也存在着差异。如女生的幸福感略高于男生,文科类的学生幸福感高于理科,外向型学生的幸福感远远高于内向型学生。总而言之,现阶段00后大学生总体幸福感水平偏低,且因自身不同条件而存在差异,他们的幸福感提升还有很大空间。

二、00后大学生幸福感缺失的原因

00后大学生幸福感缺失的原因有很多,究其主要的原因,则在于:

(一)个人因素

1.主体意识过于强烈

强烈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化的价值追求是00后大学生最大的特点。他们具有自主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意识、具有靠自身的奋斗去实现人生目标的意识、具有个体化价值判断和选择的意识等[3],但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过于强调个人主观感受,容易忽略他人感受。并且他们个人能力突出,综合素质高,往往特立独行,缺乏合作意识,因此难以融入集体,归属感和安全感大大降低。

2.人际交往能力差

00后大学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包容”、“尊重”、“相互理解”等品质,在与人沟通、处理人际关系方面能力较差,从而导致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诸多矛盾,而人际交往对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又具有直接影响,因此若是相关问题处理不当,便会大大削弱其幸福感。

3.过于现实主义

相较于“80后”追求的财富和“90后”追求的自由,“00后”更享受当下。00后大学生有着务实的理想,比起难以实现的宏伟目标,他们更关注当下的学习和成长。他们认为进入大学是为了提升自我,找到好工作,他们渴望成功,但将成功的定义仅仅局限于找到一份好工作,为了找到好工作而被迫学习和成长,过于被动和现实主义,难以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体会到快乐,幸福感极大降低。

(二)家庭因素

家庭是大学生生活和成长的摇篮,是幸福的基本来源和坚实基础,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幸福感有着持久性的影响,其中,家庭氛围和父母的教养方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氛围能够让孩子感受到更多的爱,不仅有利于孩子的人格培养,而且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存压力的不断加大,父母想要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往往一心埋头工作,缺乏对孩子的关爱,加上含蓄内敛的情感表达,使他们难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严重降低其对幸福的感知和期待。同时,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有的父母因为自己没有达到理想的生活状态而把期望转移到孩子身上,为孩子规划好所谓的美好未来,使孩子被迫接受,这种过度化的教养方式会使大学生感到压抑,大大降低其幸福感。反之,在民主型教养方式家庭的大学生能够感受到更多的爱与尊重,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三)学校因素

1.幸福教育的缺失

学校教育一直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然而在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却忽视了大学生当下的幸福体验和自由创造。幸福教育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具有引导作用,00后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转折期,思想观念还未成熟,对于幸福的认知容易受到各方面的影响,此时幸福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但相关研究指出,现阶段开设幸福教育相关课程的学校屈指可数,且大部分也只是停留在传授幸福相关的知识,将幸福等同于幸福知识,对于幸福教育还没有一个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幸福教育体系的加快构建和完善对幸福感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2.德育缺乏实效性

在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校教育更加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更加注重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就业前景,没有充分认识到德育的实体地位和功能,并且,高校德育没有紧跟时代特征和当代学生的思想发展趋势,不能切合社会的要求和学生的现实发展需要,忽视了学生的当下生活和幸福的真正涵义,学生为就业而被迫成长,很难感受到幸福。此外,德育的方法缺乏创新,仍然局限于理论课的范畴,与学生实际需要相分离,缺乏吸引力和创造力,难以发挥德育的实效性,无形中削弱了的学生的幸福感。

三、00后大学生幸福感的提升路径

提升00后大学生的幸福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合力。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思想,既要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又要发挥家庭的协同作用和学校的主导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以积极的态度去追求幸福,实现人生价值。

(一)个人发挥主体作用

1.形成正确自我认知,树立合理人生目标

穆尼尔·纳素夫说:“真正的幸福只有当你真正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时,才能体会得到”。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要明确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必须要有正确的自我认知。00后大学生既要充分发现自己的优点,也要勇于正视自己的缺点,要对自己有一个全方位、深层次的正确认知,并在此基础上,设置合理的人生目标,确保它符合实际。缺口理论指出,个人的期望值与实际成就之间的差距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当前,期望值与实际成就之间的缺口已经成为提升大学生幸福感的一大困境,因此,一个合理的人生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当个体的目标能够通过努力实现并获得成功体验,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就会得到明显的提升。

2.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理论知识要学习,社会实践也要积极参与。一方面可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增长才干,丰富人生阅历;另一方面,在实践活动中可以接触来自不同层面的人,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交往的过程中相互借鉴,不断推动自身发展。同时,与人交往要做到真诚、友好、不卑不亢,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归属感和幸福感。

3.提高专业学习水平,增强个人身体素质

现阶段,大学生最主要的任务还是学习,且学习成绩还与各奖学金和评优评干息息相关,对大学生的幸福感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大学生要以学业为主,做好学生的本职工作,通过老师辅导、学生一对一帮扶等方式,努力提高专业学习水平。除此之外,还需要增强身体素质,据教育部2021年9月发布的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有关情况介绍,表明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呈现下滑的问题还亟待解决[4],目前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令人担忧,健康的身体是幸福的基础,大学生要自觉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才能更好追求幸福。

(二)家庭发挥协同作用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大学生的幸福感最开始是从父母那获得的,因此,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于提高00后大学生幸福感来说非常重要。首先,在硬环境上,如果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则应保证学生的基本经济需求,使他们不受外在因素的影响,安心学习。其次,在软环境上,家长要以身作则,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幸福观和价值观。再次,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具有强烈的渗透性和引导性。不同的教养方式会培养出不同人格的孩子,父母要采取民主的教育方式,做到与孩子相互尊重、平等交流,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人格特质。此外,生活在什么样的家庭中,对于学生的幸福感知和婚恋观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家庭要发挥协同作用,营造和睦有爱的家庭氛围,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三)学校发挥主导作用

1.构建大思政格局,切实开展幸福教育

“大学生树立能够承载他人、社会的积极正确的幸福观是其提升幸福感的认知前提。”[5]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场所,有责任有义务开展幸福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首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设幸福课,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什么是幸福,让学生明白,真正的幸福不应该局限于自我的享受和满足,还要肩负时代、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其次,要与时俱进,结合时代特征、教育对象的特点不断进行课程改进和完善,要尊重个体差异,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指导。同时不能只局限于传授幸福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要注意与实践相结合,开展丰富的幸福体验活动,让学生沉浸式的感知幸福。此外,还可以依托思政课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突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但幸福观的培育不能仅局限于思政课堂、思政教师,要构建大思政格局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将幸福观教育融入方方面面,真正做到让幸福教育触及学生的心灵。

2.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幸福体验感

亚里士多德主张幸福和快乐来源于有价值的活动。学校应该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在传播校园文化、营造积极校园氛围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让他们不仅能够充实大学生活,而且能够充分挖掘自身潜力,找到自己的优势所在、兴趣所在,最大程度发挥创造力,展示自我价值。并且,经常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增长快乐情绪、抑制不良情绪的出现,如开展校园网红点晨跑打卡、荧光夜跑等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强健体魄;还可以开展寝室文化风采展,在凝聚集体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归属感和幸福体验;此外还有校园草坪音乐会、新老生交流会、学术论坛等活动,在丰富精神世界的同时还可以扩大社交范围,提高社交能力,增强幸福体验。

3.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健全人格

近年来,大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呈现上升态势,因此0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同时,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培育的关键期,学校也应该为培育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发挥关键作用。首先,学校可以组建专业化的队伍,并形成“心理医生—辅导员—心理委员—室长”四级管理队伍,做到点对点、面对面的分级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协同作用。其次,根据00后大学生的特点,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方式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做到全过程全覆盖,不仅只是关注疾病的治疗,更重要的是要定期进行心理调查,追踪学生的心理状况,防患于未然。再次,要培育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跨学科的多功能人才,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针对各时期各阶段的心理特点及需求,提供针对性指导。此外,还可以开设交往心理学、恋爱心理学等相关课程,帮助他们更好获得良好的同伴关系,推动心理健康的发展以及人格的健全和完善。

4.建立情绪疏导机制,满足学生需要

大学生的幸福感通过情绪的外在表达来得到体现,正性情绪水平程度越强,所感知到幸福感越强,而负性情绪水平程度越弱,所感知到的幸福感越强[6]。良好的情绪会让我们感到更幸福,消极的情绪则是幸福的阻碍。因此,要学会积攒正性情绪,消除负性情绪。大学生在校园中会面临着各方面的压力和问题,如果情绪长期压抑难以排解,那么幸福感便会消磨殆尽,因此,建立情绪疏导机制是很有必要的。

情绪疏导包括积攒正性情绪和疏通负性情绪两方面。首先,学校要广泛开展正向情绪体验、微笑课程等活动,帮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攒正性情绪。其次,借助学校和互联网平台,建立线上线下的情绪发泄空间,让学生可以尽情释放情绪,但最主要的还是发挥辅导员的积极作用,多与学生沟通交流来进行疏导,最终达到改善其情绪状态的目的。再次,可以利用网络疏导优势,使网络成为大学生情绪疏导的新阵地。建立一支网络情绪疏导队伍,利用网络资源建立网上交流论坛、两微公众号、专属APP等来倾听学生的诉求,为学生答疑解惑、提供帮助,满足学生需要,掌握情绪疏导话语权、提高情绪疏导效率。

参考文献

[1]李海云. 90后大学生幸福感及其提升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2]苗元江,郑霞,罗佳.研究生幸福感指数调查[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0,27(01):41-45.

[3]王海建.“0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8(10):90-94.DOI:10.16075/j.cnki.cn31-1220/g4.2018.10.014.

[4]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发布[J].中国学校卫生,2021,42(09):1281-1282.DOI:10.16835/j.cnki.1000-9817.2021.09.001.

[5]姚新华,郑云恒.90后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教育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06):85-87.

[6]张驰,曹慧,黄紫薇等.大学生心理灵活性与负性情绪和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9,33(11):868-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