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位与压力:如何降低术中压力性损伤的风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13
/ 1

卧位与压力:如何降低术中压力性损伤的风险?

张静

彭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手术室  四川彭州  611934

压力性损伤是国际公认的患者安全问题,各国报告的发病率各不相同,但重症监护病房和手术室的发病率较高。根据统计数据,美国外科手术患者围术期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在8.5%左右,其中危重患者的发生率更高,达到10.7%。而在瑞典和荷兰,其手术患者围术期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分别为14.3%和21.2%。我国术中压力性损伤最常见的为压疮,其发生率可达7.62%。不仅对患者造成身体上的痛苦,还可能引发感染、增加住院时间、影响治疗效果等问题,同时也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对于手术患者来说,预防和及时处理压力性损伤是非常重要的。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降低术中压力性损伤的风险。

一、压力性损伤的定义

1.压力性损伤(pressure injury,PI):皮肤和/或皮下组织的局限性损伤,由压力或压力合并剪切力作用所致,通常发生在骨隆突处部位,也可能与医疗器械或其他物体有关。

2.术中获得性压力性损伤(intraoperative acquired pressure injury,IAPI):指患者在实施手术过程中发生的压力性损伤。

二、引发术中压力性损伤的原因

1.手术体位:手术过程中,长时间保持特定的体位,如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截石位等,会使局部皮肤长时间受到压力,导致血液循环障碍,进而引发压力性损伤。

2.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可能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和感觉运动功能受限,使受压部位血管扩张,血压降低导致组织灌注不足,造成血液循环缓慢,局部组织缺血缺氧严重,易形成压力性损伤。

3.手术因素:手术时间过长,会使局部皮肤长时间受到压力,导致血液循环障碍,进而引发压力性损伤;术中失血过多则会影响组织灌注,降低机体抵抗力;冲洗液外溢、渗液过多,或将未脱完的衣服压于身下均有可能引起术中压力性损伤。

4.医疗器械损伤皮肤:如呼吸面罩、气管插管、尿管、手术体位架、监测导线、指脉氧夹等。

三、如何预防术中压力性损伤

正常情况下,持续的压力性损伤会让身体感到疼痛,从而促使人们改变受压部位。但是,有些患者由于意识不清、感觉减弱或行动不便等原因,无法自己改变受压部位。因此,医护人员需要合理安置这些高危患者,并帮助他们定期改变受压部位。以下就卧位的安置要点加以说明。

1.长时间卧床无法自行翻身的患者,至少每2小时协助其改变一次体位,尽量将患者安置于左右交替的30°侧卧位,因为此时接触面压力最低。避免90°侧卧位,因为此时接触面产生的压力最高。可以使用30°垫或枕头支撑背部。如果患者无法耐受其他体位,也可以采用俯卧位。在协助患者变换体位时,应避免拖拽患者,而应该尽量将患者抬起,有条件时可应用辅助设备。

2.使用枕头或泡沫垫将小腿全长垫起,以免出现高压区域,尤其是跟腱下面的部位。同时,应使患者的膝关节处于稍弯曲的状态,以避免胭静脉受压,进而增加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此外,可以借助特殊设计的足跟托起装置,在使用足跟托起装置时,需要定期摘下以评估皮肤完整性。

3.患者躺在床上时,床头抬高的角度应小于30°,从而避免剪切力,若床头必须抬高超过30°或采取半坐卧位时,应先抬高床尾至一定高度,然后再抬高床头,这样可以避免在低尾部形成较大的剪切力。如果没有条件抬高床尾,可以在臀部下方垫一支撑物,以提供额外的支持。

4.采用盖被、肢体包裹,冲洗液加温,环境温度调节等综合保温措施,维持患者核心体温在正常范围内。

5.观察术中出血量及血压变化,若出现术中大量出血或低灌注事件,应及时建立多条静脉通路,使用胶体、晶体液体或血制品等,调节速度,维持患者循环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