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14
/ 2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隆固妹

深圳市龙岗区宝龙学校

【设计理念】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议论文,作者叶永烈通过三个科学发现的具体事例,印证“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观点,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训练的好材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核心要点,包括逻辑思维能力、理性精神和反思品质。该标准在第三学段中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有关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故事,并运用思维导图等辅助工具,简明扼要地描述科学家发现与发明的过程,学习科学家的创造精神,体验猜想、验证、推理等思维方法。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观点、事实和材料之间的关系,同时辨析作者的态度,将这作为学习的重点。通过阅读、比较、推理、质疑和讨论等学习方式,我希望能够引导学生有组织、有逻辑地通过事例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这也是本课教学的终极目标。

【教学目标】

1.会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司空见惯”等6个四字词,并会默写。

2.理解题目的含义,并能说说自己从中得到的启示。

3.梳理文章内容,体会课文是怎样用事例来说明观点的,了解每个事例的表述顺序,并学会实践运用。

【教学重点】

梳理文章内容,体会课文是怎样用事例来说明观点的,了解每个事例的表述顺序,并学会实践运用。

【教学难点】

梳理文章内容,体会课文是怎样用事例来说明观点的,了解每个事例的表述顺序,并学会实践运用。

【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单、课堂学习单、PPT

【教学过程】

一、感知“观点”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事物,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这就是你的观点。那么,你的观点要说服别人,你会通过哪些方法来让别人相信呢?

2.指名说。(用具体事例、引用名人名言、引用数据分析、对比......)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观点,为接下来引导学生识别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作铺垫。】

二、揭题导入,理解本文观点

1.叶永烈引用了别人的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作为自己的观点,对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你认同他的说法吗?

2.学生质疑:“一百个问号”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课文第2自然段对这个观点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和解说,找找哪些内容对作者这个观点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

3.指名说。第2自然段作者用几个短句精要准确地概括了科学发现的一般过程。

(1)理解“司空见惯”、“追根求源”。

(2)“?”“!”的真正意思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把概括抽象的东西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

4.作者是怎么证明自己的观点的?

5.指名说,作者列举了三个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设计意图:识别作者的观点,对观点提出自己的质疑和思考,了解作者对观点的阐释和解说,初步了解议论文布局谋篇的思路。】

三、梳理文章内容

1.那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呢?

2.拿出预习单,梳理文章内容,指名展评。

用小标题概括每个自然段意思:提出观点——进一步解说——列举事例一、列举事例二、列举事例三——总结观点——补充条件

3.如果把全文分成三个部分,可以怎么划分?拿出课堂学习单,完成第一题。

划分段意:1-2自然段(提出观点);3-5自然段(列举事例证明观点);6-7自然段(总结补充观点)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思维图示,梳理课文结构,理清事例的介绍顺序,渗透课文对中心观点进行论证的方法。】

四、深入探究三个事例

1.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个事例,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说说事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表述的?(用词语或者简短的语言进行概括)小组合作。

2.指名说,小结:分析事例的表述顺序:现象——发问——探究——发明或发现。

3.追问:三个事例有什么共同点?小组合作学习第2、3个事例,分析事例的表述顺序。

4.指名展评。

5.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顺序来介绍三个事例?这样的表述顺序与课文主要观点的表述方式有什么联系?

教师小结:事例的表述顺序与观点的表达方式存在一致性,都说明了从现象出发,提出问题并不断探索,进而发现真理。原来,课文列举的事例与观点之间有关联性,它们之间形成印证关系。

6.事例与事例之间用什么语言衔接在一起?“无独有偶”“更有趣的是”,这样的表达能让文章表达更顺畅,启发下一个事例的表述,这就是过渡句承上启下的特点。

7.我们看到了波义耳、魏格纳、阿瑟林斯基这三位科学家们不断坚持,从未放弃,是什么让科学家们坚持不懈地进行探究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入剖析事例来印证观点,通过阅读和比较,让学生建立事例与观点间的联系,在品读、推理、质疑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辨品质和思辨能力。】

五、总结观点,进一步明确事例与观点的关系

1.事例列举之后,为什么还要写第6-7自然段?它与事例和观点有什么关系呢?齐读。

2.指名说。第6自然段是用概括性的表述印证了开头提出的观点并对前文作了总结,第7自然段是对论述的补充。(板书:回环相扣,照应开头)

3.“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中“这样的事例”还有哪些事例?(出示图片与文字:居里夫人发现镭,莱特兄弟因一个飞行玩具而对飞行棋大感兴趣,研究发明了飞机;瓦特因一个开水壶,发明了蒸汽机;牛顿因砸在自己头上的一个苹果,发现了万有引力;鲁班因一种带齿的野草,发明了锯......)

【设计意图:引导从文本入手,基于文本的内容展开思辨讨论,进一步强化事例与观点的关系,冷静分析、严谨求实、有理有据,鼓励学生基于证据的阅读、分析和表达。】

六、总结升华

1.学习了本课,对课题又有了怎样的理解?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2.小结:真理离我们很近,我们要揭开科学神秘的面纱,我们要善于观察生活,独立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设计意图:回环相扣,照应开头,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科学精神,理解题目的含义,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习科学家的科学精神。】

七、作业设计

仿照文章所写,学会用几个具体的事例说明一个观点。请列出提纲。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通过用事例来证明观点的方法,同时列出事例的叙述顺序,关注观点与事例之间的印证关系,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有中心、有条理、有证据地进行表达。】

【板书设计】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叶永烈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呈现了行文结构,引导学生识别文本表达的观点,体会作者“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的行文思路,发现观点与事例之间的印证关系,让学生直观感受用事例来证明观点的论证过程。】

【教学自我评析】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培养的是学生的思辨品质和思辨能力。用事例证明观点的方法是论说类文章的常见写法,我在本文的设计和教学中充分培养了学生“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语文素养。

1.说优点和亮点:

为培养学生的思辨品质和思辨能力,我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感知观点,梳理观点与三个事例材料之间的关系,采用“阅读、比较、推理”等学习方式,运用“独学(自主探究)、组学(小组合学)、群学(全班群学)”的组织形式,引导学生主动研读课文,感知行文结构,剖析事例,学生在阅读探究、实践表达的过程中,做到有中心、有条理、有证据地表达,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以及用事例证明观点的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

2.说不足与改进建议:

本课我上了多次公开课,经过多次打磨,在龙老师等专家的指导下,我研读文本,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有了更深入的研究。但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我更多的是从“启示”、“道理”、“感想”、“认识”等发展学生的一般思维能力,但这些仅仅停留在低阶思维,接下来的教学中,我要带领我的小学语文科组团队在教学实践中多研读文本,深入探究指向学生高阶思维“思辨”能力的培养,真正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道路上,我且行且思且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