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广州艺术博物院与党员教育相结合的作用与优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15
/ 2

浅析广州艺术博物院与党员教育相结合的作用与优势

李偲毓

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 广东省广州市 510310

当下的中国,时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和“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上,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高度,加强党的建设和对党员的教育是完成这个历史使命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也对此做出过很多重要的指示:“加强党的建设,首要任务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关键是教育管理好党员、干部。”“要加强党史学习教育,同时学习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党员的教育最终是以提高党员素质和党性修养为目的的,新时期党员教育的方式也在发生转变,传统的党校、党课已不能满足时代的变化。多元立体的党员教育形式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必然趋势,而博物馆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和优势正在逐渐凸显。

一、博物馆与党员教育相结合的作用

  众所周知,从国际上对博物馆的定义来看,博物馆有四个实质上的功能,即收藏、教育、科研以及娱乐。其中的前三个功能比较突出,而娱乐功能相对较弱。实际上,博物馆收藏、保存并展出各类文物和标本,是公益的社会文化事业单位。并且,博物馆在展出这些文物标本的过程中宣传它们的相关知识和内在含义,从而起到教育的目的。博物馆各项工作的核心在当下也逐渐的转向教育,国外绝大多数博物馆和我国博物馆的未来发展也应如此。而对于党员教育来说,博物馆(尤其是历史博物馆和革命纪念馆)起着重要的作用,实际上已经成为除传统党校外的另一种十分重要的党员教育基地。

首先,博物馆中的历史文物馆藏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珍贵遗存,展现着华夏世界几千年来历史文化背景下的精华部分,为党员在教育中学习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其次,就记录历史的方式来说,一方面是文字的历史,另一方面是图像的历史。图像的历史包括历史图片资料、影像资料以及与历史相关的视觉类艺术创作,以图像记录历史的方式很显然的要更加的形象化,直观化。很多博物馆中都收藏了大量的有关革命历史题材的图像资料,尤其是注重收藏与此相关的革命历史题材绘画、雕塑、民间艺术等以视觉形象为主的美术作品,在当今的“读图时代”,它们以独特的审美方式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更加直接的培养着党员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浩然的革命正气,发挥了它们的教育作用,成为党员教育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进而提高了党员的素质和党性。因此,博物馆必将成为党员教育的“校外校”,并且是一种新形式上的党课,更应视为党员开展终身教育的一个有效平台。

二、广州艺术博物院在党员教育中的优势

广州艺术博物院是全国唯一一家身兼“国家一级博物馆”和“国家重点美术馆”的双料馆。2023年新馆落成,位于海珠区艺苑路198号,占地面积3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近8万平方米。广州艺术博物院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有关党史和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征集和收藏,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它的前身是广州美术馆。广州历来是中国美术创作重镇,而且广州美术界在近代中国革命的每一个重要历史时刻都勇立潮头、奋楫争先,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华章。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等美术工作者不仅在艺术上是开宗立派的学界大家,而且又是勇于践行的革命者;黄新波、李桦、潘鹤、杨之光等代表人物,也在不同时代以画笔和雕刀展现着时代的强音,回应着历史的绝唱,用艺术的巨大感染力在全国造成不同的反响。广州艺术博物院长期设立有许多艺术大家的艺术馆,收藏了他们大量的艺术精品,其中也不乏他们创作的革命历史题材绘画。比如杨之光创作的《一代伟人》、赖少其等创作的《陈毅吟诗》、黄新波创作的组画《不到的红旗》等等。除了这些艺术大家的作品之外,广州艺术博物院还着重收藏了建国后不同时期的有关党史和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大致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专业美术工作者创作的绘画和雕塑作品,比如:曾汝平的雕塑《国共第一次合作》、俞畅、张永齐的雕塑《铁军》、钟志源的雕塑《芦苇荡》、黄志坚的国画《农讲所红棉分外红》、黄国武的国画《映红大南山》、杨纳维的版画《红花岗起义(组画)》、王立的版画《东江敌后“纸弹厂”》、熊兆瑞的油画《黄洋界保卫战》、雷坦的油画《飞夺泸定桥》、赖征云的油画《营救文化人》、林永康的油画《碧血巾帼·陈铁军和她的战友》、汤小铭的油画《白马将军·叶挺》、汤垚的油画《南湖红船》、何枫的油画《宋庆龄》等等。另一类为民间艺术家创作的剪纸作品,比如:陈秋英的《遵义会议放光芒》;张拔、潘保琦的《百万雄师过大江》、汤集祥的《大生产》、谭伯潮的《东方红组画·陕北会师》、佛山民间艺术社集体创作的《星火燎原》等等。

另外一点更值得注意,近年来广州艺术博物院举办了多次有关党史和中国革命史的纪念性主体展览和大型活动,比如2019年9月举办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闪光的足迹——广州艺术博物院藏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展;2020年1月开展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党日活动,31名老将军亲临现场参加了活动;开展了闪光的足迹——广州艺术博物院藏革命题材作品欣赏微党课的主题党员教育活动;恰逢广州艺术博物院新馆开馆,中国美术馆特别将重要馆藏精品专题展览“塔高水长——中国美术馆藏美术精品展之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送到新馆展出,祝贺新馆开幕。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并为以后的党员教育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可以说广州艺术博物院不论在硬件设施、资源储备以及博物馆的重视程度上都为党员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强有力的优势。

三、对于博物馆与党员教育相结合的创新性思考

2021年7月3日,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画院、广州雕塑院承办的百年风华、时代画卷广州美术经典中的党史展开幕。此次成为今年热度、影响、效果都较好的红色主题展览之一。作为广州艺术博物院的工作人员,笔者基于此次展览的特点对博物馆与党员教育相结合的创新性做了如下的思考:

(一)创新展览在资源整合与开发上的模式,为党员教育活动提供有利保障。

博物馆的常规收藏工作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广泛,并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举办与党员教育相关的专题展览和活动对资源的依赖就成了首要问题,往往不能一蹴而就,我们必须做到对资源的广泛开发与整合。此次展览首先集中了广州有代表性的7家艺术机构历年来围绕建党百年辉煌历程主题的优秀美术作品,并且在2019年12月起,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就部署广州画院、广州雕塑院、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等美术创作单位开启了相关的美术创作和推荐工作。展览的200余件优秀作品,涵盖国画、油画、水粉水彩、版画、漆画、雕塑等不同门类,反映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和伟大业绩,热情讴歌日新月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种新老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模式极大地丰富了博物馆与党员教育相结合的资源优势,为党员教育活动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二)创新展览配套体系、以多元的形式加强党员教育工作。

在展览期间,博物院举办了看展览学党史主题党日活动,共接待参观党支部893个,党员14,685人,讲解718场次,成为最受欢迎的党员教育活动之一。另一项艺术家带你看展览的活动也具有着鲜明的创新性。展览期间博物院邀请了广州画院的专职画家进行了专业导赏。观众与艺术家直接交流,使他们了解了作品背后的党史故事和创作思路,深刻的感受到党史与艺术相结合的巨大感染力。而听讲座 学党史活动,博物院则邀请了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的研究员以农讲所与中国革命道路为主题,从农讲所历史讲起,结合人物、事件入手,联系到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并启发教育全体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铸造忠诚政治品格。并且此次展览结束后,博物院还隆重推出藏品历史情景剧。围绕院藏油画《飞夺泸定桥》背后的故事内容,首次策划开启新征程 演绎红色风华之飞夺泸定桥情景剧,再现历史场景,10位演员以红军战士的角色穿越历史情景,真实再现飞夺泸定桥这一军事奇迹。剧目在充分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尝试融合朗诵、戏剧、声效等艺术于一炉,将当年红军浴血奋战的革命精神唱响新时代的主旋律。活动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三)创新展览宣传和参观模式,让高新科技助力博物馆党员教育

此次展览在宣传上取得了显著效果,让红色故事、红色人物、红色历史为更多人所熟知。各大媒体单位对开幕式和媒体专场导赏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推广,主流媒体报道、各机构官微、网站、报刊转载相关稿件、音频、视频约计100余次,官方微信发布推文23篇、视频号推送视频26个。多家媒体对《飞夺泸定桥》《刑场上的婚礼》《一辈子第一回》等经典作品进行了深入解读,展现出经典名作永不褪色的艺术魅力和思想价值。

当前,以数字化、网络化、虚拟化为特征的数字博物馆的高猛发展,将“物”转换为“数字”,大大加强了博物馆的表现能力和交互能力,拓展了博物馆展示的时间和空间。笔者认为,随着数字博物馆建设日臻完善,基于互联网、信息化的党员教育模式必将在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中发挥重要作用,未来博物馆可充分整合利用互联网技术,让党员与网络虚拟空间跨地域和时空的进行接触,进一步提高互联网等新技术对实体博物馆在教育、研究等方面的补充 ;原有的展厅静态展现展品的模式已无法完全发挥出博物馆的教育引领作用,现如今展览不仅应有传统的静止文化实物,而且也应有动态的实物来吸引大众。此次展览充分运用新科技、多媒体手段,博物院与广州联通公司合3D/VR线上展示技术,观众只需扫描二维码或者链接图标便可一键轻松进入网上展厅,在语音解说中享受1:1高度还原的模拟现场观展体验。网上展厅作品还可放大或缩小及720度旋转,细节展现非常充分,打破了时间与地域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