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替普酶溶栓在急性脑梗塞治疗效果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15
/ 2

阿替普酶溶栓在急性脑梗塞治疗效果研究

倪凌云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医院神经内科 邮编: 833400

【摘要】目的:研究阿替普酶溶栓在急性脑梗塞治疗效果。方法:此次共将9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列入研究中,研究时间:2020年1月--2021年1月。双盲法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平均每组47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研究组采用阿替普酶溶栓。对比两种治疗方法疗效、相关指标、出血情况、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神经受损对比具有同质性(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浆纤维蛋白原、神经受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牙龈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生理职能、社会功能、精神健康、乐观情绪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替普酶溶栓对急性脑梗塞治疗有显著疗效,而且用药安全可靠,减小神经损伤,改善生活质量。

【关键词】阿替普酶;急性脑梗塞;治疗效果;血浆纤维蛋白原;神经受损;生存质量

急性脑梗死病理生理具有复杂性特点,病灶是由中心坏死区和周围缺血半暗带诱发该病。该病多发于50岁以上人群,是一种常见病,因局部组织突发血液循环障碍造成脑组织缺氧。临床主要治疗方案是及早让血管再通。于是,有研究提出:阿替普酶溶栓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方面有显著效果,该药由糖蛋白组成,含有526个氨基酸,能够激活与纤维蛋白结合的纤溶酶原成为纤溶酶,在激活纤溶酶时有较强的选择性。所以,临床用药安全可靠,有利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鉴于此,本文以我院收治的9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对阿替普酶治疗效果作进一步探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共将9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列入研究中,研究时间:2020年1月--2021年1月。双盲法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平均每组47例。

对照组:男患者(n=22),女患者(n=25),最小年龄53岁,最大年龄76岁(平均:65.4±2.4)。

研究组:男患者(n=23),女(n=24),最小年龄54岁,最大年龄77岁(平均:65.5±2.5)。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具有同质性(P>0.05),可比。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治疗:尿激酶(生产企业:上海天士力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110003),静脉滴注,10U加生理盐水250ml,30min内滴注完成,10日为1疗程。

研究组: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生产企业:天津市中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2020259 )剂量0.9mg/kg。首次剂量是总剂量的10%,注射1min后推注剩余药物并在1h内结束。2h中间隔10min测量一次血压,3--8h间隔30min监测一次血压。

1.3评价指标

(1)观察两种用药方式疗效:显效(神经功能损伤降低90%以上,肢体功能正常,生活可自理)、有效(四肢小部分障碍,生活可自理,病残为3级以下。神经功能损伤降低在46%--90%)、无效(未达到以上要求)。(2)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神经受损情况(根据NIHSS评分量表)。(3)对比两组患者出血情况: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牙龈出血。(4)运用SF-36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生理职能、社会功能、精神健康、乐观情绪。每项共100分,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高。

1.4数据处理

通过SPSS22.00统计学软件显示,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组间对此使用x2检验,计量资料通过,(IMG_256±s),组间对此使用t检验,P<0.05为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两种用药方式疗效

研究组总有效率(97.87%)高于对照组(82.98%)(P<0.05),详见表1。

表1,观察两种用药方式疗效

分组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研究组

47

24(51.06)

22(46.81)

1(2.13)

46(97.87)

对照组

47

19(40.42)

20(42.55)

8(17.02)

39(82.98)

X2

-

-

-

-

6.02

P

-

-

-

-

0.01

2.2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相关指标

较治疗前,治疗后研究组血浆纤维蛋白原、神经受损评分(1.64±0.20、10.05±1.20)均低于对照组(2.04±0.57、15.84±2.39)(P<0.05),详见表2。

表2,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相关指标

分组

例数

用药前

用药后

血浆纤维蛋白原

神经受损

血浆纤维蛋白原

神经受损

研究组

47

3.21±0.65

20.31±3.48

1.64±0.20

10.05±1.20

对照组

47

3.22±0.63

20.15±3.51

2.04±0.57

15.84±2.39

t

-

0.08

0.22

4.54

14.84

P

-

0.94

0.84

0.00

0.00

2.3对比用药后出血情况

研究组总发生率(6.38%)低于对照组(23.40%)(P<0.05),详见表3。

表3,对比用药后出血情况

分组

例数

颅内出血

消化道出血

牙龈出血

总出血率

研究组

47

1(2.13)

1(2.13)

1(2.13)

3(6.38)

对照组

47

4(8.51)

3(6.38)

4(8.51)

11(23.40)

X2

-

-

-

-

5.37

P

-

-

-

-

0.02

2.4观察两组患者生活质量

研究组生理职能(81.36±10.20)、社会功能(82.64±11.54)、精神健康(84.51±10.09)、乐观情绪(83.49±9.47)评分高于对照组(74.52±6.24、75.26±7.92、74.16±6.19、75.46±7.44)(P<0.05),详见表4。

表4,观察两组患者生活质量

分组

例数

生理职能

社会功能

精神健康

乐观情绪

研究组

47

81.36±10.20

82.64±11.54

84.51±10.09

83.49±9.47

对照组

47

74.52±6.24

75.26±7.92

74.16±6.19

75.46±7.44

t

-

3.92

3.61

5.99

4.57

P

-

0.00

0.00

0.00

0.00

3讨论

急性脑梗塞属于脑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因多种因素诱发的脑部供血不足导致脑部缺血、缺氧[1]。脑梗死治疗即刻目标是迅速恢复梗死部位血流量,远期目标是降低病残率和死亡率,改善临床结局[2]。目前,有两种方法是证实有效,即:发病4h内静脉注射阿替普酶和6h内机械取栓于梗塞部位。临床治疗主要分为药物治疗、静脉溶栓、介入治疗、手术等方式[3]。其中,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塞首选方法之一,可以有效再通梗死的动脉,恢复脑组织血流灌注。阿替普酶作为第三代溶栓药物可以在纤维蛋白的血栓位置激活纤溶酶原,其余位置也不会激活纤溶酶原。所以,用药安全[4]

本研究中,研究组治疗效果、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相关指标、出血率低于对照组(P<0.05)。急性脑梗塞患者梗死位置处于大脑皮层至动脉等部位,近端大动脉发生病理改变,因粥样硬化斑块粘附于血管壁造成远端供血不足[5]。有研究发现,阿替普酶对该病治疗疗效确切,减轻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常规治疗,用药过程中容易受到外部因素影响(如:时间、联合用药)等。所以,常规治疗存在局限性[6]。而阿替普酶具有一定选择性,安全性高,经肝脏代谢,患者服用药物后30min即可排出。因此,阿替普酶不仅有良好的效果而且毒副反应小,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康复[7--8]。因此,我们认为:阿替普酶建议作为急性脑梗塞首选用药,值得推广应用。目前,我院运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效果理想,填补了技术空白。

综合分析,阿替普酶对急性脑梗塞治疗效果理想,有效地改善血浆纤维蛋白原,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有利于短期内抑制病情发展,提高预后。

【参考文献】

[1]林芬,张云峰.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大鼠的疗效及对脑组织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9,35(08):24-26.

[2]刘瑞东,武玉秀.低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血栓与止血学, 2020,26(05):77-78.

[3]吴茂森,陈庆贤,刘丽霞. 自拟芪棱汤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和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29(13):99-102.

[4]徐瑰翎,万治平,廖涛.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NSE,S-100β及神经生长因子的影响[J]. 海南医学, 2020,31(08):16-19.

[5]李又佳,罗宋宝,丁琼,等.尿激酶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0,18(08):139-142.

[6]韩臻臻,童燕娜,段洪连,等.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影响因素[J].西部医学, 2019,031(004):526-530.

[7]董桂英,余剑波,黄文凤,等.醒脑静注射液辅助治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脑梗死患者的恢复效果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9,037(006):1455-1458.

[8]王璐、熊燕、黄澄鹏.脑心通胶囊对于急性脑梗死阿替普酶溶栓后的价值[J]. 辽宁中医杂志,2020,47(08):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