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治疗介入对重症脑卒中患者的疗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18
/ 4

早期康复治疗介入对重症脑卒中患者的疗效

后鹏伟

川北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南充市中心医院)四川南充 637000

摘要:目的:分析对于重症脑卒中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治疗介入法的临床效果。方法:所获取病患例数为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我院收治患有重症脑卒中患者84例,由于所用对照治疗方式不同,所以将观察人员分为对照组、实验组,两组病患例数各为42例。前者应用常规治疗法给予治疗,后者在此基础上引入早期康复治疗介入法。对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的临床疗效、各项并发症状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详细数据采用脑卒中量表(NIHSS)、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以及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结果:对于整个治疗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发现实验组在此次治疗总有效率上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之后,实验组在NIHSS评分上要低于对照组,而在FMA、SS-QOL数据评分上要高于对照组,(P<0.05)。此次治疗工作中发现,实验组在发生并发症比例方面要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早期康复介入治疗法在重症脑卒中患者当中的治疗成效优势明显,且对于患者神经功能损伤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帮助患者恢复运动功能,防止各项并发症状发生率,以此保证患者的日常健康生活。

关键词:早期康复治疗;脑卒中;神经系统;临床疗效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intervention on severe stroke patients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intervention for severe stroke patients. Method: The number of patients obtained was 84 patients with severe strok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21 to February 2022. Due to the different control treatment methods used, the observers were pided into a control group and an experimental group, with 42 patients in each group. The former applies conventional treatment methods for treatment, while the latter introduces early rehabilitation intervention methods on this basis.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incidence of various concurrent symptom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during treatment, with detailed data using the Stroke Scale (NIHSS), Motor Function Assessment Scale (FMA), and Stroke 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Scale (SS-QOL). Result: After summarizing and analyzing the entire treatment outcome, it was found tha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a higher total effective rat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in this treatment (P<0.05). After treatmen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lower NIHSS score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higher FMA and SS-QOL data score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During this treatment, it was found tha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a lower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The use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intervention therapy has significant advantages in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stroke patients, and has a certain improvement effect on neurological damage in patients. It helps patients recover their motor function, prevent the incidence of various complications, and ensure their daily healthy life.

Keywords: Early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Stroke; The nervous system; Clinical efficacy

脑卒中又名脑血管意外,引发该病状的主要原因多为急性脑血管病所造成患者脑部出现局部功能障碍,具体表现为疾病突发测肢体出现无力情况,同时伴有意识出现障碍等相关特征,多见于老年群体,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罹患此病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由于该病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所以需要在前期阶段对此进行及时干预治疗,防止病情恶化以此引发各种并发症状,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现代临床针对该病状主张尽早发现、尽早治疗,治疗方式主要以药物为主,此外在康复期间为患者提供自主功能康复训练,由于在常规治疗阶段,所用方式缺乏规范性,导致患者不能有效配合医生完成治疗工作,对于最终的医疗效果产生了明显的影响[1]。所以采用早期康复介入治疗法根据患者的病情状况,提供针对性康复治疗措施,确保患者身体整体功能完好,如今对其具体应用价值尚需进一步深入探究。本次研究选用本院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患有重症脑卒中患者共计84例,通过分组对比法,探究该项方法在临床医学当中的效果,现将详细报道陈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用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本院收治的患有重症脑卒中患者共计84例,根据分组对比研究的方式,将全体患者分为对照组、实验组。

纳入标准:患者本人未患感染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侧肢出现瘫痪状况。

排除标准:在各项疾病合并发作影响之下出现短暂性脑出血患者;合并疾病作用下出现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合并疾病作用下出现精神状况障碍患者;患者的临床信息资料不全。患者本人及其家属对于本次研究治疗工作具有知情权,经患者本人或直系家属代签同意书。分组对比,将两组患者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组间例数各为42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为65.24±5.41岁,以偏瘫部位而言,作用于左侧病患数共计19例,出现在右侧病患例数为24例。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为66.78±5.32岁,以偏瘫部位而言,作用于左侧病患例数共计20例,作用于右侧病患例数共计22例。两组患者在一般信息资料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根据两组患者当前的病情发展状况,对其全部采用心肺功能监护法,同时配合神经内科药物以及抢救方法,在必要的情况之下对于患者提供外科介入治疗法、并配合呼吸机帮助患者顺畅呼吸,防止患者在此期间出现的各项并发感染现象,及时解决患者出现电解质紊乱的问题[2]

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治疗的方法,等待患者病情趋于平稳状态之后,在科学指导方式之下帮助患者进行自主功能训练,具体内容含有病床关节各项常规活动,伸直抬高双腿、活动翻身以及静蹲等训练活动,未硬性要求患者的训练频次以及时间等,采取训练方式多根据患者目前的耐受程度为基础。本次治疗为期1个月。

实验组:引入早期康复治疗介入法,治疗时间上根据患者病情趋于平稳,生命体征稳定之后48h就可以展开,此项康复活动指导人员为专业康复师,具体有以下几点。

1.2.1体位变换,此次康复疗法每两个小时对患者采取一次体位变化,主要体位有侧卧位、健侧卧位以及平卧位。①侧卧位:要求患者此时身体躯干稍微向后伸展,为支撑患者在其后背处支以枕头,患者患病侧保持上肢前伸式,相较于躯干保持大于或者等于90°的姿势。要求患者此时重心逐渐向前倾斜,在背后枕头上可以放置患者健侧上肢。保持患者下肢以迈步位的姿势,将软枕垫在健肢屈髋屈膝下方予以支持。②平卧位:将一软枕垫在患者患侧臀部大腿之下以及患侧肩关节之处,以此对于患者的肩关节以及骨盆予以支撑作用,此时可以保证患者的膝关节呈现一定的屈曲,而患者的上肢可以进行抬高以及外旋等动作。

1.2.2肢体早期主被动康复治疗

当患者在卧床期间,有专业的康复医师在患者病床旁边为其按摩患肢,根据患者的实际需要,辅助其患侧肢体关节进行各项活动,如伸展腕关节、辅助手指伸展、外展髋关节以及屈曲肩关节等活动,及至患者此时主动运动恢复。其后从患者接受能力出发,帮助患者实现自主翻身以及上下楼梯、站立等基本活动训练。训练活动以一天1至2次为宜,每次训练时间大致维持在10至15min,同时在此期间帮助患者进行简单的穿衣洗漱以及进食等基本生活功能,一天两次,一次以15到20分钟为宜。

1.2.3物理治疗

物理刺激训练采用低频脉冲治疗仪,此时护理人员根据具体治疗措施,协助患者保持平卧位,刺激部位主要在患者的上肢(股二头肌、肘肌等)、下肢肌群(腓骨短肌、胫骨前肌等)部位,将电极片贴在患者各肌群上,治疗仪器在运用过程中,在脉冲频率数值设置方面为0.5~5 Hz,一次作用时间以20min为宜,一天一次,此次治疗为期时长为1个月。

1.3观察指标以及判定标准

①判定临床治疗成效:应用NIHSS 评分法,显效表现为:相较治疗之前在该项数据改善程度大于50%,而患者在感觉障碍以及各项麻木等症状出现消失。无效表现为:相较治疗之前该项数据改善程度小于25%;而患者在感觉障碍以及麻木等症状并未得到有效改善,且存在着日渐加重的现象。

②NIHSS、FMA、SS-QOL评分判定。NIHSS评分:治疗之前采用NIHSS对患者神经损伤程度进行评估,在具体评估量表内容上有患者感觉、视野以及构音、上下肢活动等内容,评分总分以50分计,评分低者则视为神经功能确实状况较轻。

FMA 评分:在患者接受治疗以及治疗之后应用FMA 对患者运动功能进行评估,在自评量表内容上含有患者上下肢两功能,关于上肢功能方面则有项目33个,在评分范围上则以0~66 分计,下肢功能方面则有项目17个,在评分范围上则以0~34 分计,评分高者则视为该肢体功能恢复状况较好[3]

SS-QOL评分:在患者接受治疗之前以及治疗之后采用SS-QOL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自评量表内容上则涉及到12个领域,含有项目78个,评分方法以5级评分为主,得分高者则视为在生活质量方面改善状况较好。

1.3.3并发症:在治疗期间主要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肩手综合征、偏瘫步态以及肩关节半脱位等。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采用x2对此进行检验,(P<0.05)表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临床疗效进行比较

对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的各种临床表现情况进行分析,汇总出最终的总有效成果。结果发现,实验组关于此次治疗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参照下表1.

表1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临床疗效[n(%)]

组名

病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

420

15(35.71)

19(45.24)

8(19.05)

34(80.95)

实验组

42

18(42.86)

22(52.38)

2(4.76)

40(95.24)

X2

-

-

-

-

4.086

P

-

-

-

-

0.043

2.2对两组患者的FMA、NIHSS、SS-QOL各项自评量表数据评分进行比较。

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前,在这三项数据方面的评分经过检测,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之后,在NIHSS数据评分方面,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在SS-QOL与FMA数据水平上的评分相较于对照组而言较高,(P<0.05)。可参照下表2.

表2对两组患者在FMA、NIHSS、SS-QOL各项自评量表数据评分比较( x±s, 分)

组名

病例数

NIHSS评分

FMA评分

SS-QOL评分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

42

26.05±2.23

20.13±1.58

22.39±1.25

60.13±3.52

81.26±5.37

169.96±10.25

实验组

42

26.07±2.19

11.59±1.24

22.42±1.69

72.69±4.18

81.89±5.52

210.74±11.38

X2

-

0.041

27.556

0.092

14.895

0.530

17.256

P

-

0.967

0.000

0.927

0.000

0.597

0.000

2.3对两组患者在不同治疗方式下各项并发症状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

在治疗期间,分析影响患者出现各项并发症状的影响因素,经过实际观察发现,实验组患者在治疗阶段出现的各种并发症状的发生率要低于对照组,(P<0.05)。可参照下表3.

表3不同治疗方式下两组患者出现不良并发症状的情况比较

组名

病例数

肩关节半脱位

肩手综合征

偏瘫步态

合计

对照组

42

2(4.76)

3(7.14)

4(9.52)

9(21.43)

实验组

42

0

1(2.38)

1(2.38)

2(4.76)

X2

-

-

-

-

5.126

P

-

-

-

-

0.024

3讨论

重症脑卒中患者随着病情逐渐加重,所以面临着较高的致死率以及致残率。随着近年来临床抢救措施以及重症监护质量得到有效改善,患有重症脑卒中患者出现死亡现象的情况有所降低。由于在该病状的影响下,会引发患者出现四肢功能偏瘫等相关后遗症,以此对于现代临床治疗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患有重症脑卒中患者此时在受损神经系统处存在着自然恢复功能,只要在一定的条件之下可以促使部分神经元得到再生,所以应该在早期观察并对此予以针对性康复加入治疗[4]。经过现代医学实践发现,采用常规性自主康复训练法在应用效果方面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以此导致在康复措施方面缺失规范性以及系统性,以此导致在最终的治疗干预方面成效较差,难以真正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本次实验研究发现,实验组在整体治疗总有效率以及SS-QOL、FMA等数值评分上相较于对照组较高,而在并发症状的发生率以及NIHSS数据评分上要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针对重症脑卒中患者在早期治疗阶段,采用早期神经康复介入治疗法能够有效避免相应的并发症状发生。对此进行深入分析可以看出,采取早期康复介入治疗法根据患者当前的疾病症状采取针对性措施具有良好的可塑性优势性,以此让整个治疗方案更加具有合理性,开展时间可以置于患者生命体征趋于平稳后的48h,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中枢神经可塑性起到了提高的作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恢复患者各项受损器官,保证此项康复治疗工作具备安全性。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定期改变患者的各项体位,如健侧卧位、平卧位以及侧卧位等姿势,在此期间为支撑患者可以采用软枕作为支撑,以此助力患者机体血液快速循环,防止肩关节半脱位以及各项不良并发症产生

[5]。在患者早期进行肢体主被动康复治疗阶段,在被动运动的作用下可以将患者发生痉挛的肌肉产生牵引作用,以此保证关节韧带达到正常伸展的状况, 以此提升其对运动的感知力,以此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患者运动功能达到恢复状况;关于主动运动方面,作用部位主要在健肢部位,在神经中枢联合反应作用下,促使患者肌肉产生收缩,以此对于患者神经功能以及肢体运动功能达到改善作用。实施物理治疗法,主要以低频脉冲治疗仪为主,此间可以根据患者神经支配肌肉,在一定强度刺激下促进其血液循环,以此对患者的神经功能起到改善作用。此外,在患者患侧神经干之处采用低频脉冲电流对此进行刺激,在运动传输以及感觉刺激等作用下,帮助患者建立缺失的运动功能,以此对患者运动功能以及生活质量起到改善作用。

综上所述,针对重症脑卒中患者采用早期神经康复介入治疗法在临床治疗工作中应用优势明显,可以及时帮助患者的神经以及运动功能恢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各项并发症状的发生概率,从而为患者重新健康生活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陈海龙. 早期神经康复介入治疗在重症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NIHSS评分的影响[J]. 中国实用医药,2023,18(20):160-163.

[2] 李伟栋,张瑞,苗东瑞,等. 早期神经康复介入治疗在重症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NIHSS评分的影响[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6(31):186-188. [3] 吕昌民,艾霞. 早期神经康复介入治疗重症脑卒中患者的效果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23,18(5):162-164.

[4] 兰红. 早期康复对重症脑卒中患者肌张力的影响[J]. 健康必读,2021(12):207.

[5] 朱德坤,陈宇,陈枫,等. 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早期床旁康复训练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J].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21,23(3):266-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