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改造背景下广州社区景观空间设计趋势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19
/ 2

微改造背景下广州社区景观空间设计趋势探究

董哲义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在“老城市新活力”的指导思想下,广州近年来在社区微改造的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成效,也对人居环境景观设计提出了更多要求。本文以社区景观空间设计为切入点,总结国内外相关理论,并结合广州实际情况及社区微改造过程中的困境,分析广州社区景观空间设计的趋势,以供未来广州社区高品质景观空间设计参考。

关键词:社区微改造;人居环境景观;设计趋势

一、社区微改造的发展背景与理论

随着中国城市环境“存量”时代的到来,城市空间设计的关注点向着人居环境景观、“泛景观”的方向转变。多年以来高速建设给城市留下了大量碎片化的空间,需要设计者提供全要素、多种类的设计,包括从完善基础建设到社区视觉形象设计的一系列解决方案。传统的工作方式需要被转变以满足新时期社区景观空间的要求。

1、社区微改造发展背景

为应对新时期社区建设要求,广州在2016年的《广州城市更新办法》中就提出了摒弃大拆大建的做法,运用微改造手法进行老旧社区的更新工作。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2017发布了《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工作的通知》,广州也在首批试点城市名单之中。2018年,广州政府发布《广州市2018年城市更新年度计划(第二批)》提出促进老旧社区微改造工作的指示,并同时发布了《广州市老旧小区微改造设计导则》以进一步明确微改造的规范与标准。同年10月,总书记在广州视察期间做出了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的重要指示。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社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加速推进老旧社区更新,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推进城市更新与高质量发展,并计划于2025年完成。因此,社区微改造已成为近年来城市人居环境景观提升方面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2、社区微改造相关理论

国内外有对城市微观层级公共空间的丰富论述,可以作为社区景观空间微改造的参考。简·雅各布斯早在1958年就在文章《市中心区为人们而存在》中反思了美国的城市改造模式,对大拆大建的做法以及随之暴露的一系列问题提出质疑。1961年,她又针砭时弊地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提出城市可以通过设计,将 “空间交界地带”无人使用的消极空间转化成极具吸引力的积极空间,以增加城市的多样性、激发城市的活力,这些论述在今天广州的微改造实践中仍具有价值。20世纪80年代,随着巴塞罗那城市再启动计划的实施,巴塞罗那城市实验室的创办人曼努埃尔·德·索拉·莫拉莱斯提出了应对城市问题的城市针灸(Urban Acupuncture)概念,他将将建成的城市环境比喻成具有组织性、物质性、传递能量的皮肤,即采用针灸治疗对皮肤进行治疗。就是采用点式渗透更新对城市进行微型改造,激活老旧小区的活力,类似于针灸师通过对穴位按压、穿刺和注射来处理病痛[1]。随后,肯尼斯·弗兰姆普敦、杰米·勒纳、马可·卡萨格兰等建筑师都对相关理论作出了自己的论述和补充。1989年,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一书中对城市中“小空间”作出了有趣的论述,认为那些安静的、亲切的、有人情味的小空间有着强大的魅力。由于城市系统庞大,内部空间繁杂,城市空间按照由公共性到私密性、由宏大到微观的秩序严格存在,在这样具有严格限定的城市空间中,营造具有包容性和安全感的小空间可以消除人们的紧张感,给人们带来充实感和安定感[2]。这些理论都能够为我们的社区微改造工作提供帮助。

二、广州社区微改造的困境与设计趋势

基于广州的城市特征,在开展社区景观空间设计的过程中,普遍面临着复杂环境、多语境、老龄化的条件和困境,也由此产生了多种设计趋势。

1、复杂环境下的设计

广州城市的“拼贴”特性尤为突出,社区微改造工作不得不面临复杂环境的局面。自明清以来,广州城市格局不断发展变化,城市的迅速扩张带来了一系列的历史遗留问题。如今的广州市内,明清遗留的村落格局、富商大屋;民国时期的骑楼街道;解放后的河涌铁道规划以及商品房建设等历史痕迹都已经盘根错节地编织在这座城市中,大大增加了广州人居环境的复杂性。不仅社区内的用地、权属等问题根深蒂固,居民诉求也因为环境的错综复杂、空间的破碎与废弃而难以得到满足。这种不同年代并存、不同功能叠加、不同空间拼贴的复杂环境无疑为设计者带来了挑战。千差万别的社区环境在微改造大规模推进的背景下,难免陷入以偏概全的情况。此时,建立社区分级评价体系和渐进式更新的原则就显得很有必要。首先完善量化评估机制,对不同社区的环境进行梯度分级,并明确该评级下社区的改造目标和内容,之后分多个阶段逐步完成社区的微改造更新。社区分级评价体系能够在初期明确该社区需要分几个阶段进行工作以及该阶段的工作内容,有利于建立居民、设计者和管理者之间共识,减少重复的分析工作,避免“撒胡椒面”式的工作方式。

2. 多语境下的设计

广州的社区微改造是自上而下(政府)与自下而上(公众、设计师)的语境共同推动的模式。马可·卡萨格兰在论述“城市针灸”中曾把这两类语境看做一种对抗关系,他说 “一种自下而上的战术城市主义,具有组织地方资源解决当地问题的潜力,并被看作是对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大规模开发方法的重要应对策略。”由此可见,各个语境的关注点有着显著差异,微改造工作需要在多语境下寻求平衡。

(1)政府语境:在微改造过程中,政府处于治理语境,也担任着决策者的身份,追求成效与效率,关注治理成本与反馈。目前在改造工作下放街道后,正处于信息拉通的阵痛期。该语境更偏向建立长效机制,标准化基础信息库、标准化工作内容库相结合,以优化工作流程,提升效率。

(2)公众语境:作为社区环境的实际使用者,公众需要明确表达自身的需求、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并增强自身与社区的纽带。美国社会学者谢莉·安斯汀在1969年提出“市民参与的阶梯”,分析了从无公众参与、象征性参与到市民权利的程度等8种社区参与阶梯。在我国,除了通过 “共同缔造”这一社区治理新平台,还需要发展更多方式让公众参与社区事务。例如在盐运西社区微改造项目中,设计师就与社区里的幼儿园开展合作,以游戏形式举行儿童绘画拼贴活动,共同绘制并拼贴完成了孩子们眼中老房子组成的社区地图,以艺术介入方式让孩子们重新体验对社区空间的认知[3]

(3)专业语境:目前社区微改造采用普适性的经验和策略,程式化设计普遍,缺乏更多的专业视角,往往造成效果趋同的情况。这诚然与专业视角和理论难以被非专业人士关注有关,然而也反映出设计者在这一过程中的缺位。日本社区设计师山崎亮说过:“社区设计(Community Design)的概念,即是设计‘看得见的空间’,更要设计看不见的‘人与人之间的连结’”社区场景营造更应该多一份专业视角,在不被关注的角落体现设计背后的设计,为社区空间带来设计领域最前沿的思考。

3.老龄化下的设计

老旧小区与老龄化高度相关,在笔者参与的相关微改造工作中,一些社区60岁以上老人的比例达到了百分之四十以上。高度老龄化的条件为微改造带来新的设计趋势。

(1)运用社区疗愈景观

老龄化下的社区设计更需注重景观的疗愈功能。1974年,布鲁姆提出了环境健康医学模式,将环境纳入医疗卫生领域。之后拉隆达和德威尔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提出构建居民良好的生活环境与健康行为生活方式的“综合健康医学模式”理论。之后,将公共健康与城市社区景观相结合成为面对老龄化社区的一种方式。通过城市景观设计创造清洁、自然的生态环境和舒适、人性化的空间环境,以倡导健康及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3],在今天的社区改造中具有重要意义。

(2)构建社区集体记忆

老龄化下的社区设计要关注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构建时代和地域认同感。法国社会心理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在《记忆的社会框架》中提出“集体记忆”的概念,定义其为“一个特定社会群体的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独属于老年人群体的集体记忆若是在设计中缺失,将不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趋同化与程式化设计既缺少了对社区文化的认同,也遗失了居民的属地归属感,对于居住质量的提升缺少长期性和可持续性。因此,通过社区场景的营造再视历史场景,重新激活社区活动,构建具有地区特征的文化符号,便是唤醒社区居民集体记忆,面对老龄化社区设计的重要趋势。

三、结语与展望

广州是一个历史资源丰富的“老城市”,也是一个人居环境景观亟需提升的“老城市”。在微改造背景下,需要我们设计者依据复杂环境、多语境和老龄化的条件,努力为这座城市注入新活力,为人居环境景观创造更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邓士文, 吴中平. “都市针灸”理论视角下广州市老旧小区微改造模式思考[J].居舍,2020(2): 184-185.

[2]齐放. 广州西关历史街区边角空间活力研究 [D]. 华南理工大学, 2022.

[3]谢璇. 促进公众参与社区更新策略研究——以艺术介入广州老旧社区微改造实践为例_谢璇[J]. 装饰, 2020, (01): 138-139.

[4]王一鸣,李雪,周宇,等. 基于健康理念下的景观设计[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6(6):30-35.

[5]杜媛媛,李婧,齐梦楠. 集体记忆视角下老旧小区更新设计研究_杜媛媛[C]//人民城市,规划赋能——202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更新), 2023: 1577-15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