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交流 课堂更高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20
/ 2

巧妙交流 课堂更高效

杜秀琴

广东省东莞市樟木头养贤小学523622

   摘要:有效的交流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办法之一。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数学学科特点,通过丰富交流对象,拓宽交流途径,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交流方法,并引导他们对自己及他人的交流过程做出评价,从而增强交流的有效性,提高交流能力。

关键词:课堂、目的和任务、内容、形式、有效性

   [正文]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与其它的课堂教学方式相比较,课堂上的讨论与交流是最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旺盛的的求知欲,但我们也不难发现,在我们的课堂上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课堂讨论的参与率不高,并不是每个孩子都积极的参与到讨论的问题中来;有的讨论不够热烈,孩子根本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只有那些较为突出的孩子表现的比较好;还有的存在形式主义的倾向,是为了讨论而讨论,学生只是走走过场,没有充分表达出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讨论的不够深入。这样的课堂讨论效率低下,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讨论的效率,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讨论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做好讨论交流前的准备工作

环境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创设生动、有趣情境有利于学生交流。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则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而并非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教师利用有趣的情境来刺激学生的动机,还可以提出适当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考。 

    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现状,因为数学教学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基础之上的。在上课之前,我们要充分了解学生具备哪些认知基础;学生是否已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新知;掌握的人数、内容、程度怎样;哪些内容学生能通过自学掌握,哪些内容需要相互交流讨论;哪些内容较难或容易出错,教师要适当点拨和引导,只有准确了解了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找准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交流的起点。  

    其次,教师要吃透教材,清楚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重难点在什么,什么地方学生容易掌握,什么地方容易出错,可能提出什么样的观点,哪些内容可以作为交流的重点,而哪些内容根本不需要交流。  

    再次,就是要准备好交流的材料,要让学生有问题可交流,知道该说什么,从而有话可说。教师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对学生在交流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并适时的做好指导与小结工作。

二、要明确讨论交流的目的和任务

     在数学课堂上开展讨论交流,主要目的是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培养孩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提高孩子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学会与人相处,敢于大胆的发表自己的建议,在思维的交流与碰撞中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在讨论的过程中,孩子讨论的结果并不要求统一,主要的是要孩子参与到问题的讨论过程中来,并在讨论的过程中想到了什么,是怎样想的,为什么会这样想,让孩子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因此,在组织课堂讨论交流应着眼于学习思维的发展,把讨论与交流看成是一种有效地促进手段,而不是一节课的华丽装饰物。  

三、要选择合适的讨论与交流的内容       

    一节课、一个内容,到底要选择什么样的问题作为讨论与交流的内容是关键之所在。好的问题要具备这样几个特征:探究性、开放性和发展性。探究性是指所选中的这个问题是否具备交流的价值,能否激起孩子讨论交流的兴趣;开放性是指解决问题策略的多元化,以及答案的不唯一性;发展性则是指所选的问题是否能发展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是否能促进孩子思维的发展。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多关注一些孩子感兴趣的内容,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行交流。高年级的孩子则可以对一些逻辑性较强的知识作为讨论的重点,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如低年级在教学数数时,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讨论交流:我是怎样数的,你是怎样数的,我还想这样数等等。

四、要选择适当的讨论交流的形式

讨论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集体讨论和小组讨论两种,集体讨论由教师主导进行组织和调控的,它有利于有效的解决问题。但这种形式的讨论在实际上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的参与率低,只有一少部分人真正参与到讨论中来,而大多数的孩子是处于观众或听众的位置,他们的思维并没有真正激发起来,既使是在公开教学中,也有很多同学是处于被动的地位,他们的角色任务就是聆听别人的演说,配合老师把课上好,从而使讨论交流形式化。所以必要时教师要自觉、主动地从“传道、授业、解惑”者转为学习者、引导者、促进者,从高高的讲台走下来与学生进行交流,从而拉近师生的距离。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树立平等互助的师生、生生的关系,要充分确信学生的能力,把自己的地位下放到学生的水平线上,这样才能使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思维成果,师生共同研讨、交流,在平等的氛围中增进师生、生生的交流情感。小组讨论有几人一小组与同桌一小组的形式,与集体讨论相比较而言,小组讨论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可以让孩子更多的参与到讨论的问题中来,而教师的调控能力减弱。到底选择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以分散为主、集中为辅。只分散,教师难以调控课堂的秩序,容易产生混乱,而且每个学生都持有自己的观点,观点不能集中,因此,教师要适当的集中学生的观点,并加以小结,让学生不至于观点过多过杂而离题千里。讨论的形式要灵活多样且富有变化,要有分有合,既有小组讨论也要有大组的交流,必要时教师还可以先同桌讨论,然后再进行分小组的讨论,最后再集中。  

五、要确定好讨论的规模和时间

    小组讨论时要依全班人数和讨论的内容而定,人数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可以4~8人为一组。讨论的时间要充分,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发表和阐述自己的观点,不能让讨论流于形式。讨论的时间教师可以依据学生讨论的进程来定,大多数孩子形成自己的见解或小组间达成的共识就差不多了。  

六、教师适当调控,指导讨论交流方法

    在学生进行讨论时,教师的作用是不可缺的。在讨论之前,教师要适当进行指导,教会孩子如何发表自己的观点,以及如何倾听别人的发言。每小组还要选好负责的小组长,并安排1~2名中心发言人。学生讨论时,教师要深入其中,进入各小组聆听孩子们的见解,有重点的参与到其中一组。当发现有的孩子讨论的内容与课堂问题无关时,要积极的加以引导,让他们的讨论回归到正轨上来。  

注重数学交流,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是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化。教学中要多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数学学习环境,让学生亲身经历活动中的各种问题,不断尝试,不断探索,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使视角从狭窄的思维中解放出来,在过程中寻求发展,使得他们能够在其中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自由平等地进行数学交流,以改变他们认知方式的单一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这样的实际操作练习让学生的数学运用意识得以延伸和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运用数学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主要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孔企平.《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孔企平,马云鹏,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二),小学数学教育,2003第2 期。

  [4]《教育研究》2003年第6期。

  [5]金美琴,如何促进有效的数学交流《小学数学教师》200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