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围术期护理预防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20
/ 2

剖宫产围术期护理预防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分析

王加丽

仪陇县人民医院    四川 南充637000

【摘要】目的:对剖宫产产妇进行围术期护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分析。方法:本次选择90例剖宫产分娩产妇,依据入院先后顺序规划为对照组(常规护理)与观察组(围术期护理),统计剖宫产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凝血功能变化。结果:观察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凝血功能紊乱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剖宫产围术期间加强对产妇的护理干预有助于规避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促进凝血功能恢复,具有临床积极价值。

【关键词】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围术期护理

剖宫产是一种适用于高危因素产妇的分娩方式。研究发现[1],因剖宫产手术进行期间产妇要保持一个姿势很长时间,使其极易受到手术切口、操作等激发产妇应激反应和凝血紊乱,以此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英文简写为DVT,危害产妇生命安全。因此对剖宫产手术产妇的DVT预防必须得到重视,本文主要针对部分剖宫产分娩的产妇进行围术期干预,评价加强护理措施对产妇术后DVT的防治效果,如下为研究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

本研究主体为我院接收的剖宫产分娩产妇,时间:2023年3月~2023年8月,共90例,依据入院先后顺序对其进行组别分配,两个组各45例。对照组:年龄分布24~35(26.36±1.21)岁,孕周40~41(40.21±0.63)周,生产史主要是经产妇(29例)和初产妇(16例)。观察组:年龄25~33(26.41±1.03)岁,孕周39~41(40.54±0.60)周,初产妇27、经产妇18。对比两组产妇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产妇在我院建档,既往产检无缺,资料完整;有明显剖宫产指征;单胎妊娠;产妇及家属均知晓研究内容,在知情文件上署名。

排除标准:超声检查提示产妇DVT有阳性表现;伴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疾病;有麻醉禁忌症。

1.2方法

对照组产妇在剖宫产期间进行常规护理即可,如术前签字确认、术中心电监护、术后注意事项、常规下床运动和进食等。观察组的护理措施在产妇围术期开展:首先,对手术室护理人员全部培训深静脉血栓的相关知识,强化责任护士的培训和考核,认真落实并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增强护士工作责任心,提高高危人群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如提高自身风险意识与安全意识,对于伴有高风险的手术患者,一定要落实空气压力波治疗仪的使用及注意事项。然后是麻醉前,帮助患者适应本身手术体位,及时调整,最佳体位的摆放将上臂外展<90度,远端关节高于近端关节,近髋关节平面放置截石位脚架,高度为患者大腿长度的2/3,足关节与对侧肩部成一条直线,托腿架与腿间放置体位垫,膝关节摆正以免压迫腓总神经,此举还可预防皮肤压疮。手术过程中细心提醒医生不要将双手或身体压在患者腿上,操作尽量轻柔、细致,以免损伤静脉内膜,手术中规范止血带的使用,若手术时间较长,巡回护士要随时观察患者的下肢肢体血供情况。术后,加强对产妇及家属的健康宣教,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多吃维生素丰富、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积极鼓励产妇进行下肢主动或被动的活动,产妇自身条件允许前提下尽早多下床活动,如踝部旋转、屈伸,指导产妇缓慢勾起脚尖至最大限度,保持10s,再缓慢的向下绷住脚尖,向下压,保持1s,每1h练习5min,待到产妇术后麻醉清醒完全后即可开始运动,同时做好静脉回流和肢体保暖;可通过足底静脉泵、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及梯度压力弹力袜等物理方式预防;还可以进行药物预防等措施,如使用抗凝药物,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积极予以液体补充血容量。术后还要加强产妇水分的补充,缓解脱水情况,若产妇术后肠道未排气可在输液后6h摄入流质食物,排气后可逐渐摄入少量的半流质食物。另外,加强对出血风险的评估,如血栓形成风险高、出血风险低可进行物理+药物的预防方案;若合并凝血异常有高危出血风险,则主要为物理预防,防止药物加重出血风险。

1.3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的DVT发生率;同时对比两组干预前后的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即凝血功能评价;再检验两组产妇的血小板计数水平。

1.4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数据进行验证,计数资料表示[n(%)]与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分别检验X2值、t值,对比组间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对比两组DVT发生率

观察组45例产妇中发生1例DVT,发生率为2.22%;对照组45例中共有6例DVT,总发生率13.33%,组间对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72,P=0.049)。

2.2对比两组干预前后的凝血功能和血小板计数

    如表1所示,干预前两组各项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1两组干预前后凝血功能与血小板计数的对比

组别

例数

凝血酶原时间(s)

纤维蛋白原(g/L)

D-二聚体(ng/L)

血小板计数(109/L)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观察组

45

28.35±1.68

34.76±2.77

3.20±0.55

2.29±0.40

334.17±11.27

255.47±12.17

213.24±14.61

160.17±9.82

对照组

45

28.51±1.61

31.50±2.24

3.17±0.57

2.75±0.37

337.26±10.65

281.32±11.26

213.31±14.51

201.32±11.32

t值

0.376

5.012

0.207

4.624

1.091

8.539

0.018

15.040

P值

0.707

0.000

0.836

0.000

0.279

0.000

0.985

0.000

3 讨论

DVT是血管壁受损后血流会比正常运行速度更低,血管内有形成分则以此沉淀形成血栓,而随着时间的积累,血栓会顺着静脉向近端发展,一旦脱落便会引起更严重的肺动脉栓塞,危险系数较高[2]。DVT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及活动后加重等,患病者偶有发热、心率加快等症状。而剖宫产手术对DVT的影像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术中血液脂质多、手术应激引起的炎症反应、麻醉药物对血管的扩张影响等均会增加产妇DVT风险,因此,对剖宫产产妇的DVT预防至关重要[3]。本研究,针对观察组产妇开展围术期的系列护理措施,从加强护士培训、术中协助意识、术后健康指导等方面对产妇进行个性化预防举措,结果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的DVT发生率2.22%明显低于对照组13.33%,凝血功能改善情况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具体来说,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增加、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D-二聚体降低,而血小板计数也显著下降,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围术期护理干预可有效纠正产妇紊乱的凝血功能,减少DVT风险。

综上所述,围术期护理干预在剖宫产手术中对降低DVT发生率具有积极意义和影响,可快速纠正产妇凝血功能,建议在日后手术室护理研究方面加强宣传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何春芳,吴娟,罗丽波. 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干预预防中转剖宫产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J]. 医药前沿,2020,10(35):73-75.

[2] 马锐,孙芳芳,王娜. 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J]. 血栓与止血学,2022,28(3):539-540.

[3] 任秀兰. 围术期优质护理预防剖宫产术后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J]. 中国民康医学,2020,32(5):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