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热平冲饮在肝胃郁热型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的应用及对心理状态影响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20
/ 2

泻热平冲饮在肝胃郁热型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的应用及对心理状态影响分析

1艾岩岩2闫晓明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院  临床心理科  150036

项目编号:ZHY2022-104

项目名称:泻热平冲饮治疗肝胃郁热型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 分析肝胃郁热型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上采取不同的诊疗方案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消化内科自2023年1月至12月收治的50例肝胃郁热型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按照其入院诊疗的先后顺序开展临床分组,即对照组25例(口服雷贝拉唑肠溶片)与联合组25例(泻热平冲饮联合雷贝拉唑肠溶片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干预前后的负面情绪评分两项指标。结果 干预后,联合组的负面情绪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其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泻热平冲饮在肝胃郁热型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上发挥了重要的应用价值,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同时,加快其康复步伐。

关键词:泻热平冲饮;肝胃郁热型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心理状态

在临床上,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表现为反流、嗳气、腹胀腹痛、胸闷等不适症状。而随着我国饮食结构的不断改变,该疾病的发病率呈现了逐年递增的发展趋势,而随着临床人员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证实了该疾病与食管的高敏感性、饮食习惯、患者自身的依从性差等因素息息相关[1]。临床上多采取药物治疗,以促胃动力药物、胃黏膜保护剂等为主。但常规西药的疗效差强人意,需辅以中药治疗,以提升其临床治疗的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消化内科自2023年1月至12月收治的50例肝胃郁热型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按照其入院诊疗的先后顺序开展临床分组,临床资料分布如下:

对照组:男16例,女9例,其年龄区间为34—56岁,平均年龄为(44.36±0.64)岁,病程均为3—18个月,平均病程为(10.59±0.41)个月;联合组:男14例,女11例,其年龄区间为33—57岁,平均年龄为(44.67±0.33)岁,病程均为3—18个月,平均病程为(10.72±0.28)个月。两组入选对象的性别、年龄、病程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具备临床比较意义(P0.05)。

入选标准:(1)近7d未服用促胃动力药物;(2)临床上符合肝胃郁热型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诊断标准;(3)自愿参与此次临床调查的患者。

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类型消化系统疾病、严重器质性病变及恶性肿瘤疾病;(2)对此次临床药物过敏;(3)临床资料不全者。

1.2方法

1.2.1对照组 给予所有患者由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号为H20060683的雷贝拉唑钠肠溶片(规格:10mg*6片*2板),10mg/次,2次/d,分别为早餐前、晚餐前口服。

1.2.2联合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泻热平冲剂,1袋/次,2次/d,用开水冲服。

两组患者的疗程设为8周。

1.3观察指标

1.3.1临床疗效 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食管黏膜情况的不同将疗效标准设为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未见复发、食管黏膜无异常)、有效(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显著改善、食管黏膜破损直径不足5mm)与无效(临床症状未见好转、食管黏膜破损直径>5mm),总有效率的计算公式为(显效+有效)/25*100%。

1.3.2负面情绪评分 分别于干预前、后借助SAS量表、SDS量表,评估两组患者的负面情绪,SAS量表的标准分为50分、SDS量表的标准分为53分,且分值与负面情绪呈正相关[2]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工具为SPSS23.0版本处理软件,(%)为计数资料,行x2检验;(x±s)为计量资料,行T检验。数据判定标准:P0.05

  1.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中8例显效、12例有效、5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0%;联合组中12例显效、13例有效,总有效率为100%,联合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负面情绪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负面情绪评分比较结果详见表1:

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负面情绪评分比较结果x±s

组别

n

SAS评分

SDS评分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对照组

25

51.79±0.21

47.16±0.14

53.79±0.31

48.81±0.09

联合组

25

51.83±0.17

42.86±0.09

53.82±0.27

42.57±0.13

T

1.146

200.126

0.572

84.358

P

0.253

0.001

0.638

0.001

  1. 讨论

在临床上,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是基于胃食管反流病发展而来的一种疾病类型。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嗳气、反流、胃灼热、胃脘痛等症状。该疾病的发病因素尚未明确,但值得肯定的是,该疾病与患者的服药依从性、精神状态、心理因素及胃部防御功能的减退息息相关。相较于普通人群,合并食管裂孔疝及老年人的患者数量明显增加[3]。为了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临床上,临床上多采取纠正患者的不良饮食习惯、调整不科学的饮食结构、药物干预、内镜下手术为主。其中以促胃动力药物治疗最为常见,雷贝拉唑钠作为一种临床上常用的质子泵抑制剂,在药效作用下,促进系统功能正常代谢,可有效地抑制胃酸的分泌。而单一治疗的疗效差强人意,若联合其他药物治疗,会增加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降低其临床治疗的安全性。迄今为止,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仍然是临床上面临的一项医学难题。

在此次临床研究中,我院消化内科近一年收治的部分肝胃郁热型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接受了不同的治疗方案,分析其疗效的差异性,结果得知:在应用泻热平冲饮联合雷贝拉唑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疗效得到显著提升,同时其心理状态得到显著的改善。

综上所述,泻热平冲饮在肝胃郁热型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具备了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马可迅,杨梦坤,姚舜等.连栀泄热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瘀热互结证的临床研究[J].环球中医药,2023,16(08):1654-1658.

[2]袁潇. 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RGERD)的临床疗效分析[D].云南中医药大学,2023.

[3]沈鼎,叶蔚.艾司奥美拉唑联合疏肝和胃安神方对肝胃郁热型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睡眠质量、胃肠激素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23,20(12):146-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