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脂肪肝怎么调理

/ 1

中医内科脂肪肝怎么调理

喻勘

金堂黄氏中西医骨科医院 四川成都 610400

中医认为肝在五行中属木,主疏泄,当肝气疏泄受到影响,则会对人们的情绪、健康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和危害。脂肪肝是指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引起的一类肝脏病变,是现代人常见的一类疾病,在我国发病率高达25%以上,且呈现出日渐低龄化的趋势。引起脂肪肝的因素多,大量饮酒、长期摄入高脂饮食、营养不良和肥胖、药物及病毒感染等都是危险因素。脂肪肝属于一类可逆性疾病,早期诊断、积极治疗和科学调理,一般能恢复正常。中医在调理脂肪肝方面有明显优势,本文将围绕这些内容简要介绍。

1为什么会患上脂肪肝?

脂肪肝,是肝细胞受损及脂肪代谢能力下降,脂肪堆积过多引起的一类肝脏病变。脂肪肝的诱因和危险因素多,例如:1)肥胖。30%~50%的肥胖症合并脂肪肝,重度肥胖患者脂肪肝病变率比较高,这类患者在体重很好控制后,脂肪浸润会逐渐减少,甚至消失,需要注意的是快速减肥(禁食、过分节食等)可能对肝细胞造成损伤,甚至引起脂肪肝;2)酒精。长期饮酒、大量饮酒,都会引起酒精性脂肪肝发生率的增加;4)营养不良。蛋白质缺乏是引起脂肪肝的一个重要因素,当营养摄入不足或出现了消化障碍,不能合成载脂蛋白,甘油三酯积存肝内,长期将引起脂肪肝;5)糖尿病。这类患者是脂肪肝的高危群体;6)药物。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嘌呤霉素等药物会抑制蛋白质的合成,降脂药会干扰脂蛋白的代谢,都可能引起脂肪肝;7)妊娠。在一胎妊娠30-40周的时候可能合并脂肪肝,且疾病造成的危害大;8)其他。结核、细菌性肺炎及败血症等感染时候也可能引起脂肪肝。

2中医如何认识脂肪肝?

脂肪肝,属于中医“积聚”“胁痛”范畴。中医认为脂肪肝的发生与过食肥甘(暴饮暴食,喜欢吃、大量吃肥甘、油腻的食物)、饮酒过多、情志失调(郁郁寡欢、经常生气)、湿热疫毒(体内湿热疫毒严重)、久病体虚(各种慢性病,伴随气虚、血虚、阳虚等)等因素有关,这些可能进一步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痰浊淤积于肝脏,对肝脏代谢功能造成影响,时间长了就会形成脂肪肝。中医治疗脂肪肝包括内治法和外治法2类,其中,内治法讲求辨证论治,针对不同证型,采用适合的药物和调理方法。

3中医辩证治疗脂肪肝

中医将脂肪肝分为不同的证型,在治疗的时候讲求辩证论治,确保更理想的效果。

1)气滞血瘀型。主要表现为心烦意怒,两肋胀痛,舌质暗红。治疗可用柴胡疏肝散、逍遥丸加减。

2)痰瘀互结型。主要表现为身体肥胖,痰多,头脸易油、易长痘,恶心厌油腻,大便粘腻,舌质胖大、舌质暗有瘀斑。治疗以“活血化瘀,祛痰散结”为主,可以采用涤痰汤、胃苓汤加减、化积丸加减、血府逐瘀汤等。

3)肝肾阴虚型。主要表现为形体虚胖,手足心热,口干口渴,两目干涩,盗汗,失眠多梦,潮热(一阵一阵的发热),舌红少苔或灰黑。治疗以“滋补肝肾”为主,可以用一贯煎、六味地黄丸加减。

4)痰湿内蕴型。主要表现为胁肋隐痛或胀痛,困倦乏力,头晕恶心,身体肥胖,面有油脂,腹部胀满,大便油滑,小便浊,舌淡红胖大、苔白腻。治疗以“理气化痰,祛湿泄浊”为主,可以用涤痰汤合胃苓汤加减,或者是陈皮、茯苓、半夏、薏苡仁等药物合理搭配辅助调理和调节。

5)肝郁脾虚型。主要表现为胁肋胀痛或隐痛,乏力,心情抑郁,脱腹痞闷,便溏,女子月经不调,舌质淡或暗红、苔薄白。治疗以“疏肝理气,健脾益气”为主,可以用逍遥散合四君子汤加减,用白芍、柴胡、当归、白术、薄荷等药物合理搭配调节。

6)肝郁气滞型。主要表现为情志抑郁,暖气不舒,倦怠乏力;女性会胀痛、痛经、月经失调、闭经;舌质暗红、苔薄白。治疗以“疏肝健脾,理气活血”为主,可以用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四逆散加减,用柴胡、白芍、枳壳、陈皮、山楂、丹参等药物合理搭配辅助调理和改善。

4中医科学调理脂肪肝

中医认为“治不如善养,三分吃药,七分调养”,可以从饮食、情绪、生活、运动等多方面合理调理脂肪肝,促进疾病恢复,降低不良影响。

1)饮食上要控制热量摄入,不吃(少吃)高脂肪、高糖、煎炸、油腻的食物;春季做菜的时候可以适量放一点葱姜蒜、辣椒、韭菜等,有助于肝气升发;日常可以多吃一些西兰花、菠菜等深绿色食物,具有一定的益肝气循环代谢、舒缓肝郁的作用,还能补充维生素;可以喝山药、枸杞、大枣熬成的粳米粥,具有养肝、补血、健脾的效果;

2)戒烟戒酒;

3)科学控制体重,拒绝肥胖,日常坚持适度运动锻炼;

4)学会舒缓不良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5)保持健康规律生活,早睡早起。相关数据表明,每天23:00-3:00之间保持良好睡眠和休息,有助于肝胆的养护;

6)可以饮用玫瑰花茶,具有促进肝气疏泄、活血行血的效果。

综上所述,脂肪肝是一类常见病,日常要注意疾病的预防控制,加强身体健康监测和定期体检,一旦发现患上了脂肪肝,则需要积极配合治疗,确保良好治疗效果。常规治疗主要选用保护肝细胞、降脂药物及抗氧化剂等,也可以结合自身体质、病因、病状表现等,采用适合的中医药调理和改善。此外,也可以通过食疗改善,并加强生活护理、心理护理等,注意控制体重、适度运动等,保持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