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循环护理管理模式对肺结核患者的院内感染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21
/ 2

PDCA循环护理管理模式对肺结核患者的院内感染影响

梅琳

武汉市黄陂区人民医院,430300

摘要:目的分析肺结核护理中PDCA循环护理对防控院内感染的作用。方法选取2022年12月~2023年10月肺结核患者88例,其中PDCA循环护理44例为A组,常规护理44例为B组,比较两组生活质量、院内感染情况。结果生活质量比较,A组QLICD-PT(88.02 ± 5.10)分,B组(81.96 ± 5.24)分,组间差异显著(P<0.05);院内感染情况比较,A组感染率为6.82 %,B组感染率为25.00 %,A组感染率较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通过PDCA循环护理可提高肺结核患者生活质量,防控院内感染,护理效果显著。

关键词:PDCA循环护理;肺结核;院内感染;生活质量

前言:肺结核是高发性呼吸系统传染病,属于乙类传染病,发病原因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主要发病部位是胸膜、肺部、气管与支气管等区域。肺结核常见症状是咳嗽、咳痰、疲劳、呼吸障碍等,损伤肺功能,较易引起呼吸衰竭,而且传染性较强,影响工作和生活。肺结核患者通常免疫力较低,较易发生院内感染。院内感染将加重肺结核病情,影响患者预后[1]。常规护理对院感防控效果较差。PDCA循环护理是基于PDCA循环管理理念的护理模式,目的是通过循环质控管理提高护理质量。本文从2022年12月~2023年10月接诊的肺结核病例中选取88例,说明PDCA循环护理模式,分析临床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2月~2023年10月88例肺结核病例,A组44例(PDCA循环护理),性别:男/女=23/21,年龄(20~82)岁,平均(51.98 ± 7.23)岁;病程(1~12)个月,平均(3.64 ± 1.25)个月。B组44例(常规护理),性别:男/女=24/20,年龄(21~81)岁,平均(52.01 ± 7.20)岁;病程(2~11)个月,平均(3.67 ± 1.23)个月。资料可予分析(P>0.05)。

1.2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胸部X线片检查、实验室检验,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结核病分册》标准确诊为肺结核;(2)沟通能力正常;(3)资料完整;(4)认知功能良好。

排除标准:(1)免疫系统疾病;(2)妊娠哺乳期;(3)精神、智力障碍;(4)近期急慢性感染。

1.3方法

A组行PDCA循环护理:(1)P(计划):综合评估患者资料,结合药物副作用、治疗方案、遵医嘱情况和患者心理状态等,明确护理要点。医护协同,共同制定肺结核患者住院期间院感防控管理方案,针对性制定护理计划。全面分析院感发生发展机制、肺结核护理风险因素。针对性制定肺结核患者呼吸训练、咳痰训练方案,指导患者有效排痰,动态评估呼吸质量、院感风险,及时调整护理计划。(2)D(执行):护理方案实施中,严格执行护理计划。主要步骤为分析院感防控薄弱环节、针对性完善管理和针对性患者宣教、动态监控院感防控质量、评估执行效果,以及及时发现和解决院感防控问题。定期排痰护理,必要时进行吸痰干预,清理呼吸道,保持呼吸通畅、改善呼吸质量。动态评估睡眠质量,指导患者通过科学运动、心理疏导、正念疗法等放松身心,改善睡眠质量,进而改善健康状态、提高免疫力。强调院感防控的必要性,促进患者自觉防控感染,保持良好卫生习惯,积极预防交叉感染。监控患者体重变化、用药情况以及营养状态,及时营养干预。院外治疗患者定期随访,督促患者遵医嘱用药,长期防控感染。做好病区隔离,进出病区严格执行感染防控管理。洗手间准备消毒洗手液,病房、病区走廊等放置免洗手部消毒液。(3)C(检查):定期评估用药依从性和患者心态变化,记录感染防控情况,及时针对性宣教,促进患者长期保持感染防控意识。医院管理方面,定期检测环境、设备和医护人员手部卫生情况,检测微生物指标,针对性消毒。重点加强医护人员手部卫生管理,随时抽检。(4)D(处理):定期评估总结感染防控效果,分析致病菌传播特点,针对高发性感染予以重点防控。明确管理薄弱环节,提高质控管理力度,处理问题。结束该循环后,进入下一个循环,进一步质控管理,直至完全解决问题。

B组行常规护理:规范感染防控管理,标准化实施肺结核用药、病情监控、健康管理等护理活动。

1.4观察指标

生活质量:干预前后评估《肺结核患者生命质量》(QLICD-PT),分为肺结核特异性、慢性病共性评估2方面,共100分。生活质量与QLICD-PT评分呈正相关。

院内感染情况:统计住院期间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全身感染发生率。

1.5统计学方法

以SPSS 24.0处理肺结核患者数据,计量资料(肺结核生活质量)以“均数 ± 标准差()”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院内感染)以率(%)表示,检验,P<0.05表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生活质量

干预前,组间QLICD-PT相近(

P>0.05);干预后,A组QLICD-PT评分>B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1两组QLICD-PT评分变化[分,(]

组别

干预前

干预后

P

A组(n=44)

74.29 ± 7.63

88.02 ± 5.10

<0.05

B组(n=44)

74.32 ± 7.58

81.96 ± 5.24

<0.05

P

>0.05

<0.05

2.2院内感染情况

A组3例,总发生率6.82 %(3 / 44);B组11例,总发生率25.00 %(11 / 44);A组发生率(6.82 %)<B组(25.00 %),组间差异显著(P<0.05)。见表2。

2 两组院内感染情况[n%n]

组别

n

全身感染

消化系统感染

泌尿系统感染

呼吸系统感染

总发生率

A组

44

0

1

0

2

6.82(3 / 44)

B组

44

1

2

5

3

25.00(11 / 44)

P

<0.05

3讨论

PDCA循环护理的基础是PDCA循环管理理论,该护理模式实施中分为4个主要阶段,分别为计划阶段(Plan)、实施阶段(Do)、检查阶段(Check)、处理阶段(Action)。肺结核住院治疗过程中感染风险较高,通过PDCA循环质控,可降低感染风险,对于防控院感具有积极意义[2]

本次研究中,生活质量显示,两组QLICD-PT评分提高。A组实施PDCA循环护理后,QLICD-PT评分高于B组,表明A组生活质量改善。院内感染率显示,A组感染率较高,院感防控效果较好,两组分别为6.82 %、25.00 %。

环境因素、患者免疫力低下以及患者自身结核杆菌感染等因素是诱发院感的主要原因。通过PDCA循环护理全方位环境感染,加强环境、设备消毒,加强患者营养干预和健康管理,提高患者免疫力。构建和执行循环质控模式,持续进行院感防控,促进医疗安全。

综上所述,在肺结核住院护理期间,实施PDCA循环护理效果较好。通过PDCA循环护理,肺结核患者生活质量提升,院感风险显著降低,护理效果显著,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徐文璇,戴玉凤,章三娇. 首诊责任制护理结合PDCA循环管理模式对肺结核患者预后效果的影响[J]. 医疗装备,2023,36(16):118-120.

[2]曾宇. 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院内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中的应用[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2,13(07):137-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