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管理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效果及心理状态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21
/ 2

膀胱管理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效果及心理状态分析

冯艳红

武定县人民医院  651600

摘要:目的:分析膀胱管理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效果及心理状态。方法:选取2021年8月到2023年10月收治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60例,并按随机数表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护理)30例,研究组(膀胱管理)30例,对两组护理效果及心理状态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膀胱管理后,可以提高其临床效果,使得膀胱功能得到改善,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膀胱管理;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

引言

神经源性膀胱是指神经病变后导致尿路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为排尿不畅、尿潴留等。目前临床中多以保守治疗为主,保护肾功能为主要,以辅助方式改善其膀胱储尿、排尿功能,其主要以药物、导尿等方式治疗,虽有一定治疗效果,但效果存在差异。膀胱功能长时间障碍,使其对肾功能形成损伤,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为此应该及时给予患者康复护理[1]。基于此,本文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实施膀胱管理,进而分析干预措施效果,主要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8月到2023年10月,我院收治6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研究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36~76岁,平均年龄(56.32±4.11)岁;对照组男性11例,女性19例,年龄在37~75岁,中间值(56.21±2.15)岁。两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符合本次研究;患者以及家属知晓并签字。排除标准:精神疾病过往史;各器官功能障碍;认知能力差。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管理,给予患者常规饮食、用药以及健康教育等管理。

研究组——膀胱管理,主要方法如下:(1)控制患者饮水量,并叮嘱患者每3~4小时饮水一次,告知在晚上八点禁止饮水,并对饮水情况详细记录。(2)在早晨、饭前以及睡前给予导尿;并指导患者每4~6小时自行排尿,并在排尿后给予导尿;根据患者排尿量和膀胱恢复情况对其尿次数践行调整,然后将其导尿间隔时间不断增长。(3)当患者残余尿量不到50ml表示膀胱恢复情况好,并处于平衡情况,可停止导尿。(4)导尿方式:给予尿道口常规消毒,选择适合的导尿管。(5)锻炼计划:提高其膀胱敏感性;并对脊柱、胸椎损伤患者进行密切关注,关注其膀胱充盈前兆,从而选择排尿反射点,在进行排尿前对其阴区、肛门等部位刺激,做出假想排尿紧缩动作。(6)挤压膀胱排尿方式:主要手法为,利用双手拇指放在患者髂脊处,将其他手指放在下腹膀胱底部,并逐渐向盆腔、尿道口方向挤压。用手掌触碰患者膀胱,并从底部向体部以环形方式按摩,力度由轻到重,一直到膀胱缩为球状体,然后将双手置于膀胱上,进行挤压,直到尿液排出,将尿液排尽。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护理前后残余尿量、膀胱容量情况。评估组间焦虑(SAS)、抑郁(SDS)等心理状态评分。观察两组生活质量(SF-36)评分,主要通过社会功能、生理功能、人际关系以及情感等功能。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4.0进行验证,计量资料为(均数±标准差),计数资料为%,分别以t、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比较两组膀胱功能

研究组临床膀胱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意义(P<0.05),详见表1。

1两组膀胱功能对比(ml)

组别

残余尿量

膀胱容量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对照组(n=30)

179.26±3.12

105.36±1.61

200.68±13.16

302.65±15.06

研究组(n=30)

178.36±3.14

70.61±1.54

200.15±13.17

423.23±18.11

t值

1.1136

85.4304

0.1559

28.0399

P值

0.2700

0.0000

0.8766

0.0000

2.2比较两组心理状态

研究组心理状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两组心理状态(分)

组别

SAS

SDS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对照组(n=30)

50.63±4.23

24.32±2.11

53.28±4.52

27.32±3.15

研究组(n=30)

50.34±4.23

19.35±1.52

53.24±2.35

19.35±2.16

t值

0.2655

10.4680

0.0430

11.4293

P值

0.7915

0.0000

0.9658

0.0000

2.3两组生活质量评分

研究组SF-36中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0.05,见表3。

3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分)

组别

社会功能

生理功能

人际关系

情感功能

对照组(n=30)

65.25±3.26

72.36±3.26

71.23±3.26

72.35±4.25

研究组(n=30)

79.25±4.26

84.23±4.23

87.25±4.23

88.51±4.58

t值

14.2948

12.1740

16.4303

14.1662

P值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3 讨论

在临床中,神经源性膀胱是种障碍性膀胱尿道疾病,主要原因是控制排尿的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损伤影响。有相关研究表明,随着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使其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逐渐上升,从而导致脊髓损伤,发生神经源性膀胱疾病[2],患者一旦发生神经源性膀胱疾病后,会出现大小便失禁、尿潴留等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因为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遭受疾病影响,非常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影响其治疗效果。因此,为了改善患者康复以及心态,应该对其进行针对性康复护理[3]。目前临床中常规护理缺少针对性,无法满足其心理需求,进而导致康复情况差,为此应该在临床中寻找更具有针对性的康复护理。而膀胱管理在护理患者期间,通过指导患者定时定量饮水,并冲洗其膀胱增加压力[4-5],并刺激患者膀胱的同时可对周围神经系统增加兴奋性,从而促进排尿感觉。同时利于双手按摩膀胱,可以促进周围血液循环,以此提高其膀胱反应能力[6]。除此之外,指导其联系收缩阴运动,可以锻炼盆底肌功能,增强其尿道肌肉,促进排尿反射神经敏感性。本次结果数据显示,研究组膀胱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另外该组护理后心理状态得到明显改善,其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P<0.05)。进一步说明对其加强膀胱管理,可以改善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总而言之,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取膀胱管理具有明显效果,有利于缓解其心理状态,改善生活质量水平和膀胱功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林丽勤,卢海景,庄陆香.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护理的研究现状[J].天津护理,2023, 31 (04): 502-505.

[2]吴旭敏.针灸联合康复护理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影响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 2022, 38 (20): 147-149.

[3]万玲飞,何明丽,廖星宇.膀胱尿压测评训练联合个体化康复护理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J].医疗装备, 2022, 35 (09): 167-169.

[4]李敏,颜慰安,陆一之.间歇性导尿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康复护理效果[J].名医, 2022, (09): 102-104.

[5]卫静.针灸联合康复护理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J].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2, 3 (09): 29-32.

[6]黄彩容,钟丽媛.膀胱管理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效果及心理状态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20, 18 (07): 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