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水平小剂量测试技术要点及其在大螺距、低千伏下肢动脉CT成像中的效果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21
/ 2

膝关节水平小剂量测试技术要点及其在大螺距、低千伏下肢动脉CT成像中的效果评价

汪小洋

什邡市人民医院 四川什邡市 618400

【摘要】目的研究膝关节水平小剂量测试技术要点及其在大螺距、低千伏下肢动脉CT成像中的价值。方法:取本院(2022年5月到2023年6月)收治的疑似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60例,将其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在小螺距、高千伏下检测,实验组在大螺距、低千伏下检测,对比两组CTA图像平均血管强化CT值、噪声比、图像信噪化、图像质量。结果:血管平均CT值、SNR、CNR两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图偩质量评分2组相比无差异,P>0.05。结论在大螺距、低千伏下肢动脉CT成像技术下,可以计算出膝关节水平动脉强化峰值,能保证相关成像技术的成功实施,值得推崇。

【关键词】膝关节水平;小剂量测试技术要点;大螺距;低千伏;下肢动脉CT成像;价值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属于中老年人较为常见的一种动脉疾病,其的出现易引起下肢慢性缺血,导致患者出现间歇性跛行、疼痛等,需要对PAOD进行准确的评估,指导临床治疗[1]。目前,CT血管成像属于PAOD的重要评价方法之一,其具有一定的优势,即无创、简单、易行等,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即存在X线辐射。针对低辐射剂量下肢动脉CTA报告发现,成熟技术为降低管电压、电流自控技术,此时配备新的技术为大螺距与迭代重组[2]。鉴于此,本文以我院2022年5月到2023年6月收治的疑似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60例为主体,分析膝关节水平小剂量测试技术要点及其在大螺距、低千伏下肢动脉CT成像中的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基线资料

取本院(2022年5月到2023年6月)收治的疑似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60例,将其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实验组,各30例。

对照组(30例):男女性分别19例、11例,年龄40-85岁,均值(62.14±3.19)岁;实验组(30例):男女性分别18例、12例,年龄40-86岁,均值(63.05±3.44)岁。2组基线资料相比,P>0.05可比。

【纳入标准】①沟通良好;②完整资料。

【排除标准】①碘过敏者;②肝肾功能不全;③BMI大于30kg/m2;④中途退出研究。

1.2方法

用128层双源仪开展下肢动脉CTA扫描,扫描范围为腰2椎体水平到踝关节,仰卧体位,采用足先进。下肢动脉CTA对比剂的注射方案采用高压注射器,以3ml/s注放非离子80ml对比剂碘普罗胺、50ml生理盐水。

对照组用小螺距、高千伏下检测,即螺距1.0,在120kVp下,管电流210mAs,用ATCM,层厚5mm,准直2×64×0.6mm。CTA扫描所用的对比剂示踪法,肾下主动脉水平处为兴趣区,CT值在160HU时,延迟7s后触发扫描。滤过反投影法为重组方法。实验组在大螺距、低千伏下检测,即在3.0螺距与80kVp下,参考管电流为210mAs,用ATCM,层厚为5mm,准直为2×64×0.6mm。CTA扫描前先开展膝关节水平扫描,扫描参数80kPv、20mA,延迟时间10s,间隔时间2s,对比剂总量12ml,流速为3ml/s,冲洗用20ml生理盐水。在双侧腘动脉取2条时间密度曲线,记录达峰时间T1。对于出现腘动脉闭塞者,可从侧支循环取得相关曲线。下肢动脉CTA扫描时间计算方法T1+10s,IR法为图像重组法。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CTA图像平均血管强化CT值、噪声比、图像信噪化、图像质量。

图像质量评估:动脉强化明显,边界清晰,没有静脉污染,可对血管病变进行完全评价;边界清晰,静脉污染轻度,能诊断,为良好;动脉没有强化,静脉严重汛染,不能诊断血管病变,为差。

1.4统计学方法

SPSS22.0分析,计量资料(±s),t检验。计数资料构成比[n(%)],x2检验。检验水准P=0.05。

  1. 结果

2.1CTA图像平均血管强化CT值、噪声比、图像信噪化

血管平均CT值、SNR、CNR两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见表1。

表1CTA图像平均血管强化CT值、噪声比、图像信噪化(

组别

例数

血管平均CT值(HU)

SNR

CNR

实验组

30

494.5±89.3

50.1±19.2

43.3±16.8

对照组

30

320.5±73.2

38.6±10.5

26.5±9.6

t

--

8.254

2.898

4.756

P

--

0.000

0.006

0.000

2.2图像质量

图像质量实验组:优、良、差分别19例、10例、1例,对照组:优、良、差分别18例、9例、3例,2组相比无差异,P>0.05。

  1. 讨论

目前,在CT设备、图像处理软件的不断发展,CTA检查在动脉病变的评估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有研究表明,PAOD诊断时应用CTA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其能代替DSA[3]。但CT扫描的缺陷为辐射剂量较高,有报道表明,下肢动脉CTA成像DLP可高达1464.7mGy,以往应用的低千伏技术较多。

在本次研究中,应用膝关节水平小剂量测试技术要点及其在大螺距、低千伏下肢动脉CT成像技术,能取得较为满足的诊断图像,且还能减少辐射剂量,同时此项技术能取得膝关节水平处的动脉图像,能计算出个体化的扫描模式触发时间[4]。在本次研究中,血管平均CT值、SNR、CNR两组具有一定的差异,但图像质量不存要差异,P>0.05。

综上所述,在下肢动脉CTA检查时,应用膝关节水平小剂量测试技术要点及其在大螺距、低千伏下肢动脉CT成像技术,能取得满意的诊断图像,同时还能降低辐射剂量。

参考文献:

[1]胡蓝月, 周文珍, 王薇, 等. 膝关节水平小剂量测试技术在大螺距、低千伏下肢动脉CT成像中的应用研究[J].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23, 32 (02): 130-134.

[2]孟哲, 张正, 李颖. 小剂量团注测试扫描技术在肺动脉CT血管成像中的作用及影响[J]. 智慧健康, 2021, 7 (07): 1-3.

[3]贺素军. 改良小剂量对比剂测试技术在64排CT下肢动脉血管成像检测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民康医学, 2020, 32 (16): 99-101.

[4]钱会绒, 王青云, 朱刚明, 等. 小剂量团注测试法在肺动脉“双低”成像中的技术探讨[J].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9, 20 (02): 11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