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理念下全面推进新农村特色产业驱动机制及可持续性发展路径    —基于湖北省荆州市石首市马家垸村“村社合一”模式          

/ 2

绿色发展理念下全面推进新农村特色产业驱动机制及可持续性发展路径    —基于湖北省荆州市石首市马家垸村“村社合一”模式          

张安妮宋杨周心怡徐慧雯宫润彤

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 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要:“村社合一”作为涵盖经济、政治、社会治理、公共产品供给等多个维度的生产和治理模式,对落实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咨询论证法等方法,从阐述农民合作社嵌入乡村特色产业的背景、特点出发,对石首市马家垸村“村社合一”改革背景下农民合作社嵌入特色产业发展的现状、运行机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解决途径,对相关实施“村社合一”的村庄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绿色发展 村社合一 特色产业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来推进 。”其中,在生态方面提出“生态宜居”的要求,在这一战略目标的指引下,农村如何转变发展模式,找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点,实现农村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推动乡村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要实现乡村振兴,发展集体经济又是重中之重。

“村社合一”是现阶段发展集体经济的重要形式,其主要指的是农村党支部通过领办合作社,带领广大群众共同致富,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方式。深入开展“村社合一”发展经济对有效破解乡村振兴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短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发展集体经济的时代潮流下,村社合一型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成为一种广为接受的实践行动。

二、石首市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马家垸村特色产业基本情况

石首市马家垸村葡萄小镇位于高基庙镇西南角,与荷伍挡村相邻,版图面积4.7平方公里,全村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耕地面积4458亩、水产面积300亩、河滩面积约400亩,村主要产业以阳光玫瑰葡萄为主。是中国葡萄协会理事驻点种植示范区、湖北省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示范基地、长江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产业振兴研究基地。

自2010年以来,全村及周边村现有葡萄种植户208户,葡萄小镇辐射葡萄种植面积约3500亩,其中挂果面积约3000亩,亩平均纯收入约4.8万元,葡萄

年总产值1.68亿元,实现了葡萄种植、采摘、娱乐、休闲的综合发展模式。2018年成功注册马嘉缘牌商标,2021年6月开通线上线下同步销售。

、农村“村社合一”模式助推特色产业发展的现有问题

(一)人才资源匮乏,缺少后备军

人才资源的短缺,导致当地年轻劳动力人数较少,根据走访调查数据显示,当地农村从事特色产业发展的人群均为中老年人,懂得一定的农业专业生产技术的年轻人留在农村的少之又少。在此情况下,发展“村社合一”模式的助推力量也会被削弱,因此需要引导更多的能人、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带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二)宣传方式趋单一,模式覆盖面不广

马家垸村“村社合一”模式的宣传和推广大多由村民自发或村干部牵头,政府给予支持力度较小,导致资金、技术等方面有所欠缺。同时,由于生产技术的限制,合作社发展较为缓慢。当地宣传推广主要依托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进行宣传,宣传方式缺乏创新力。随着电商、网络等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更加凸显传统宣传方式的单薄无力,缺乏广度深度。

提升“村社合一”模式嵌入乡村特色产业的优化路径

)创新人才流动机制,配齐配强人才队伍

首先,畅通引才渠道,按照“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一方面充分发挥“亲情、乡情、友情”的情感纽带,激发赤子情怀,感召游子返乡,大力实施本土人才回归助力乡村振兴工程,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搭建创业平台,积极探索完善支持引导各方人才参与乡村产业发展,全力疏通人才向农村流动通道。其次,加强乡村人才的统筹培训力度,着力于乡村本土人才的挖掘和培养,对促进农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二)扩大媒体宣传规模,树立产业品牌形象

一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积极地宣传报道“村社合一”模式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好经验、好做法,扩大宣传规模,由市推及到省乃至全国,提高品牌影响力,发挥先进模范典型的引领作用,营造“村社合一”富民强村良好氛围。

二是优化销售模式,实现发展“新成效”。通过扩展网络销售渠道、直播带货等销售方式,增加产品销路,减少产品堆积造成的损失。将该村农产品品牌打响,运用品牌效应推动合作社发展。

(三)规范运行管理机制,推动“村社合一”可持续发展

1.结合特色产业发展因地制宜

持续推进“村社合一”模式的发展,需要立足当地特色产业发展。通过对当地产业现状的分析,打造属于本地本村的合作社。将因地制宜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合作社建立中去,逐渐完善合作社管理制度,扩大合作社规模,不仅停留在种植,养殖等服务层面上,还应延长产业链,在产品销售等附加环节也要有所涉及。

2.融合赋能,共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聚焦“宜业”,要夯实乡村发展的产业支撑,确保粮食安全,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和富民产业,深挖数字经济和旅游休闲产业潜力,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聚焦“宜居”,要顺应乡村发展规律科学推进乡村建设,发挥乡村规划的引领性作用,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聚焦“和美”,要以优秀乡村文化为魂,坚持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持续推进移风易俗,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四、结束语

探索“村社合一”发展模式,是顺应新时代“三农”的发展需求,将党的基层组织政治优势与合作社的产业发展优势紧密结合起来,在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同时,合作社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发展特色产业、开展生产经营服务,能够有效盘活农村土地资源,优化农村产业布局,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助力实现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推动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最终达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志斌.新时代农村经济绿色发展的困境与破局[J].经济师,2023(06):109-110.

[2]张霄远.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经济绿色发展转型探索[J].山西农经,2023(08):80-82.DOI:10.16675/j.cnki.cn14-1065/f.2023.08.024.

[3]杨青英.绿色发展理念下农村经济绿色转型的路径研究[J].南方农机,2023,54(07):83-85.

[4]方亚丽.“村社合一”引领乡村集体经济——基于都匀市马尾村的调研[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33(20):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