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活动中心功能及空间建设实践与探讨-以北京化工大学昌平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项目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22
/ 3

高校大学生活动中心功能及空间建设实践与探讨-以北京化工大学昌平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项目为例

赵伟

北京化工大学   100029

摘要:当代高校学生活动中心建设的主要矛盾,逐渐转变为学生对优化休闲教育环境的需求与建筑现状之间的矛盾,如功能使用空间、室内设备环境和室外互动空间。针对大部分高校为了满足学生活动需求,建设大学生活动中心的问题,以北京化工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的功能和空间为研究对象,对大学生活动中心的外部空间、功能构成、组织模式、空间界面以及复合空间整体建构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校园学生活动中心建设的设计建议。

关键词:学生活动需求;功能组成;空间界面;复合空间;设计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蓬勃发展,高等教育的发展从精英化走向普及化,教育模式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促进了“第二课堂”——此类校园建筑在高校学生活动中心的蓬勃发展,引发了学术界的持续关注,关于学生活动中心的建筑设计也逐渐走向精细化。校园建筑空间随着高等教育的理念的转变和发展不断发生变化。科学、优美的校园建筑空间可以为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与中小学不同,大学校园不仅仅是教师向学生单方面传授知识的场所,还要为人们提供相互交流的条件,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激发学生们的创造性[1]。大学生活动中心是大学设立的组织指导大学生进行文化艺术娱乐活动,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的场所,我校在大学生活动中心项目建设过程中从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切入,深入解析,深层次从功能组成、流线分析、功能用房、公共空间、立面造型及室外环境设计等方面研究,为大学生活动中心的创新性设计提供依据。

1.校园总体规划背景

北京化工大学是新中国为“培养尖端科学技术所需求的高级化工人才”而创建的一所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肩负着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基础性、前瞻性科学研究以及原创性高新技术开发的使命。
    本项目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南口镇东北部马鞍山地块,东邻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北邻虎峪风景区,西侧未来为居住区,南部距京藏高速公路陈庄出口约 2 公里。总建设用地约101.4 万平方米。大学生活动中心选址位于项目地块位于校园规划的公共教学区,项目位于校园中心景观区内,南侧为校史馆,东侧为第二教学楼,北侧与第三食堂相邻,项目用地规整但有高差,环境优美。围绕“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理念,新校区通过一系列公共广场和庭院的设计,打造了校园规划中最重要的空间主轴。

  DJI_072D

图1:大学生活动图中心位于昌平校区柳湖北岸,与校区核心景观相映成辉

2.项目概况

作为复合化功能建筑单体,大学生活动中心是一个核心,也是一个校园沟通活动节点空间。该项目总用地面积13863㎡,建筑限高约18米,总建筑面约15000㎡。大学生活动中心设地上三层,地下一层及前后广场。其中,地下一层设集中就业双选大厅及相关设备用房。一层集中设置商业空间,以方便校园学生使用。一层南侧及东侧设置就业管理大厅及剧院、展厅等公共活动空间。同时,在室内外设计若干公共演绎及休闲空间,为学生日常活动提供场地。二三层布置心理咨询、学工部、社团等中小型办公空间,东侧设置剧院、会议、排练等大型公共活动空间,并通过中心通高大厅进行适当隔离,保证在日常使用中达到动静分区的效果。

表1:高校学生活动中心平面功能统计表

楼层

功能

层高(米)

备注

首层

门厅、剧场、展厅、办公用房、就业双选大厅、对外用房(创享空间+美术馆)、活动用房

5.1

门厅为公共空间;阶梯式演播厅采用建筑做法处理高差;演练厅层高为9.3m;多功能厅层高为5.1m

二层

门厅、剧场、美术教室、管乐团排练厅、民乐团排练厅、单技琴房、心理咨询中心、社团用房

4.5

中部设计为公共过厅;

西部中庭设计为室外休闲区;心理咨询室空间独立

三层

学工处办公场地、社团场地、学生社团活动场地、舞蹈排练厅、合唱团排练厅、会议区。

4.5

通高中庭满足采光通风需求;

大学生活动中心基本上都设置于最方便学生到达的区域,因为社团活动基本在课余时间,所以活动中心更靠近生活区,同时远离教学区,避免其噪声对教学建筑的干扰,联系周边建筑功能,学生流线节点,合适的步行距离。同时建筑功能用房布局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灵活性,适应使用内容的调整。各类型用房应分区域适当集中布置,满足视线、采光、通风、节能等各项技术要求。

微信图片_20211021134851

图1:大学生活动中心平面布置图

3.设计理念

项目旨在创造多层次、多样化、充满活力的大学生活动场所,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校园文化艺术地标[2]。我们认为,建筑是为了满足使用者的需求而设计的,高校学生作为活动中心的主要使用对象,是否真正满足他们的使用愿望才是活动中心设计的立足点。大学生活动中心应具备视觉标志性,其本身也应是一件艺术品。考虑到基地位置的重要性和中心景观绿地的开阔视线,尤其应特别注意面向校园景观湖面的角部处理。大学生活动中心应具备开放的姿态,能够让艺术走向校园、让学生更便捷的感受校园活动,营造自由、包容、积极的校园氛围。基于该馆独特的基地位置,还应充分利用中心景观的湖景、做到自然、艺术、人文三者的融合统一。

外墙立面按照外围立面,内院立面,幕墙的立面设计规划导则,由几种立面类型组合而成。项目在校园规划的重要的位置上,建筑形体设计上,为突出建筑在校园当中的重要位置,同时与大学生活动中心的定位相契合。采用了十分有机的建筑形态设计,结合立面轻盈的表皮设计,从而突出大学生活动中心活泼、自由、开放的性格特点。在立面材料的选择上,我们选用了底层的清水混凝土和具有时代感和厚重感的玻璃幕墙,采用了与建筑外墙设置相脱离的金属板材外皮的浮体量更具时代感的二层及二层以上的建筑外立面,使建筑外立面整齐划一,整体上也更完整这两类材质均能与南侧的校史馆呼应,同时塑造出活泼且有一定时代感的建筑形象。建筑内部交通由弧形墙面围合组织,弧形曲度恰到好处地找到通透和幽静的结合点,辅以清水混凝土墙面的独特质感,让功能和美学再次融合。

▲室内空间延续曲线设计和三层通高中庭

▲极具巧思变化的建筑结构和多功能剧场南侧设计为通高的大空间

▲位于通高空间的主楼体和建筑大面积使用清水混凝土

▲位于剧场东侧的清水混凝土卵形楼梯

4.功能空间设计策略应用

建筑见证历史、承载校园文化、是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传承需要交流,活动中心作为当代校园交往行为发生的场所承担着重要角色。大学生活动中心内部空间的组织具有综合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一方面需要考虑不同功能用房的相对独立,动、静分区,另一方面需要充分考虑使用的灵活性,方便通常安排、资源共享,如开放空间的合理布置,可叠加、可错时使用的功能房间的合理组合,可灵活分隔空间的布置等。大学生活动中心围绕“人文艺术教育、多元创新发展”的功能定位,遵循动静分离原则,组织建筑功能布局。别具匠心的室内外共享空间:建筑结构应功能需求当变则变,天井、露台、阶梯演艺等多变结构在提供采光、交通功能的同时,构建自由多元的共享交流空间。

▲位于二层西北侧的极简风格庭院,黑与白的碰撞中,提升建筑艺术气息

▲位于二层,室外穿廊上方形成露台,俯身是满园秋色,仰望是天光云影

E:\桌面\6998c565cef332a63008beec60966ac.jpg

▲建筑内部丰富的共享交流空间

4.1多功能剧场

在首层建设阶梯式剧场,剧场的建筑声学设计,包括:声学设计、观众厅容积的确定、体型设计、剧场混响时间及频率特性的确定,噪声及振动控制等内容。 剧场建筑平面呈扇形,空间贯通三层,内设512个座位,可组织音乐会、文艺演出、报告会等各种活动。剧场设施先进、功能实用、环境高雅、舒适安全,专业的声学设计达到文艺演出类扩声系统一级指标。二层由12道旋转门组成隔墙,让室内人文艺术与室外自然景观连通,丰富空间变化。二层由12道旋转门组成隔墙,让室内人文艺术与室外自然景观连通,丰富空间变化。

▲多功能剧场

4.2大型展厅

共享大厅作为建筑中心的枢纽,其他功能空间经由大厅进入,不仅是交通组织的核心,还是人流汇集、交往活动的重要节点,还可以引入自然光线,创造舒适空间。一层美术馆,建筑平面呈三角形,三面全通透玻璃幕墙,展示开放的态度。一层校园文化展室,异形外窗镶嵌在清水混凝土内墙中,传递文化的气息。

                      美术馆和校园文化展览馆

4.3对外空间

落实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专门建设北京化工大学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创享商圈,为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空间环境支持和系统服务。 在建筑北侧划分13间对外用房,为精彩的创意、有趣的思想提供充足的创享空间。

▲一层北侧对外空间

4.4排练厅及练琴房

二、三层剧场北侧设置排练厅6间,包括舞蹈排练厅、合唱排练厅、民乐团排练厅、管乐团排练厅等。内墙为木质吸音板贴面,保证内部声场分步均匀,保障排练声效;大面积、连续外窗增加采光,引入校园景色,增添艺术创作灵感。三层剧场东侧设置琴房13间,隔绝相互干扰,营造独立静谧的空间。

▲排练厅及琴房

4.5观景平台

一层东南侧面向校园核心景观,立足内外观景平台,天光水色在此交汇,内外景致相映成趣。

▲一层东南侧面的观景平台

4.6办公用房

办公行政空间在高校学生活动中心属于一种基本配置,一般是学生会、青协、 团委、社团等学生组织办公的场所,设置于活动中心内,不仅作为一种办公场所, 还能与活动中心活动的学生直接联系,组织与策划校园活动。建筑西半区主要为办公区,内核设置多个庭院、露台,增加内部自然采光,同时提供丰富的共享交流空间,缓解紧张的工作生活。

▲舒适明亮的办公区

在同一栋建筑中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建筑设计的巧思,精益求精的匠心,汇聚为育人的初心,打造贯通人文艺术教育、创新创作实践、学习交往、自我开拓等的多元空间载体。高校活动中心的建设要与当代教育模式的转变相契合,从规划、建筑、室内、环境、功能、空间等方面进行设计,满足大学生课余交流的必要需求和知识补充。

[1] 何镜堂,郑少鹏,郭卫宏.建筑·空间·场所——华南理工大学新校区院系楼群解读[J].新建筑,2007(1): 37-40.

[2]美国建筑师学会.学校建筑设计指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