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剧吐该如何缓解

/ 1

妊娠剧吐该如何缓解

步坤林

广元市昭化区妇幼保健院 四川广元 628021

怀孕真的是甜蜜的负担,对于宝宝的带来是充满喜悦的,但妊娠又是十分辛苦和难熬的,期间会出现一些妊娠反应,妊娠剧吐就是其中比较严重的一种,很多孕妇都表示“太难受了,吃什么吐什么,有时不吃不喝也吐,胆汁都能吐出来......”。事实上,当出现妊娠剧吐的时候,除了“硬扛”,还有很多方法可以缓解。希望本篇的介绍,对您有所帮助。

1什么是妊娠剧吐?

呕吐、食欲不振、偏食、厌恶油腻、恶心是大多数孕妇妊娠的一种常见反应,妊娠剧吐是妊娠反应当中比较严重的一种,不仅影响孕妇的生活质量,还可能产生比较大的危害。通常在妊娠5-10周的时候出现,孕妇主要表现为频繁恶心呕吐,不能进食,呕吐物中有胆汁或咖啡样物质,可能会引起体重下降(较妊娠前减轻≥5%)、体液电解质失衡、新陈代谢障碍、酮症甚至酸中毒等,需及时到医院进行输液治疗,严重情况下可能出现血压下降,引起肾前性急性肾衰竭,甚至危及孕妇生命。

2为什么会出现妊娠剧吐?

妊娠剧吐在孕妇当中不常见,在恶心呕吐的孕妇当中通常只有0.3%-1.0%会出现妊娠剧吐的情况,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血HCG水平显著升高。相关研究数据表明,早孕反应的出现与消失时间,与孕妇血HCG值的上升与下降时间基本上是保持一致的,当血HCG值明显升高的时候,更容易出现剧烈呕吐的情况。

2)雌激素。雌二醇水平的增减对孕妇产生的影响比较大,当其明显增加的时候,更容易引起恶心、呕吐的情况。

3)精神压力。孕期精神过度紧张,长期焦虑和过度忧虑情况下,更容易引起妊娠剧吐。

4)幽门螺杆菌感染。

3出现妊娠剧吐应该怎么缓解?

妊娠剧吐是一类比较严重和危险的妊娠反应,所以很多情况下并不能“硬抗”,学习和掌握一些缓解的方法,以及在必要情况下积极科学治疗很关键。

1)积极配合治疗改善。对于轻度恶心、呕吐的孕妇而言,通过饮食上的调节和服用维生素B6大多可以缓解,但要警惕长期服用的副作用;对妊娠剧吐的孕妇而言,很多情况下都要住院配合治疗。因此,当出现频繁恶心呕吐,不能进食情况的时候,应该先禁食2-3日,并接受相应的生化检查,对于出现了体液电解质失衡、新陈代谢障碍情况的孕妇,需静脉补液治疗,给予维生素B1肌肉注射等,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对于出现了营养不良情况的孕妇可静脉给予脂肪乳和氨基酸。通常而言,在治疗3-4天后,病情大多会迅速好转,在呕吐停止、症状得到有效缓解之后,可少量进食流质饮食,如果依然没有出现不良反应症状,可逐渐增加进食量。

2)调节和改变饮食习惯。妊娠剧吐的症状表现比较严重,很多情况下并不是不吃不喝就可以不吐,即使不吃不喝也可能吐,还可能因为营养供给跟不上,从而对母婴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妊娠剧吐在症状得到一定缓解后,可逐渐增加进食量,期间最好保持少食多餐(每天吃6次饭以上),饮食上还要以清淡、健康和营养为主,尽量不要吃各种难消化和辛辣刺激的食物。例如,可以准备一些饼干,在感到饥饿之前或饥饿的时候随时吃一点,以免出现空腹;可以准备一些孕妇喜欢吃的食物,在想吐的时候可以吃一点;早上起床前或夜间吃点零食;在餐后可吃一点薄荷糖果,对大多数人而言可以减轻餐后恶心;在进食固体食物之前或之后,不要立即喝水,最好间隔30分钟以上;用姜或姜汁做成食物或饮品,生姜和维生素B6一样可以减轻孕妇反胃、恶心、呕吐的症状;可以在孕吐发作的时候,尝试吃一些酸味的食物,如芒果、苹果、番茄、酸梅等缓解,但不要吃山楂,其刺激性太强,容易引发流产。

3)放松心情。孕期一定要保持心情舒畅和预约,家人们要多陪陪孕妇,多与孕妇沟通交流;孕妇自己也要学会缓解压力和纾解不良情绪,如听舒缓音乐、冥想、练孕期瑜伽、做孕期保健操、室外散步、为宝宝准备未来生活的物品或房间等,当心情变好了,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孕吐反应。需要注意的是,转移注意力也不能过于沉迷各种电子设备,以防辐射。

4)中医特色疗法。通过中医耳穴压豆(辩证选取神门、脾、胃、肝、肾、食道、贲门等穴位)、针灸(辩证选取关门、内关、足三里、中脘等穴位)、火龙罐(辩证选取膻中、巨阙、中脘、肺俞、膈俞、脾俞、胃俞等穴位)、按摩内关穴等方法,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缓解妊娠剧吐反应,起到健脾和胃、降逆止吐、降逆利水、疏肝养胃、增进食欲等功效。

5)其他特色改善方法。除了配合治疗,改善饮食和加强护理外,有研究结果表明,色彩疗法在缓解妊娠剧吐方面也有一定效果,但主要还是因人而异。例如,蓝色、紫色一定程度上可以镇静精神,改善睡眠,但有精神衰弱、忧郁病的群体最好不要接触;橙色、黄色一定程度上可以使人愉悦、诱发食欲、促进消化功能、刺激新陈代谢,但失眠的群体不适合;绿色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紧张、疲劳、恶心。

综上所述,妊娠剧吐是一类比较严重的情况,当出现这类症状的时候,千万不要“硬抗”,需结合自身症状表现和具体情况,采取科学可行的措施有效缓解,以免产生更严重的不良影响,切实维护母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