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问题不愁,中医来帮忙!

/ 1

胃肠道问题不愁,中医来帮忙!

王婷

成都市新津区宝墩镇公立卫生院 四川成都 611430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发生变化,饮食方式也有所改变,加上其他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我国胃肠道疾病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影响身心健康的一大疾病,导致生活质量下降。中医作为我国特色疗法,其具有明显优势,且应用范围广。对于胃肠道问题,中医是非常不错的选择。那么今天就一起来看看中医在胃肠道问题上的应用。

——穴位按摩

穴位按摩通过刺激经络,调理气血,缓解胃肠道不适症状。较常见方法有:

(1)饭后揉肚。出现胃肠道问题的患者,饭后先散步,然后要么坐着、要么仰卧,用手轻轻按揉腹部,先将双手搓热,分别用左右手,按照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方向按揉上腹部,各30次左右,可增强胃肠道机能,对缓解胃肠道疾病有一定作用。

(2)捏脊疗。捏脊疗通过刺激身体某些经络和穴位,达到解决胃肠道问题的目的。特别适合脾胃失和、消化不良、厌食积滞等病症的患者。捏脊疗主要是捏背部脊柱以及两旁,脊柱在背部正中,是经络中的督脉所在,脊柱两旁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路线,对此穴位实施刺激,可缓解胃肠道不适症状。

(3)捏腿肚。小腿肚内侧有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和足少阴肾经,按揉具有刺激作用,足太阴脾经与脾胃相联,捏按此处可缓解胃肠道不适。

——中药调理

针对胃肠道问题,建议明确病因,结合患者的症状及病情严重程度,选择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其中常用中成药包括枫寥肠胃康胶囊和颗粒、补脾益肠丸、人参健脾丸、附子理中丸、胃服康、摩罗丹、香砂养胃丸以及六君子汤、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等。其中,纳差(食欲不佳)的患者可以选择四君子丸健脾养胃;便秘患者可以选择麻子仁丸润肠通便。对于肠胃虚寒,多数情况由阳虚所致,可选择附子理中丸、大建中汤、小建中汤、参苓白术丸等药物进行调理,平时也可以用大枣、桂圆、党参、黄芪、干姜等泡水喝,尽量不吃生冷黏腻食物。针对肠胃湿热,可选择龙胆泻肝丸、四妙丸、二陈丸、枳实导滞丸等药物调理,平时可选择菊花、陈皮、荷叶等泡水喝,也可用荷叶、芡实、莲子、薏仁等熬粥喝。针对胃火大的情况,建议选择黄连清胃丸、胃热清胶囊、清胃散等药物进行调理,平时可选择金银花、菊花泡水喝。

——情志调节

    《脾胃论》指出:夫饮食铁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因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赞助心火。元气两不立,火胜则乘脾土位,此所以病也。解释来说,胃肠道是可表达心情的器官,人的愤恨和紧张心情会促使胃液少量分泌,胃酸过多导致胃黏膜损伤;人在恐惧悲伤抑郁或者忧虑状态下,胃部血流量显著增加,抑制胃酸分泌,导致消化不良。因此,出现胃肠道问题的患者,中医主张情志调节,健脾养胃先养心情,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学会自我调节,放松身心,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适当释放压力,主动与亲朋好友交流倾诉,培养兴趣爱好,比如养花种草等,丰富日常生活,愉悦身心,从而减轻胃肠道不适症状。

——针灸疗法

针灸是一种调理胃肠道的有效方法,通过刺激穴位调理胃肠道功能、缓解疼痛、恢复消化功能。针灸包括针刺和艾灸两种常用方法。

针刺:若患者属于气滞证,针刺效果较好,可以选择天枢穴、足三里穴、上巨虚穴,或脾俞穴、胃俞穴等穴位进行针刺操作,对气滞、经络不通所致的胃肠道问题有着较好的调理效果,尤其是腹泻、便秘、不完全肠梗阻等症状。若患者表现为脾胃虚弱,可以针刺足三里和天枢穴等穴位;湿气较重的患者,建议针刺阴陵泉穴,可激发其排渗脾湿,达到祛湿的效果。

艾灸:艾灸对于虚性、寒性胃肠道不好的患者有较好的效果,胃肠道不适患者或多或少伴有胃寒问题,食用凉性食物或者进食过多凉性食物后出现消化不良症状,如腹泻、腹痛等。若体质偏寒,可艾灸天枢穴、神阙穴、中脘穴,利用艾灸的温热性质提升阳气,发挥其温热作用,改善寒症。若体质偏虚,可以艾灸足三里和肾俞穴等,激发补肾培元、强筋壮腰、补虚疗损,调节虚证所致的胃肠道问题。

——饮食调节

   中医认为肠胃是“后天之本”,饮食习惯对胃肠道的影响非常大,有胃肠道问题的患者,日常生活中应该避免过度饮酒,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不吃烟熏、油腻等刺激性强的食物,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如面条、米粥,日常规律饮食,清淡饮食,避免暴饮暴食。饮食中很多食材也是中药,可以适当摄入,有助于调理胃肠道,比如小米粥、大米粥、山药等。需要注意,便秘和腹胀患者可以多吃膳食纤维丰富但不易产气的食物,以腹泻为主的患者则建议少吃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