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功能异常是真异常么?

/ 1

凝血功能异常是真异常么?

张曦文

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引言

大家去医院看病时经常会遇到医生开具凝血功能的检查,这项检查主要包含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等检测项目。这些项目到底检查了什么?又有什么临床意义呢?如果结果出现异常就是真的异常吗?

一、项目简介及临床意义

1、凝血酶原时间(PT):参考值11-14秒,主要用于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功能。若PT延长或缩短,提示机体患有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症、血栓疾病等,

2、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参考值25-37秒,主要用于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功能。APTT延长可见于血友病A、血友病B、肝脏疾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APTT缩短可见于高凝状态、血栓栓塞性疾病等。

3、凝血酶时间(TT):参考值16-18秒,指的是在血浆中加入标准凝血酶以后血液凝固的时间。TT延长可见于血浆纤维蛋白原减低或结构异常、纤溶蛋白溶解系统功能亢进等。

4、纤维蛋白原(FIB):参考值2-4g/L,是由肝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在凝血和止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FIB升高,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流速度减慢,粘滞性增加,容易产生血栓,同时其升高也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

二、凝血功能“异常”案例

1、有一名男性患者因“腹痛伴呕吐咖啡色样物10+小时”入院,急查血常规、凝血、生化等项目。凝血功能检查结果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两项指标远高于参考值。

查看患者病历,发现患者无华法林等特殊药物用药史,同时查看医嘱发现医生除补液、抑酸护胃等对症治疗外,也未使用肝素等抗凝药物。难道该患者真的有凝血功能异常?

原来患者长期居住在高海拔地区,低氧环境使红细胞代偿性增生,血常规中红细胞压积(Hct)竟然高达82.2%!引起凝血功能检测结果异常的罪魁祸首原来是它!

因为每支采血管抗凝剂含量是固定的,红细胞压积的高低又能引起血浆和抗凝剂比例的失常,所以当红细胞压积(Hct)>55%或者<25%,必须采用相应公式重新计算抗凝剂量。即:

抗凝剂量(ml)=0.00185×全血量(ml)×[1-Hct(%)]

将抗凝剂200ul代入以上公式,该患者的正确采血量应为6ml。

通过与临床沟通,建议护士将采血管中抗凝剂吸出50ul,并重新抽取该患者5ml血液,再次进行凝血功能检测,发现PT、APTT等异常指标恢复正常结果。

2、一名患者凝血时间(TT)大于100 秒,甚至超过了危急值,但他的其他凝血项目却基本正常。检查患者血液标本无凝固,仪器中TT反应曲线也无异常。难道患者使用了肝素?但是其FIB却正常。

询问主管医生后得知,患者是因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而住院,长期口服厄贝沙坦、胺碘酮、达比加群酯胶囊等药物,未使用肝素,也无任何出血倾向。

其中一种叫达比加群酯的药物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它是新一代的抗凝药物,用于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卒中和全身性栓塞,可提供有效的、可预测的、稳定的抗凝效果,而它的抗凝机理恰恰就是直接抑制TT!

临床上可以用TT监测达比加群酯是否存在,但是使用此药物时无需常规进行凝血功能监测或剂量调整。

3、一名患者11月入院时凝血功能基本正常,但是12月份两次凝血功能检测却发现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明显升高。

首先检查血液标本一切正常,同时也排除仪器试剂等原因,那么能同时引起PT、APTT延长的因素还有哪些呢?包括严重肝病、DIC,狼疮抗凝物,肝素或者华法林使用过量,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凝血因子不足。

患者肝、肾功能正常,血小板正常,基本排除严重肝病和DIC;用凝血纠正实验排除狼疮抗凝物;患者也未使用肝素和华法林。

最后剩下的原因只能是维生素K缺乏!

检测患者维生素K <0.03 ng/ml,明显低于正常参考值0.13-1.88 ng/ml。凝血因子Ⅱ、Ⅶ、Ⅸ、Ⅹ是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当维生素K严重缺乏时,这几个凝血因子就会失去凝血活性,进而出现PT和APTT的同时延长。

患者补充维生素K之后,凝血功能检测恢复正常。

二、总结

人体的凝血系统是一个复杂且庞大的系统,因此,凝血功能检测中的影响因素也很多,在以上的案例中,生活环境、药物和维生素的缺乏等均引起了凝血功能的“异常”,但这种“异常”并不一定是真的异常。

作为患者,当遇到检查结果异常时,需要及时同医生沟通,详细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及诊疗经过,便于医生判断检查结果是否符合临床;实验室的工作人员也应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分析,用排除法一一辨别并及时反馈给临床医生,为诊疗方案提出有价值的专业建议,更好地为患者和临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