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与管理模式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22
/ 2

新形势下“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与管理模式研究

沐贝钡

南通大学 226019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在地国际化为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以“互联网+”思维打造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推动高校的国际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围绕在地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互联网时代在地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特征和价值意蕴,通过构建在地国际化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国际网络课程平台与体系、国际化项目资源库等,实现人才培养的在地国际化目标。

关键词:在地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互联网+

1优化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原因

1.1国家发展的需要

如今,各国间相互关联和依赖的程度不断加深。“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了我国同“一带一路”合作伙伴的交流合作,为我国同“一带一路”合作伙伴的经济及对外贸易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当今人才市场,国际化人才的供给满足不了新时代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新需求。“一带一路”沿线的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社会虽有一定的发展基础,但也同样面临着国际化应用型技术和管理人才紧缺的问题。因此,各高校应创新并优化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从而为“一带一路”建设输送人才。

1.2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大众化到普及化的历史性跨越发展,进入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阶段,从以往谋求“量”的增长转向注重“质”的提升;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入新时代,我国加快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建设,与世界各国合作密切、交流频繁,需要大力开发国际化人才资源。培养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熟练掌握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目前高校及高等教育培养的重要目标和主要任务。

1.3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

全球化发展和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对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当代大学生作为新时代青年和未来国家发展的主力军,不能局限于学习课堂上被传授的知识,还应拥有较高的国际化视野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适应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变化。

2中国高等教育“走出去”的重要意义

跨境高等教育目前已成为国际关注的世界性主题,是宽泛的教育国际化潮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在全球化背景下改革发展的必然结果。对我国而言,建设创新型国家是现代化建设的使命和重要目标,这亟需构建一个更加开放的高等教育系统,以进一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由此,发展跨境高等教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时代诉求。深入研究跨境高等教育,对提升跨境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化跨境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丰富和完善国际跨境高等教育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借助联合办学的模式,将中国高校走到境外,与境外的中国企业和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跨国企业联合培养,即能节约引进国外资源的成本,也能更好地贴合地方文化,了解地方经济;减少人才国际化培养的成本,输出中国文化。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2013年在华注册经营的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12,602家,外商投资企业130,851家;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提供城镇就业1397万人,外商投资企业1566万人次。2013年全国出口商品贸易总额22,100亿美元⑥。因此我国在国际化人才方面具有巨大的需求缺口。

3国际化人才培养改革实践

3.1专业+语言+国别:培养高质量国际化人才

第一,一二三课堂融合,构建系统化人才培养框架基于“精专业、强外语、融文化”的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学校系统重构一、二、三课堂,创新高校商贸类国际化人才培养框架,修订完善学生培养的国际化素养学分,将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引导国际化素养培育与评价考核。第一课堂开设国际化特色模块课程,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嵌入国际化素养学分;第二课堂开发国际化人才培优项目,分类分层开展,拓展国际化视野;第三课堂开拓国际化服务实训,选派优秀学生开展国际志愿服务、海外文化交流、境外带薪实习,以国际实践项目为载体提升综合实践技能。第二,校行企协同共建,全方位构筑多元育人平台。围绕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聚焦的“一带一路”重点国家,学校联合行业企业共建国际化育人平台,实现了研究成果转化为育人资源与培训素材、教育智库专家转化为企业海外培训师、行企专家转化为国际化人才培养行业导师、政府国际交流活动转化为国际化人才培养载体、企业海外基地转化为国际化人才培养实训项目与实践实战基地五大转化。

3.2中文+技能+文化:培养知华友华爱华的国际学生

第一,做强中文教育,畅通知华语言桥梁。在中文教育方面,围绕组队伍、提素质、建平台三个关键词不断推进工作提质增效。实体化运行对外汉语教研室,教师均拥有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证书。开展国际化领航人才项目,设立国际化研究专项课题,不断提升中文教育教学能力。第二,做厚文化素养教育,培养友华的国际学生。持续完善国情教育课程体系,开设“中国概况”“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等课程,积极挖掘学校淑女学院、明理学院等素质教育平台优势资源,打造国情教育特色项目。精心设计文化实践与国情考察项目,通过文化体验、田野调查等方式,组织国际学生走出校园、参访企业、调研美丽乡村,走近中国、读懂中国。注重国情教育与国际传播相结合,带领国际学生拍摄讲好中国故事的系列短视频,展示国际学生视角的中国美。成立国际学生国情教育名师工作室,打造省级国情教育名师工作室。第三,做精技能培训,为“一带一路”沿线培养技能人才。学校发挥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优势,聚焦金融科技、跨境电商等领域,在国际学生教育中融入职教特色。学校与当地电商等企业共建国际学生实践基地,校内外专兼职教师为国际学生讲授金融科技、电商直播等技能课程,指导国际学生参与各类技术技能型竞赛。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开设“丝路课堂”,输出课程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开展“中文+职业技能”培训,深受所在国学员欢迎。

结语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势在必行。高校要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有利条件,不断优化跨文化视角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为“一带一路”建设输送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剑锋. 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现状研究 [J]. 中国储运, 2023, (10): 96-97. DOI:10.16301/j.cnki.cn12-1204/f.2023.10.056

[2]李健. 新工科背景下“双碳”领域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J]. 高教学刊, 2023, 9 (26): 11-14.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3.26.003

[3]黄娟.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探究 [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3, 36 (16): 78-79+88.

,1987年3月11日,女,汉,江苏南通,助理研究员,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国际交流,课题:新形势下“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与管理模式研究 (2022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立,项目号:2022SJYB17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