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友好社区规划与建设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22
/ 3

儿童友好社区规划与建设探索

冯蕾

珠海市建筑设计院  广东珠海  519000

摘要:社区是启蒙儿童、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物质与精神空间,儿童友好型社区的规划与建设对满足儿童成长与教育需求至关重要,是涵盖教育、健康等多维度的普惠型服务。儿童友好型社区的建设为儿童提供了广阔和自由的校外教育空间,有利于保护儿童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优先发展权。基于此,本文就儿童友好社区的规划与建设等相关问题展开分析探索,以供参考。

关键词:儿童友好社区;社区规划;社区建设;设计

引言

儿童友好型社区规划与建设要求社区环境体现“以儿童为本”的人文关怀,构建充满舒适、安全、自然、趣味、互动等特征的“适儿化”公共空间。“以一米的高度看城市”,从儿童的心智和视角出发,立足儿童成长的多样化需求,以帮助儿童全面自由成长发展为根本目标,探索多种举措、构建多种场景,对既有的城市空间环境进行优化调整或追加新的功能,从而提高城市空间的品质和服务于儿童成长的能力。儿童友好型社区规划与建设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 适儿化的多功能共享空间规划

为规划建设好儿童友好型社区,需要完善社区周边公共设施建设,基于“以儿为本、分层设计”的理念,对公共空间进行具有适儿化特性的合理改造,建设适合儿童的功能区域、服务设施。

社区户外公共空间根据儿童需要,从功能方面可以划分为活动区、娱乐区、休息区、其他区等多个区域,各个区域需要丰富使用功能,满足儿童多元化需求。活动区空间可根据儿童的年龄和活动内容细化静态和动态活动空间。休息区为家长和儿童的交谈、清洁、饮水、休憩等提供多方面服务,增设遮阳和防雨的设备,增加富有童趣的多种规格的桌椅、垃圾桶等各种设施,并添加直观形象的标识等。洗手间这类公共空间,应设置符合儿童身材、行为方式等特征的盥洗设备,并配套卡通画等具象而非抽象形式的设备使用指导标识。其他区可安排有特点的体验式活动。

另外,社区的一些特定公共空间的设计也应该贴近儿童的需求,如社区图书馆,亦可根据具体条件划分出“儿童读书角”,增加适合各年龄段儿童阅读的设施和儿童读物。再如社区医院,这也是成人与儿童经常会去的共享公共空间。为了缓解儿童对医院环境的畏惧,可以从灯具光感调节、温馨就诊环境改善、儿童游戏角设立、自然元素渗透等方面进行适儿化设计,帮助家长缓解儿童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

2 规划建设亲自然的多样化生命体验

作为儿童距离自然最近的空间,多数社区街心公园或者城市公园,“自然”的呈现方式多停留于绿化层面,绿植从成人视角被修剪得规整且毫无灵性,草地选用的草皮多是不能踩踏的,单一规整的冬青、黄杨只是起到隔离带的作用,反倒让儿童远离草地、树木,儿童眼中的大自然成了“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景观。

儿童是自然之子,亲近自然是儿童的天性。对儿童来说,自然充满无尽的宝藏,自然元素本身就拥有一定的“嬉游”属性,儿童用自己的方式感受自然带来的美好并在其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儿童与各种自然元素接触互动的过程也是促进感知,充分激发探索欲、想象力、创造力的过程。因此,社区的环境设计要给予儿童更多接触、感知、拥抱自然的机会,让儿童在自然中玩耍,和自然一起玩耍。社区绿化、街心公园等要基于儿童视角进行科学分层规划,尤其是增加下层和中层绿植种类。下层地被可以选择高度50 厘米以下花灌木及草花、草坪,这些植被就在儿童脚边、手边,随时可近距离观察,感受鲜活生命的生长;儿童活动的草皮,选用抗踩踏性比较好的品种;中层灌木和小乔木可以选择赏花类树种和果树,增加儿童多样化的生命体验。植物的安全性也是在植物配置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在植物的选择过程中尽量避免有毒的植物种类。同时,去除不必要的绿化隔离带,让儿童随时随地可以亲近自然、感受自然、融入自然,和自然一起游戏。环境的规划设计还要注意多元融入,将花、草、树、石、沙、土、水、动物等各类自然元素更开放、更紧密地融合于社区环境中,让社区环境真正回归自然、回归朴实,切实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此外,社区和城市也需要积极推动建设集合科普、体验、游玩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自然教育基地。以某乐园为例,这是一处典型的以自然元素为设计原型主导的儿童活动场所。在该乐园中,水的各种不同的形态以及它们的汇聚形式,在活动场地和节点设计中都被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形成了跳跳云、旱喷广场、互动涌泉、曲溪流欢、冰川峡谷、冰雪滑梯等独特的活动场地。儿童在亲近自然的同时也能对水的形态变化进行直观感性的学习,通过对各类自然元素的观察和体验增强对自然的理解和感悟。由此,寓教于乐的效果便得以达成。

3 可挑战的个性化游戏场域规划建设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儿童的权利,也是儿童感知世界、主动学习、发展智能的重要方式。不同年龄、性别、身心发育程度的儿童对于游乐场所的具体需求总会或多或少存在差异。因此,场所内设施和材料越丰富,分区越细致,儿童在该场所游玩所期待的满足感越强。社区内符合各类儿童不尽一致的“微空间”应尽可能多样化分层次设立。

首先,根据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分别设置凸显不同阶段儿童个性特点的游戏场。如,1—2 岁的婴幼儿还不具备独立行动的能力,需要家长的陪伴照护,他们的活动范围相对较小,行为方式多为晒太阳、观察事物等静态活动,以及爬、走、跑、钻、踢、跳等简单动态活动,因此可对应地设置温馨、童话式空间,设置可移动的小火车、摇马,童话式的可躺可坐的花瓣床、蘑菇屋、动物椅等,地面铺设防滑平整的软质地面,并设置一些爬行山洞、学步道等场所及辅助设施等;3—6 岁幼儿感官发展迅速,并对未知、陌生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儿童行为模式中装填图式、搬运图式等图式特征更加明显,因此可有针对性地设置沙池、石子池、玩水池、骑行等区域,同时增加各种攀爬网(墙)、平衡木、滑梯、秋千等设施,既能满足儿童对探索未知和适度冒险的天性,同时也能帮助他们对一些自然科学规律初步形成直观、感性的认知;7—12 岁年龄段儿童精力旺盛,自主能力逐渐加强,兴趣逐渐广泛,喜欢运动强度高、技能复杂、挑战难度大的游戏,喜欢团体性活动以及主动照顾别人,故需要一些大型攀岩、进阶性闯关游乐设施、各种集体性球类运动场地、棋类场地和大尺度空旷空间等,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提高合作能力。

其次,增设开放性、可变性自然游戏场。配置一些更能激发儿童想象力、创造力、活动欲望的游戏器械和一些低结构的自然材料,让儿童可以自己制定规则,自主开展各类游戏。另外,使用一些开放性的材料,给儿童带来更多的选择与思考,创造更多游戏的可能性,在最大程度上通过不同层次、不同游戏活动方式最大程度地满足每个儿童的最近发展区。设计构想详见表1。

1 市场营销与课程思政教育的双向互动性

pagenumber_ebook=124,pagenumber_book=119

当然,游戏场各类设施和材料,必须严格符合安全性原则,其材质、尺寸和安装环节等要经过严格检查,符合国家相关质量规定,并向儿童、监护人清晰说明规范的操作方式和流程。个性化游戏区域的打造不仅需要设计师、建造商进行视角的转变,也需要社区每个成员的认同,尤其是儿童与家长对游戏安全守则的认可和执行。

4 可对话的多元化人文参与空间规划建设

社区文化也是一种社区认同感的体现。符合“适儿”特征的社区文化能够呈现社会对儿童的友好态度,有助于社区居民换一个视角去认识儿童,并重新发现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增强社区的向心力。目前一些社区在实践这一理念的过程中仍未跳出“孩子就用大人剩下的东西”这一理念窠臼,为儿童规划的人文活动空间多为成人活动空间的“边角料”。因此,有必要对社区空间进行重新组织规划,为儿童量身定制,让身处其中的孩子们能够自由学习、休息、社交的专用的活动空间,如,儿童议事会、小志愿者服务站等与社区、成人文化接轨的活动。

同时,社区应该将社会主流传播媒体作为载体,在日常社区文化的基础上增加儿童友好文化的元素,充分利用适宜各阶段儿童理解的、可视可听的多样化本土文化资源,加强开放式、体验式、交互式的文化交流空间设计。如,满足不同阶段儿童需求的多主题自主创意的文化艺术作品交流区、开放的社区“朗读亭”、流动的社区儿童绘本漂流屋等,通过多种设计,加强儿童与儿童、儿童与成人之间的交流,促进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社会文化之间的对话,拓展儿童的阅读空间、美育资源,延展儿童的校外活动空间,加强儿童的劳动教育、课外实践、科技体验、素质拓展等校外活动场所设施建设。

5 可感知的多通道安全出行体验规划建设

为了提升儿童友好社区的安全性,社区需要建立活动空间秩序,提升空间质量,概括而言,就是“以一米的高度行走于街道上”,进而观察街道空间对儿童是否友好,以及儿童的人身安全能否得到充分保障。

从“多通道”层面来看,首先需要完善慢行交通体系,加强人行道、自行车道规划建设,优化校园周边的步行线路规划和人行设施,保障儿童出行安全。其次应该开设儿童友好的无障碍公交车车站和交通公共设施环境,最大程度地便利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活动行为。从“可感知”层面来看,则应在小区门口道路、学校门口马路等儿童参与公共交通活动最为频繁的场所专设符合儿童视听模式、理解能力的安全指示内容、红绿标识等设施,并且将儿童所能看到的标识视觉化,通过最为明显的视觉冲击与感染,让儿童感受到社区的友好。

6 结语

总之,儿童友好型社区作为城市建设最基础的单元,在儿童友好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儿童友好城市角度下的社区户外空间建设需要以儿童心性与活动为主要出发点,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儿童的物质化需求与精神化社会文化背景打造,从全方面、多角度考虑,因地制宜规划与设计,建立儿童活动的“新世界”。

参考文献

[1]乔东平,廉婷婷,苏林伟.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新发展与新时代政策思考——基于2010年以来的政策文献研究[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9(3).

[2]马咏春,陈宇,高铭泽.基于构建儿童与自然联结的儿童友好型公园研究[J].国土绿化,2021(6):53-55.

[3]杨咏梅.公共政策视角下儿童友好型城市公园建设[J].现代园艺,2022(18):131-132,135.

[4]李金,晨郑艺.从“人文关怀”到需求表达——儿童友好型城市开放空间设计探索[J].人文园林,2021(1):65-72.

[5]王璇,吕攀,王雪琪,等.儿童友好型社区户外游戏空间营造研究[J].中国园林,2021(S1):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