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慢行系统提升设计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26
/ 2

城市慢行系统提升设计策略研究

伍桂

深圳市空间智慧交通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我国人均持车辆逐年攀升,城市地面交通压力也在不断扩大。而目前,在大多数一线城市的交通建设规划过程中,由于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多,往往在设计过程中会优先考虑汽车的通行效率,但却忽视了慢行通道的结构设计。这也导致在城市交通路线的规划过程中,非机动车道的空间较为狭窄,非机动车道的规划也处在边缘地位。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在城市交通规划设计中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也能够将设计的着重点放在慢行车道的规划方面,这样才有利于城市交通系统的良性循环。本文主要是分析了慢行交通的特征,并且就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设计的方案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为保障城市交通系统的运行安全性提供参考意见,以期为相关学者带来一定参考。

关键词:慢行系统;城市交通;设计规划;有效对策

随着当前我国城市化建设速度不断加快以及人均持车辆的不断提升,机动车道在交通主干道线路中所占据的空间比例不断增加。但是,以机动车道为主的交通体系构建方式,也导致了城市交通系统的诸多不足之处。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公认的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家,在机动车道空间不断拓宽的规划条件下,导致道路上的机动车数量不断增加,出现了交通严重拥堵、高峰时期交通事故增多、机动车尾气污染等多方面的问题,同时也无法保障城市居民的正常出行。而慢行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系统中最为关键的构成部分,在完善城市交通性能、保障居民日常出行质量方面发挥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因此,如何能够针对慢行交通系统进行合理的构建和设计,更成了确保城市交通系统运行功能的关键切入点,这对于保障车辆安全行驶以及行人安全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一、慢行交通系统的设计概述

慢行交通系统事实上主要是由慢行交通的空间、慢行交通的主体人以及慢行交通的行为这三大部分相互构成的。事实上,在城市的交通系统性能规划过程中,慢行交通系统是衔接城市功能和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桥梁,慢行交通系统的设计不仅肩负着为人们打开日常出行通道的功能,同时,还与城市居民的休闲娱乐、购物采买等多方面的日常生活之间就有密不可分的内在关联。尤其是考虑到街道和城市的人行步道,是城市居民在茶余饭后以及节假日活动最频繁聚集的空间,这部分空间更是体现城市功能的重要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人行道来说,人行步道在很多一线城市中具有保障城市居民公共生活空间、便捷城市居民安全娱乐等多方面的功能和价值[1]。事实上,随着城市空间设计的不断改造和优化,城市内部的公共空间朝着更加功能多元化和丰富化的方向发展。比如,在城市中常见的沿河步道、城市广场、城市商业地区、城市公共运动空间等等,都属于方便居民日常娱乐的重要城市区域。而如何实现这些公共区域的衔接和隔断功能,更成为城市空间规划过程中所关注的要点。而城市慢行系统的设计,就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将城市不同空间的功能之间充分地衔接起来,便于城市居民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从而为城市内部创造一个更加安全、衔接性更高的空间环境。除此之外,慢行系统的构建也更加符合我国目前节能减排的发展号召,通过慢行空间的设计,使大量的零排放交通工具被应用起来,这也从根源上减少了由于车辆出行所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为城市居民创造了一种更加低碳和健康的出行方式。而在当前快节奏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大量的城市交通系统在设计过程中更加关注机动车交通系统的设计,无限将机动车交通系统的空间构架不断扩大,就忽略了慢行交通系统在城市空间中发挥的重要价值[2]

二、城市内部慢行系统的设计方案

(一)实现与机动车道设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

传统的城市交通系统设计理念中,更加关注机动车的空间设计方案,但是却没有考量到行人以及零排放车辆的道路使用权,这也导致交通系统的设计过于片面化。而在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下,更需要考虑到,城市不同居民慢行出行的实际需求,能够在道路断面的设计上注重高速交通流和低速交通流之间的相互衔接,使高速交通和低速交通能够处在同一个平面上,但是又将相互之间隔离开来,避免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之间的相互干扰问题。比如,在规划城市自行车道的过程中,就需要针对自行车道的安全通行速度进行精密地测算(如图1)。在人流量相对较高的情况下,可以将道路的通勤速度设置为每小时20千米。同时,自行车道的宽度还应当适当地与两侧的机动车道、隔离带以及其他的公共基础设施保持安全的空间[3]。不仅如此,慢性系统构建过程中也需要考虑到长距离非机动车道的连贯性,在规划过程中,可以通过尽可能的避让大型建筑,通过沿着河道区域建设保障慢跑道和自行车道的连贯性。

图1 安全通行速度

(二)确保城市慢行系统的设计合理性

慢行交通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通常情况下是基于不同城市功能的交叉地带所实现的交通功能。因此,在慢行交通路线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城市发展以及空间布局的基本特征,以城市居民日常出行的聚集点,或能够吸引城市居民出行的重要交通枢纽或聚集地区作为核心条件,建立起与周边机动车道和其他绿化景观以及公共基础设备之间彼此保持和谐的慢行圈。想要在慢行圈内确保道路网络结构的优化配置,就必须要遵循机动车、非机动车以及行人之间相互平等和安全的规划理念,能够建立起更加优化的慢行交通专用道路系统,并且保障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以及行人步道之间的比例均衡,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提升整个慢行系统的运行能力以及服务功能。例如,在城市人行步道设计的过程中,考虑到大多数人行步道位于机动车道的边缘、道路的交叉口,比如常见的人行横道、衔接道路两旁的天桥以及地下通道等等,都属于人行通道类型。而这些人行步道的设计,则应当与地铁站或公交车站之间相互衔接,这样才能够确保城市居民出行后,步行与公共交通之间衔接的可能性。而在一些交叉路口和机动车道的衔接区域,还应当适当地留出缓坡空间(如图2),这样才能够为确保城市残障人士或一些轮滑的青年人出行提供便捷

[4]

图2 缓坡空间

(三)完善社区功能以及过街系统

慢行交通系统的设计通常情况下用于人们的短距离出行,最为常见的就是在功能性组团范围内衔接不同的功能区域。因此,在城市慢行系统设计的过程,要尽可能的针对过节系统以及社区功能进行完善。其中,社区功能的完善,主要是指满足居民在日常出行中对于购物、各类型娱乐、餐饮等不同方面的生活需求,这样就可以通过短距离的交通衔接方式,更好地提升低碳交通出行的效率,也有利于维护功能性群体之内居民的感情,建立起更加和谐的城市交通关系。而过街系统是衔接城市主干道的重要构成部分,其中主要包括路段过街以及交叉路口过街两大类型。对于一些宽度相对较大、车流量相对较多的区域,在无法一次性穿越的前提条件,可以通过在红绿灯下设置人行过街按钮或其他方案,在残障人士需要通过时,通过按下人行通道按钮提示车辆给予残障人士更多的过街时间,从而确保行人在穿越宽度较大的马路时,确保其人身安全性[5]

结语:

综上所述,慢行交通系统是确保城市交通运行功能的重要体现,其不仅能够维持城市交通系统的和谐发展,同时,还更有利于低碳出行理念的落实。因此,在慢行交通系统规划过程中,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原则,以城市交通系统的功能凸显和便捷性为首要条件,推动城市慢行交通车道的健康循环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郝爽,李永亮,甄理,杨爱斌,卫星,宋亮亮,杨远怀.城市慢行系统中的太阳能路面[J].市政技术,2022,40(05):9-13.

[2]张萍.北京市城市道路慢行系统改善方案研究[J].交通节能与环保,2022,18(02):67-70.

[3]黄圆圆,单晨.基于AI技术的城市慢行系统[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1(04):23-26.

[4]闵若遥.基于城市修补理念的城市慢行系统更新设计策略研究——以南昌红谷滩滨江慢行系统为例[J].建筑与文化,2020(07):116-118.

[5]汤铭,丁琎.城市慢行系统提升设计策略研究[J].建材世界,2019,40(02):119-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