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产后出血的原因是什么,隐性产后出血如何引起的

/ 1

隐性产后出血的原因是什么,隐性产后出血如何引起的

屠静

四川省宜宾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四川宜宾  644000

产后出血是一种常见的产科并发症,而隐性产后出血是其中一种特殊形式。虽然隐性产后出血的发病率相对较低,但它仍然对母婴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了解隐性产后出血的原因和如何引起的,有助于临床上更有效地进行预防、诊断和治疗。本文将就隐性产后出血的原因、流行病学、对母婴的影响以及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1.隐性产后出血的定义与测量

隐性产后出血,也被称为非显性产后出血,是指分娩后阴道出血不明显,但伴有持续性或间断性的子宫出血或宫腔引流出血。由于其缺乏明显的临床表现,隐性产后出血常常被忽视,但并不意味着其危害较小。事实上,隐性产后出血可能是由于更严重的病理过程引起的,如子宫收缩乏力、胎盘滞留、胎盘植入或凝血障碍等。

2.隐性产后出血的原因

2.1子宫收缩乏力: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常见原因,也是隐性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正常情况下,胎盘娩出后,子宫会通过收缩减少出血。但如果子宫收缩乏力,就会导致持续出血,虽然可能出血量不大,但仍然会对产妇健康造成影响。

2.2胎盘因素:胎盘因素也是隐性产后出血的常见原因。这些因素包括胎盘滞留、胎盘植入和副胎盘等。胎盘滞留指的是胎盘没有完全排出,部分或全部仍留在子宫内,可能导致持续出血。胎盘植入是指胎盘绒毛因炎症或其它病理原因侵入子宫肌层,可能导致产后出血。副胎盘是指主胎盘娩出后,副胎盘残留宫腔或宫颈管内,也会引起产后出血。

2.3凝血功能障碍:部分产妇可能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如血小板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这些患者在分娩过程中及分娩后可能因凝血障碍而出现持续性出血。

2.4其他原因:还有一些较少见的原因,如子宫肌瘤、子宫颈撕裂伤等也可能导致隐性产后出血。另外,还有一些原因不明的产后出血,可能与产妇的遗传因素或个体差异有关。

3.隐性产后出血的引起因素

隐性产后出血的主要引起因素包括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前置胎盘、多次分娩史、血液系统疾病、生殖道感染等。这些因素可能单独或共同作用导致子宫收缩乏力、胎盘问题或凝血功能障碍等病理过程,从而引起隐性产后出血。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如子痫前期和慢性高血压等可能导致子宫肌纤维缺血性收缩,从而影响子宫收缩和止血。前置胎盘是指胎盘附着在子宫下段,由于位置较低,可能影响胎盘的剥离和子宫的收缩,从而引起产后出血。多次分娩史可能导致子宫肌纤维损伤,引起子宫收缩乏力,从而导致产后出血。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可能影响凝血功能,从而导致产后出血。生殖道感染如子宫内膜炎等可能影响胎盘的剥离和子宫的收缩,从而引起产后出血。

4.如何诊断隐性产后出血

由于隐性产后出血的症状不明显,常常被忽视。因此,需要通过一些检查方法来诊断隐性产后出血。这些方法包括:

4.1观察产褥期症状和体征:在产褥期,特别是产后一周左右,需要密切观察产妇的症状和体征。如果产妇出现持续性阴道流血、血性恶露持续时间延长或有组织物排出等异常表现,应考虑是否存在隐性产后出血。

4.2妇科检查:在出血量不多的情况下,妇科检查可能无法发现明显的出血点或残留物。但定期进行妇科检查有助于发现一些可能导致出血的病理变化,如子宫大小恢复情况、宫颈口有无残留物等。

4.3影像学检查:对于怀疑有残留物或子宫复旧不良的患者,可进行超声检查或盆腔核磁检查。这些检查可以发现残留物、子宫肌瘤或其它可能导致出血的病变。

4.4血液检查:血液检查主要用于排除血液系统疾病。如果怀疑有血小板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系统疾病时,可进行相应的血液检查。

5.如何治疗隐性产后出血

隐性产后出血的治疗主要根据出血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果是由于子宫收缩乏力引起的隐性产后出血,可以采取以下方法:①按摩子宫:刺激子宫收缩,从而使出血停止。②使用宫缩剂:如催产素、麦角新碱等,可促进子宫收缩,减少出血量。

如果是由于胎盘因素引起的隐性产后出血,可以采取以下方法:①刮宫术:将残留的胎盘组织刮出,可以有效地止血。②宫腔填塞:用纱布条填塞宫腔,可压迫止血。

如果是由于凝血功能障碍引起的隐性产后出血,可以采取以下方法:①补充凝血因子:如输注血小板、凝血因子等,以改善凝血功能。②使用止血药:如氨甲环酸、止血芳酸等,可有效止血。

6.结论

总的来说,隐性产后出血的原因很多,可能涉及生理和病理多种因素。这些因素可能包括子宫肌肉纤维收缩不良、子宫肌水肿、子宫肌纤维过度伸展、胎盘植入、胎盘残留、副胎盘、分娩过程中用力不当、胎儿过大、产程过快以及凝血功能障碍等。在治疗隐性产后出血时,应根据出血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同时,需要注意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和神志变化,补充血容量,防止休克的发生。在产后出血的预防、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预防措施可能包括产前检查、妊娠期保健、合理饮食和定期产检等。对于有高危因素的产妇,应该加强监测和观察,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以保障产妇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