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景观适老性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初探——以无锡市蓉阳苑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27
/ 2

小区景观适老性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初探——以无锡市蓉阳苑为例

张仲昊

苏州园科生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 苏州 215000

摘要:本文旨在构建小区景观适老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在实际案例中进行应用研究。通过对现有文献、场地调研及实际项目落地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本文提出了适合我国小区的景观适老性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无锡蓉阳苑的实际案例进行效果反馈。结果表明,该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能够为小区景观设计带来科学依据。

关键词:小区景观;适老性;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初探

引言: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小区作为老年人主要的生活场所,其景观适老性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2020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小区适老性的景观改造成为各级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然而,目前仍缺乏一套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小区景观适老性评价指标体系,小区景观的设计和改造有较大的设计随意性,直接影响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质量。因此,本文旨在通过构建适合我国小区的景观适老性评价指标体系,为小区景观的设计和改造提供科学依据。

一、小区景观适老性评价的相关指标

关于小区的适老性评价指标,首先应评估小区内各个功能区域之间的可达性,主要包括步行距离、坡道设置和无障碍通道。较短的步行距离可以减少老年人的劳累程度,合适坡度的坡道和无障碍通道则方便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出行;其次要考察小区内的景观视野,主要包括开阔的绿地景观、远眺景观和良好的光照条件,这些因素有助于提升老年人的视觉享受和心理舒适感;此外,还需要评估小区内的安全设施和安全隐患排查,包括道路是否畅通、地面是否防滑和照明设施是否齐全等。良好的安全设施应符合老年人的使用尺度,以减少老年人发生意外的风险;小区内社交活动空间的设置同样值得考虑,包括休闲座椅、健身器材和活动场所等,这些设施可以促进老年人之间的社交互动,帮助他们建立社交网络并提升生活质量;小区内的文化氛围和文化设施的情况也需要评估,包括文化墙画、文化展示牌和文化活动中心等。丰富的文化元素和设施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学习、娱乐和参与社区活动的机会,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满足感;最后,要注重小区内的环境舒适性,包括温度、湿度、噪音等环境因素的控制和改善,减少不适因素对其健康的影响。综上所述,以上指标可以作为评价小区景观适老性的重要参考,通过评估这些指标,可以全面了解小区景观对老年人的适应性,并为小区景观的设计和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二、小区景观适老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

1.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不足

有些指标过于抽象,难以直接进行实际操作或者量化测量。例如,“社区的人文氛围”、“邻里关系融洽度”等指标,虽然很重要,但是缺乏具体的操作定义和可量化的测量方法。评价指标体系需要依赖于具体的数据来进行评估和比较,但有些指标难以获取相关的数据支持。比如,“社区安全性”的评价需要犯罪率、事故率等数据来支撑,但这些数据难以获取或者不够全面。有些指标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难以客观测量。比如,“居民满意度”、“社区环境舒适度”等指标受到居民个体感受的影响,难以用客观的数据来进行准确的测量。

2.缺乏老年人参与

老年人在小区居住过程中面临着特定的需求,例如步行便利性、较低的环境噪音、社交活动空间等。如果缺乏老年人的参与,评价指标体系可能无法准确反映这些需求,导致改进措施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要。评价指标体系通常包括客观数据和主观评估,而老年人的体验和感受是评价适老性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老年人参与,评价指标可能偏重于客观数据,忽视了老年人的主观体验和感受,影响评价结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3.地域差异性考虑不足

不同地域的小区具有独特的地理、气候、文化和社会背景等特点,因此对于适老性评价指标的构建应该充分考虑这些地域特点。然而,现有的评价指标体系往往忽视了地域差异性,将一揽子的指标应用到各个地区,导致评价结果无法真实反映不同地域的适老性情况。同时,不同地域对于适老性的重视程度和需求也存在差异。一些地区老龄化程度较高,对于适老性改善的需求更为迫切,而另一些地区可能对此关注度较低。评价指标体系应该根据不同地域的需求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满足各地区的实际需要。

三、解决问题的措施

1.评价指标需要具备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

评价指标应该是具体、清晰并且易于理解的,能够被准确地转化为景观设计和改造的行动方案。例如,关于“提高公共空间的可达性”的指标,需要明确定义何为可达性,并提供衡量可达性的具体方法和标准,以便设计者能够根据这一指标进行实际的改进工作。再比如,关于“提升景观安全性”的指标,需要确定安全性的具体要素和检测方法,核实是否有安全隐患的检查清单、事故发生率等数据。评价指标之间应该相互关联,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评价体系。各项指标之间的关联性可以帮助设计者全面地把握小区景观的适老性落实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优化。评价指标应当能够准确地反映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包括但不限于安全性、便利性、社交性、舒适性等方面。只有通过具体的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指标,才能真正了解老年人的需求。

2.积极引入老年人的意见和建议

组织老年人代表参与讨论会议,就小区景观的适老性进行深入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望。设计者可以实地调研,与老年居民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意见,发现问题所在并提出改进建议。可以设置针对老年人的问卷调查,包括他们对小区景观的满意度、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等内容,以获得更广泛、系统的意见和建议。在小区内设立意见箱或者专门的反馈渠道,鼓励老年居民就小区景观提出意见和建议,让他们能够随时表达自己的想法。

3.考虑地域差异性

了解目标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文化传统以及老年人的生活方式等特点。这样可以更好地把握老年人的需求和偏好,并针对性地调整指标体系。请地域专家参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他们可以提供关于当地老年人特点、需求和适应性的专业建议。地域专家对于当地文化、气候和社会环境有深入的了解,可以确保指标体系的合理性。根据不同地域的特点,对评价指标进行适度的调整和优化,以确保指标体系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地老年人的需求。在实际应用中,定期收集用户反馈,并根据反馈结果进行相应的改进,使其更贴近地区老年人的需求和实际情况。

四、应用初探

根据2020 年中央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无锡市计划2021年—2023年,全面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作,蓉阳苑是其中的适老性改造重点示范项目。

项目位于无锡市锡山区东北塘街道,芙蓉五路以北,华章路以西,东亭北路以东,与东北塘中学相邻。红线面积61700㎡,总建筑面积104000㎡,建筑占地面积15257㎡,绿化面积21919㎡,硬质广场面积24586㎡,建成年代为2001年。

改造策略从八大类别进行提升,分别是改善建筑质量、消除安全隐患、保障基础设施安全运行、改善交通及停车、保持环境卫生整洁、方便居民日常生活、改善公共活动空间、提升绿化环境景观等,改造后在小区居民及周边地区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成为锡山区适老性改造项目的标杆。

通过对小区适老性指标体系的相关研究,蓉阳苑的适老性评价指标反馈如下表所示:

表1  蓉阳苑景观适老性评价指标效果反馈表

序号

指标项

指标内容

关注点

是否满足(可量化数据)

1

地域性

地方特色

是否挖掘地方特点,针对性设计

【是】

无锡特色

2

参与性

居民参与度

是否进行过居民意见收集

【是】

问卷调查方式

3

可达性

步行距离

步行活动距离是否适中

【是】

中心广场以150m的活动半径辐射全小区

坡道设置

坡道的坡道设置是否合理

【是】

坡度比为1:12

无障碍通道

是否设置无障碍通道

【是】

见阶设坡

4

景观视野

开阔绿地

是否设置活动绿化空间

【是】

设置阳光大草坪

远眺景观

是否有亭廊构筑

【是】

增加亭廊4处

光照条件

是否考虑活动与光照时长的关联

【是】

光照充足区域设置活动场所

5

安全需求

使用尺度

是否符合老年人尺度

【是】

主要道路增设老年人扶手

道路连通

是否考虑道路的环通性

【是】

无断头路

地面材料

是否考虑防滑材料

【是】

采用花岗岩荔枝面材料

交通安全

是否考虑车行对老年人的干扰

【是】

车辆通行空间与老人活动空间做到人车分流

照明安全

是否考虑照明安全

【是】

适当增加小区路灯照度,活动广场加强夜间照明,增加监控布局

6

社交需求

活动空间

是否含有休闲座椅、健身器械、活动广场等

【是】

全区集中设置健身活动广场,沿路设置休闲座椅

7

文化氛围

文化设施

是否含有文化墙、文化展示牌、文化活动中心等

【是】

设置老年人活动中心一处与多处文化宣传栏

8

环境需求

环境舒适度

温度、湿度、噪音、植物等环境因素是否宜人

【是】

移除建筑旁大树,减少树木对房间采光的干扰;不用带刺、有刺激性气味的植物;围墙外围种植降噪植物;营造良好的植物生态群落,调剂小区内的温度及湿度;

结语

本文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综合分析和实地调研,构建了适合我国小区的景观适老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在蓉阳苑的实际评价中进行了效果反馈与应用初探。结果表明,该指标体系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能够为小区景观的设计和改造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黄文炜,王涵,王紫熙.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既有住区适老化改造研究 [J].南方建筑,2021(4):138-144

[2]朱慧慧,李健.基于SVR模型的乡村环境适老性评价 [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47(3):7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