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问题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27
/ 2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问题研究

薛新红

焦作大学  454003

摘要: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纵观全球发展史,通往现代化的道路多种多样。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探索并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我国各城乡地区因地理位置、基础条件、资源禀赋等原因导致差异较大。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因地制宜探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从而让我国城乡共享共同富裕的发展成果,是值得研究探讨的重要理论和现实课题。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城乡融合;路径

在巩固拓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成就与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交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国际形势,中国亟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新的发展格局。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业已成为党和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也是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市场要素严重割裂,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等存在较大发展差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乡村。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民全域全面的现代化

(一)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三个基本要素,即中国因素、社会主义因素、现代化因素。为此,中国式现代化是指坚定中国共产党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全体人民全面而自由发展为根本目的,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现代化为实践路径,推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关系得到高水平共生互进,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安全的人类社会发展新形态的过程。

(二)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鲜明指出了其内含的基本要件,即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现代化。根据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属性,易知中国式现代化是全民、全域、全面的现代化,其特征主要体现为三个尺度,即以全体人民为核心的人民尺度、以全域范畴为取向的区域尺度、以全面跃升为指向的领域尺度。

人民尺度:全民。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的现代化,不是少数人的现代化,与以资本为核心的西方现代化具有本质区别,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决定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将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所有奋斗的主题就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且这个复兴是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共同奋斗、共同享受的“中国梦”。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是以全体人民的现代化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区域尺度:全域。中国式现代化是全域的现代化,而不是少数区域的现代化,这与中国共产党作为整体利益党的根本特质有关。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寻求全中国的解放、建设和发展,虽然在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发展战略的重点有所差异,但全国“一盘棋”的整体战略考量、战略谋划、战略举措一以贯之,其实施的系列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就是最好体现。共同富裕的“共”与“同”本质上也就是全域共同的理念。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是致力于全国各地均实现现代化。

领域尺度:全面。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的现代化,不仅仅是经济的现代化,而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全方位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动态发展的过程,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全面现代化的领域也不断拓展,其中要不断巩固经济现代化、强化政治现代化、推动文化现代化、发展社会现代化、筑牢生态现代化。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的现代化。

二、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城乡融合发展

(一)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特征

中国城乡关系经历了由城乡分割、城乡二元、城乡统筹到逐步走向城乡融合的转变。当前,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状况整体呈现波动提升、稳中求进、区域分异的特征。中国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奇迹与城镇化发展奇迹,在此过程中大批乡村要素(劳动力、土地等)向城市流动,很好地支撑了两大奇迹的创造。乡村人口进城务工为乡村带来了资本注入,城镇空间的扩张也一定程度上驱动城乡融合地域系统形成。与此同时,在城乡快速发展进程中城市空间溢出效应逐渐增强,城市产业向乡村扩散,城市资本、技术与人才等要素下乡进程加速,国家涉农财政、惠农政策等力度增强,乡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乡村居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城乡融合发展态势趋好。需要警醒的是中国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呈现显著区域差异。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如上海、江苏、浙江以及广东,城乡联系密切,城乡功能彼此渗透,乡村地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育充分,乡村地区非农产业发达,乡村人口非农就业规模大。在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以及乡村振兴进程中,乡村聚落格局优化,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逐渐一体化,乡村居民生活方式也逐渐城镇化。某种意义上,发达地区的乡村已经逐步实现了就近就地城镇化,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典范区。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传统的集中连片贫困区乡村发展要素流失严重、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城市辐射作用微弱甚至呈现局地虹吸效应,城乡发展差距依然较大,城乡融合发展任重道远。整体而言,中国城乡融合发展态势良好,但仍需正视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乡村依然是发展低地,城乡发展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依然需要砥砺前行。

(二)中国式现代化与城乡融合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根植于中国基本国情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也是党和国家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从一穷二白的落后农业国向富强现代化国家迈进的艰苦创业过程。中国城乡发展过程内嵌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对城乡融合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城乡融合发展的推进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方向指引。与此同时,城乡融合发展也将进一步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特征。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巨大人口规模进而产生多样化的人口迁移模式,虽然由乡村向城市迁移仍然是主要模式,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结构再升级与产业结构再调整以及经济的发展,乡村人口单维度向大城市迁移与发达地区迁移的模式有所转变。乡村人口也趋于向县城为主体的就近城镇流动,与此同时,对于返乡就业创业流动人口,也将是他们的返乡首选空间。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这一地域以人口要素为载体,联动资本、技术、信息以及文化等多元要素,实现要素流在空间的自由流通进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三、中国式现代化下城乡融合发展研究

(一)探索城乡融合发展的系统方案

探究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是地理学的前沿领域,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国家战略要求,更是破解发展困境实现城乡转型发展的现实需求。城乡融合发展是一个涉及面更广、任务更艰巨、时间跨度更大的历史使命,包含社会、经济、资源以及资本、技术、市场、治理等不同要素、不同层面的复杂动态系统性问题,并且与地域区划、城市群、中心城市、小城镇及乡村的发展阶段、发展规模等属性密不可分。需注重地理学分区分类及多尺度视角,突破原有碎片化研究体系,整合“零散化”的研究成果,并结合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目标的城乡融合发展特征,既强调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一般性发展路径与特征,也需要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功能定位,统筹县城城乡融合发展需要,针对不同区域与类型所具有特殊性条件,合理确定不同类型的发展路径,提供更具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的优化方案;加深城乡变迁的阶段性、融合特征的复杂性以及模式的多样性等科学问题的认识。

(二)面向新需求的方法创新与技术集成研究

面对新需求、新业态与新挑战,地理学研究需基于城乡耦合和互动发展的视角,通过多源数据挖掘与融合、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人地观测、仿真模拟等多元方法的集成应用与创新挖掘城乡发展中存在的新需求,对城乡要素及系统发展的复杂性、动态性、综合性与地域性特点进行全面感知、实时监测、过程分析、动态评价及情景预测以支撑服务城乡间的多维互动分析,实现对城乡间要素流动、产业布局、空间重构、多维互动等现实问题的精准把握;为管控体系与政策方案设计提供坚实支撑,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下城乡融合的现实需求。

四、结论

中国式现代化既是党的百年征程的理论总结,也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强国的重要目标。城乡融合发展是国家新的发展取向,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空间,具有链接城乡的天然条件。中国式现代化与城乡融合发展互促共进,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了城乡融合发展新的时代机遇与使命,城乡融合发展也可在实践中丰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外延。中国式现代化下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要着力完成优化城乡地域系统、推进农业转移人口梯度市民化、统筹乡村振兴与城镇化、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四大关键任务,中国式现代化下城乡融合发展研究要着重关注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重构与实践逻辑、城乡要素流动机制与优化配置、城乡产业分工格局与功能提升、城乡融合发展的系统方案、面向新需求的方法创新与技术集成。

参考文献:

[1]陈坤秋,龙花楼.中国土地市场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19,34(2):221-235.

[2]陆大道.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如何响应“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J].经济地理,2023,43(3):1-5.

[3]方创琳,赵文杰.新型城镇化及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J].经济地理,2023,43(1):10-16.

[4]王姣娥,杜德林.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交通强国内涵解析与学科建设思考[J].经济地理,2023,43(3):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