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欺负行为及其干预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27
/ 2

幼儿欺负行为及其干预策略研究

余开群

龙岩市新罗区南城中心幼儿园,福建 龙岩364000

摘要:在幼儿的日常交往中,欺负行为是一种常见的问题,这种行为通常表现为对其他幼儿进行身体上的攻击、言语上的侮辱、排斥或排挤等。尽管这种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无意或模仿,但仍然会对受害者造成严重的心理和身体伤害,甚至可能影响他们的未来发展。因此,针对幼儿欺负行为要采取相应的干预策略,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是针对幼儿欺负行为及其干预策略进行研究,以此为有关研究的顺利展开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幼儿;欺负行为;干预策略

引言:最近几年来,由于幼儿欺负行为经常发生,为幼儿园和家庭带来不良影响。幼儿欺负行为不只是会导致被欺负幼儿存在创伤,也会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不利,难以提高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会对幼儿将来的学习与发展产生影响,所以采取合理的策略干预幼儿存在的欺负行为非常重要。

一、幼儿欺负行为类型

幼儿欺负行为是指幼儿在交往过程中,通过言语、肢体等方式对其他幼儿进行恶意攻击的行为。这种行为可以是身体上的,如推搡、踢打、抓挠等,也可以是言语上的,如,嘲笑、辱骂、威胁等。根据欺负行为的表现形式,可以将其分为直接欺负和间接欺负两种类型,直接欺负是指直接对受害者进行身体或言语上的攻击,而间接欺负则是指通过传播谣言、排挤、孤立等方式对受害者进行心理上的伤害。

二、幼儿欺负行为成因分析

针对幼儿存在的欺负行为,要注重对其成因进行分析,主要包含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体因素等。由于这些方面的影响,造成幼儿欺负行为的出现,这对幼儿的健康成长不利,也难以促进幼儿的发展。

(一)家庭成因

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等都可能对幼儿的欺负行为产生影响,一些家长可能对幼儿过于严厉,或者在教育幼儿时存在分歧,这可能导致幼儿在与其他幼儿交往时表现出欺负行为。此外,家庭氛围不和谐,如,父母经常吵架或者是离异,也可能让幼儿在情绪上受到影响,从而产生欺负行为。

(二)社会环境成因

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也可能对幼儿的欺负行为产生影响,当今社会中存在的某些社会和文化因素可能让幼儿觉得欺负他人是可以接受的,甚至是值得炫耀的行为。此外,媒体和互联网上的暴力内容也可能对幼儿的认知产生影响,让他们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

(三)个体成因

幼儿自身的性格、气质等因素也可能导致其容易表现出欺负行为,一些幼儿可能天生更容易表现出攻击性,或者更容易受到挫败和情绪的影响。此外,幼儿可能由于缺乏社交技能或者自信心不足,而选择通过欺负他人来获得自我确认或者是提高自己的地位。

三、幼儿欺负行为干预策略

在对幼儿欺负行为进行干预时,要保障干预策略的落实,充分发挥教师和家长的榜样作用,让幼儿可以形成正确的交往关系。通过技能方面的训练,有效提高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通过营造和谐良好的班级氛围,创设健康交往的环境。通过这些策略的落实,及时的干预幼儿存在的欺负行为。

(一)发挥榜样作用,建立正确交往关系

针对幼儿存在的欺负行为进行干预,教师与家长要将干预策略落实到位,将自身的榜样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对于幼儿的欺负行为进行分析,幼儿会出现此类行为是通过观察得到的。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要注重自身榜样作用的发挥,更好的解决幼儿面临的人际方面的矛盾问题。目前的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应注重榜样作用的充分发挥,注重以身作则,只有保证自身言行举止的规范性,才能够不断启发幼儿,让幼儿学会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目前,在幼儿健康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教师的言行举止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教师应严格要求自身,提高道德素养与职业能力,不断引导幼儿,让幼儿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幼儿的人际交往过程当中,家长与教师都应该帮助与引导幼儿,加强对幼儿的鼓励以及表扬。由此分析,教师可以组织具体的游戏活动,让幼儿之间在参与游戏活动时可以互相帮助,形成友好和平等的交往关系。在此以外,幼儿在交往过程当中遭遇不公平待遇的时候,教师应注重对幼儿的教育,让幼儿勇敢的拒绝他人,学会说“不”,如此幼儿学会对自身合法权益的维护。

(二)加强技能训练,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对幼儿欺负行为进行干预的过程中,应加强技能训练,提高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幼儿提高自身面对欺负行为的能力,鼓励被欺负的幼儿在遭受欺负的时候不断开动自己的脑筋,并且想办法解决。由此分析,教师要帮助被欺负幼儿意识到所有个体都是平等的,让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提升,并且充分锻炼幼儿的反应能力。教师也要模拟出和幼儿被欺负相关的情境,让幼儿可以自己想办法解决。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教师要注重对幼儿的引导,让幼儿与同伴在人际交往时遇到问题或者是困难的时候,学会与他人的交流沟通,注重对自身的保护。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幼儿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合作,对被欺负幼儿进行帮助以及支持,所以教师应帮助幼儿学习保护自己的方法,掌握更多自我防卫的技能。幼儿在遇到某些情况时应及时思考和想办法,转变自身存在的不良境地,如此一来,让幼儿可以保护自己不会被伤害。在幼儿和他们交往过程中也要非常自信,由此,教师要帮助幼儿提高自信心,由行为方面进行转变,加强对幼儿的鼓励和肯定,让幼儿走路时可以抬头挺胸,加强和他人的沟通、互动,在这样的过程中幼儿也要和他人对视。基于此探究,在幼儿之间合作以及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强调对幼儿的鼓励,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让幼儿与教师加强沟通,并且引导幼儿与同伴共同参与到游戏活动中,让幼儿在这样的游戏活动中发现自身的价值。

(三)营造和谐氛围,创设健康交往环境

在干预幼儿欺负行为的过程中,要注重干预策略的落实,营造和谐轻松的氛围,创设健康的交往环境。由此分析,教师在实际营造班级氛围的过程中,要意识到同伴关系的重要性,把其作为基础条件。因此,教师应关注班级当中的所有幼儿,发现他们存在的不良欺负行为,在幼儿之间交往和交流时,教师要及时的肯定、鼓励以及表扬,如若幼儿出现伤害或者是欺负他人行为的时候,教师要及时的进行批评。只有这样,教师才可以在班级中营造良好的氛围,避免欺负行为的出现。同时,加强幼儿之间的沟通,让双方之间能够友好的相处。在幼儿遇到冲突和矛盾的时候,教师应该告诉幼儿要冷静,在面对事情的时候要分析其原因,做好归纳和总结,采取具体的方法解决。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他们在碰到事情的时候可以认识与发现自身存在的错误,及时的承认错误,并且进行改正。在幼儿园当中也要营造和谐的区域活动环境,对于幼儿欺负行为的形成,玩具数量、活动空间都是重要因素,所以教师要为幼儿提供足够的玩耍材料,并且让幼儿拥有充足的活动空间,让他们在区域活动中进行自由操作,尽可能的防止由于玩具数量与活动空间等方面的因素导致矛盾。如,在具体的游戏互动中,幼儿要和他人共同商量,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区域活动中,加强幼儿之间的合作与人际交往,避免出现欺负行为或者是过激行为等。

结束语:

综上,幼儿欺负行为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发展产生负面影响。通过发挥榜样作用、加强技能训练和营造和谐氛围等,有效地干预幼儿欺负行为。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幼儿的欺负行为成因和类型可能不同,因此应根据个体差异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幼儿欺负行为的发生,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何花.浅谈幼儿欺负行为的成因和干预[J].好家长,2021,(84):13-14.

[2]冯嘉妮,黄翯青.幼儿早期欺负行为的识别与干预[J].学前教育,2021,(01):4-8.

[3]吴海龙.幼儿关系欺负行为及其干预策略[J].今日教育(幼教金刊),2020,(04):38-41.

[4]陶卉,董静.幼儿欺负行为及干预策略研究[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7,(02):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