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经典课文,学习记叙文生动之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28
/ 3

借鉴经典课文,学习记叙文生动之法

陈国良

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第一中学 

摘要:从文章的词语、句子、段落三级结构入手,提出了向经典课文学习生动之法来扭转高中生记叙文写作空洞的局面。要使记叙文语言生动,首先要培养用典雅语言取代“第一反应词”的习惯;其次要学会添加枝叶,把抽象的感觉具象化;再次要综合运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以增强记叙文的生动性。

关键词:记叙文;生动;课文;方法

生动是记叙文的生命。而当下高中生所写记叙文大都除了空洞的记叙就剩空泛的抒情。这种苍白甚至干瘪的文字,从严格意义上说不能称为记叙文。怎么扭转这种严峻现状呢?既然其症结在于写不生动,那出路就在于学会写生动。值得警惕的是,作文教学“空对空”的纯理论指导往往会导致劳而无获。而向经典课文学习生动之法是一种具体可感、操作性强的方法。

下面我从文章的词语、句子、段落三级结构入手,谈谈自己的相关思考和具体实践。

一、词语典雅

学生作文中词汇贫乏,是不争的事实。高中生作文中的用词多停留在初中生水平。这一方面与高中语文教学忽视词汇积累不无联系,另一方面更与学生对掌握的词语不懂迁移、不会学以致用有关。因而,培养学生改“第一反应词”为更富有表现力的书面语的习惯,提高他们用典雅语言取代“第一反应词”的能力,是使记叙文语言生动的重要一环。

所谓“第一反应词”,就是每个人第一时间反应出来的词汇。由于思维的惯性与惰性,学生习作时大都使用立即就能想到的最普通、最大众化的词语。即使掌握了很多富有表现力的词汇,也从不给它们“出镜”的机会,而是把“第一反应词”翻来覆去的用,这样写文章时词语就往往低幼化。所以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强调“修词无他巧,惟要知换字之法。琐碎字,宜以冠冕字换之;庸俗字,宜以文雅字换之。务令自然,毋使杜撰,此即修词之谓也。” [1]

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选了3篇记叙散文,必修2第一单元选了3篇抒情散文,选的都是名家名篇,用词特别讲究。我在教学必修1、必修2的记叙散文、抒情散文和报告文学、演讲辞等有记叙元素的课文时,经常精选几个句子或片段,把原文典雅的表现力强的词语改为“第一反应词”,让学生试着还原。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很容易明白词语选择的意义和方法。

例1:但是在我吃了两片眠尔通、上床很久还不能睡着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包弟,想来想去,我又觉得我不但没有甩掉什么,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

原文:但是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上床许久还不能入睡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包弟,想来想去,我又觉得我不但不曾甩掉什么,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小狗包弟》)

例2:当我在这小房中住下来,我移动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向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城市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疲劳的旅程和过去的许多不高兴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说话。

原文: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囚绿记》)

要提高学生锤炼字词的能力,既可如上所述结合阅读教学进行,更应在写作中实践。作文构思时,写出与中心有关的更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争取写作时用上一部分;习作完成后,边读边改用更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也可以修改以前写的文章,炼字炼词。

值得一提的是,用典雅语言取代“第一反应词”的方法虽然简单易行、立竿见影,但加强词汇教学与积累才是治本之策。同时锤炼字词也要注意避免文白夹杂,避免晦涩难懂,避免华而不实,要“务令自然,毋使杜撰”。

二、语句具体

词语典雅解决的是词汇的大众化、平庸化问题,而语句具体是针对学生记叙文的语句多为空洞的记叙、空泛的抒情,少有具体的记叙、生动的描写而言的。

(一)添枝加叶

通过添加修饰语,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使语句具体。例如:

1.一只小狗朝着他奔去。

2.落蕊铺得满地。

3.乌鸦飞走了。

    以上例句,只有空洞的叙事,给读者留不下深刻印象。和这些例句相关的原文如下:

1.忽然一只小狗从人丛中跑出来,非常高兴地朝着他奔去。(《小狗包弟》)

2.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故都的秋》)

3.枯枝上的乌鸦突然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地飞走了。(《药》)

通过比较、分析,学生就能理解这四句话在原文中是如何添枝加叶的。学生在比较、鉴别、赏析特别是反复模仿中就能把语句写得具体生动。

通过添枝加叶来使语句具体,既可以集中做一些扩句的训练,使训练重点更加突出。也可以让学生修改自己习作中的重点语段。另外,我在教学实践中,经常把课文中的经典语段进行压缩,让学生不看课文试着还原原文。我在教学朱自清的美文《荷塘月色》第四段时,我先让学生熟读,再投影压缩版:

荷塘上面,全是叶子。叶子出水很高,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开着的,有打着朵儿的。微风过处,送来清香。这时候叶子和花也有一丝的颤动,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底下是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之后,让学生合上书,试着还原。再让学生两相对照,在原文中画出通过添枝加叶来突出表现景物特点的词语,诵读并体会其妙处。原文如下: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这样,学生就能逐步掌握通过添加修饰语,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使语句具体的技巧;就能对朱自清所说“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含有惊异之感”心领神会。

(二)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是写活人物的关键,它多以句子而非语段形式出现,所以在“语句具体”部分加以分析。

《辞海》对“描写”的阐释为:描写是文艺创作的基本表现手法。指作品中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2]据此,语言描写是对人物语言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可见,语言描写≠语言。只有能够传神地塑造人物、突显中心的语言才是语言描写。但高中学生作文中的人物独白和对话还基本停留在语言、话语的层面,没有上升到描写的高度。

怎样指导学生进行语言描写呢?首先,要注意“说”的位置,说话者可以在所说的话之前、之间或之后。其次,要注意“说”的替代。有的学生写作时,总是“说”字连篇,语调一致,抑扬不分,褒贬不明。其实,“说”的替换词还有很多,例如:问、答、讲、道、应、喊、叫、骂、询问、回答、质疑、附和、低吟、吼叫、赞叹、提醒、责备、斥责、抱怨、命令、叮嘱、嘟哝、嘟囔、唠叨、喃喃自语、喋喋不休、语无伦次、大叫大嚷,等等。第三,最重要的是要注意“说”的修饰,通过人物+动作+神态,从而使人物形象立体化。

我在教学中尝试用“公式”法指导学生把对话写生动。

1.说话者在前面

公式:人物+动作+神态+所说的话。

例句: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社戏》)

2.说话者在中间

公式:所说的话+人物+动作+神态+所说的话。

    例句:“拆铺啦!起来!”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像生气似的呼喊,“芦柴棒,去烧火!”(《包身工》)

3.说话者在后面

公式:所说的话+人物+动作+神态。

     例句:“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在教学实践中,我把课文中的语言描写改为:“人物+所说的话。”的单一模式,要学生还原,在强烈的对比中,学生领悟到原文的妙处,能逐步掌握语言描写的关键,基本杜绝只有语言没有语言描写的低水平写法。

三、语段生动

    语段生动是高中记叙文写作指导的重头戏。为了教学方便,我把描写分成静态描写、动态描写两类进行分类指导。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我编了两句顺口溜:静态描写共三步,叙述、形容+比喻;动态描写要三化,情境、细节、情感化。

(一)静态描写

肖像描写、景物描写、环境描写等描写的对象往往是静态的。静态描写一般有三个步骤:叙述——形容——比喻。通过这三个步骤达到把事物写清楚、写具体、写形象的目的。例如:“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第一句是叙述,第二句是形容,第三句是比喻。三个句子合起来,完成对一个客观对象的具体描写。

再如《荷塘月色》中的一个语段: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叙述”主要负责介绍人、事、景、物的基本情况,大体经过以及重要背景,让人们认清事情的大体轮廓,它回答的是“有什么”的问题。叙述的写作要求是“写清楚”,例如:“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个句子,清楚地介绍了描写对象(树)的方位“荷塘的四面”,分布“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数量“都是”,种类“杨柳最多”,这就把对象介绍得十分清楚。

“形容”主要描绘人、事、景、物的基本特征,让人们更细致更清晰地了解它,它回答的是“怎么样”的问题。例如:“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这样一写,读者的印象就更清晰了。

“比喻”负责把描写对象的某一部分特征同常见的某种事物进行比较,让人们更直观更形象地把握它,它回答的是“像什么”的问题。例如:“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这样一写,读者的印象就非常深刻了。

(二)动态描写

动态描写主要是单纯的动作描写和包含有动作描写的综合描写。对动态描写人们一般强调要写细节,这固然是有道理的,但却远远不够。我认为,动态描写要三化:情境、细节、情感化。也就是说动态描写不仅要细节化,更要情境化和情感化。

情境化是指主要通过叙述方式介绍描写对象的相关背景、情境。通过叙述使描写对象置于一个具体的情境中,使读者了解描写对象的原因、合理性、作用、意义。同一句话语、同一个动作、同一件事情在不同情境中,可能意义、效果迥然不同。《辞海》特别指出“文学作品在使用描写手法的同时也采用叙述手法。”[3],这可能就是因为通过情境化的叙述能够能彰显描写对象的意义,弥补描写方式的不足。

情感化是指由描写对象、描写内容而引发作者或他人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感,是通过心理描写等方式把描写对象转化为作者自己的“心理印象”,打上主观情感的烙印,表现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情感化能使读者捕捉到作者的情感倾向,强化描写内容的感染力。

请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的一个片段:

①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情境化)②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细节化)③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洪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情感化)

这段综合描写也包含情境化、细节化、情感化三部分。首先“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简要交代了情境。接着从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进行细节化描摹。最后情感化的表达:“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作者叹息“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很难听到,赞美“距离国语甚远”的广东话表达效果很好。诸如此类的感情抒发,充分传达出梁实秋对他师长梁启超的赞美、爱戴、景仰、怀念之情。

动态描写“三化”是记叙文走向生动的重中之重。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练习方法主要有:改写比较法,范文仿写法,修改旧文法。练习方式以片段训练为主,集中训练、专项突破。以动态描写“三化”为核心,兼顾词语典雅、语句具体等方面,集中进行约10次片段训练,就可能突破记叙文写作的瓶颈,使学生学会生动的表达、自如的倾诉,使学生获得作文的自信,作文的快乐。

也许有人会说,强调记叙文的生动是否有违“平淡自然”的艺术追求?由此我想起了苏轼对他侄儿的谆谆教诲。他在《与二郎侄》一信中强调:“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4]“彩色绚烂”主要指文章辞藻灿烂鲜艳。苏轼在这里强调“平淡”的风格是从“气象峥嵘,彩色绚烂”中化来,他希望侄儿应注意辞藻,追求生动,有了这种本领再追求平淡自然。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对此有一个最精炼的概括,叫做“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可见,如果一开始就追求所谓的“平淡自然”,往往会“平平淡淡”、淡而无味。

一言以蔽之:记叙文写作教学要借鉴经典课文,从“生动”中学会生动。

参考文献:

[1] 唐彪. 读书作文谱[M].长沙:岳麓书社,1989:78.

[2] [3] 夏征农,陈至立. 辞海[M].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1578.

[4] 颜中其. 苏轼论文艺[M].北京: 北京出版社,1985:11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