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老旧街区更新改造方法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28
/ 2

城市老旧街区更新改造方法探讨

张静

武汉市民用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湖北武汉430000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有的一些老城市基础设施已不能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旧城区的更新日益受到重视。因此,要保证老城区的改造能真正地满足居民的需要,同时也要给居民带来方便的居住条件,就必须对改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保证整个工程的改进,为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的支撑。

关键词:城市老街区;更新;改造

前言:城市是由不同的人、建筑、自然等因素组成的一个有组织的空间自诞生之日起,城市就在不断地自我完善与更新,使之更加适宜人类的生活与交往。社区是一个城市有机的组成部分,可以是直线空间,包括街道和周边建筑物,或者是以广场、公园为中心的区域。城市发展是一个持续的、不断更新的、转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城市设计直接关系到整体规划的合理性与现实效果。城市设计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要把握住设计的方方面面,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通过人性化的设计,使各要素的相互联系达到和谐,真正确保设计的有效性。因此,要使老城区的改造工作更加顺畅,就必须正确认识现有的一些设计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对策,使城市规划更完美,并确保设计的合理性,改善老城区的改造效果与品质。

1老旧街区改造的必要性

老旧街区通常指的是建设于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城市住宅街区。作为城市兴起的见证者,城市底蕴和文脉散布在街头巷尾,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不管是建设规划还是建设标准都有了巨大变化,原先规划和设计的街区,已经承载不了当下市民的日常生活需求。街区面临环境陈旧,卫生死角多;道路狭窄,容易造成拥堵;缺少相应的休闲活动空间等问题。同时城市的老旧街区多为人口密集区域,原住民多,老年人口比例大,上述各类问题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困扰,生活的不便也容易引起心理波动。这些老旧街区虽然在规划时缺乏对未来可变性的预判,但它们普遍的特点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建筑质量良好、周围配套设施齐全等,如果大规模的拆除会造成资源浪费,同时破坏城市独有的韵味和居民的认同感。因此,从经济、文化、社会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后发现,城市老旧街区的改造更新是最适合的方式。

2老旧街区改造的动因

2.1外部环境恶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的城市机动化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汽车的平均增长率也在不断增加。相关调研显示,部分城市的经济增长速度已经接近30%。这样的话,对旧城区的交通造成极大的影响。随着老城区的大规模改建,加之老城区规划的不合理、大型建筑集群的聚集,老城区的交通流量增加,老城区的交通状况更为严峻。在此背景下,应从城市设计的视角对老城区进行正确规划,以保证建筑、交通、经济协调发展。

2.2外部空间匮乏

随着老城区的大规模环境改造,城市的建筑密度也随之提高。由于各类大型综合设施的集中,以及单一的开发方式,城市公共空间的结构发生很大的改变,同时也给城市的外部空间带来巨大的破坏。其表现为:公共空间不足,公共空间负面利用,缺乏街道空间,缺乏人性化设计。这不但会对附近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还会影响到整个城市的整体规划和设计。

3城市老旧街区更新改造方法

3.1全面掌握空间布局,实现老旧建筑重构

首先,通过对城市结构、功能、用地资源的调整,保证城市的布局合理,这样既能保持城市原有的功能,又能改善市民对重建工作的满意程度,保证市区功能不会发生变化,同时尽量减少重建对市民生活的冲击。其次,在城市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和尊重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各类产物,尽可能地保持地方原有的历史意义。旧城改造后产生的革新,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将部分老旧建筑以迁移的方式直接迁移到历史环境中;二是通过对原有单体建筑进行改造,将其自身的记忆与特性转化为新的历史空间。比如,旧城区的某些古建筑是不能拆掉或者重新修建的,但是要充分发挥其在城市更新过程中的作用,对其进行修缮,使其具有历史意义。同时,还可以保存部分历史文化遗产,通过分区改造,实现建筑功能的转变,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使城市生态环境更加和谐。

3.2准确突出文化特色,创新整体构成形态

1)由于旧街区的要素具有多样性,所以在进行总体形式设计前,必须对其进行全面解读,分析与把握文脉,采用多种创新的设计手段对某些区域进行创意设计。这既能延续城市的肌理,又能形成新的地域形态与空间形态,赋予其新的功能与内涵,从而使整个街区有更大的突破与创新。2)在具体设计中,可以采用概念设计的原理完成对老城区的改造,这意味着把建筑放在第一位。从城市的发展历程出发,将人性化的设计思想融入建筑的设计中,既要保证建筑的舒适性、实用性和美感,又要尽可能地减小建筑的占地面积。由于大多数旧城区并未设置相应的集合点,也就是没有为居民提供停车、休闲娱乐等配套设施,因此需要尽量扩大和扩展公共活动空间。在实际设计中,应通过合理的方法,以最少的费用,实现旧城的整体规划。比如,在老城区的旧行政办公大楼等,可以采取不拆不建、异地置换的办法,将其作为一种集约的开放式空间,改造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公共空间,集绿化、广场、停车场于一体,为市民的出行带来极大的方便。

3.3注入全新建筑主题,通过介入实现创新

1)在规划设计时,要对老城区进行重新定位,确定老城区的发展方向。比如,在某些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区域,可以根据区域内部的复杂情况,采用自顶向下、开放式、循环的设计流程和设计方式,把新的建筑与旧小区融合起来。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使旧城区的空间有新的内容,而且能使城市空间形态发生全新的变化,从而产生更好的创意。2)进行住宅建筑的规划与设计。按照人性化居住建筑的设计需求,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采光状况,适时地对旧城区的排水、通风、消防等生活设施进行改造。另外,为了满足安全需求,要完善老城区的监控系统。比如,在老城区工厂的监测系统进行改装,或引入新型的监控设备,24小时监控城区道路状况,确保市民生命财产安全。

3.3充分考虑居民生活需求,探索风貌保护与生活便利的平衡模式

一是遵循“以人为先、以人为本”的原则,可以通过走访、调研等方式充分了解老旧街区内居民的生活和情感诉求,全面调动和提高居民维护老旧街区传统风貌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二是可以从老旧街区的社区服务能力和社区服务管理等方面着手,建立一个便民、利民、惠民的融合了居住、生活、商业、物业等多功能的社区服务平台,提高老旧街区惠民便民水平,提升居民生活满意度和幸福度。三是在做好统筹规划的前提下,对老旧街区进行合理化的功能分区,在保障街区内居民生活样态不被影响的同时延续街区历史文脉,是探索风貌保护与生活便利平衡模式值得思考的另一路径。

结束语:

总而言之,老旧生活性街区承载了一座城市的记忆,与此同时,也集中反映了老城区环境品质下降、空间秩序混乱等问题。为了推动老旧生活性街区环境和基础设施的改善,应该充分考虑居民生活需求,探索风貌保护与生活便利的平衡模式,优化老旧生活性街区的环境,再造舒适的街巷空间,重整建筑肌理,更新建筑功能,以空间文脉为线索,完善老旧生活性街区的风貌链。

参考文献:

[1]郭志强,吕斌.老旧街区有机更新中的风貌管控——以南锣鼓巷为例[J].商业经济研究,2018,763(24):134-136.

[2]王钫,刘可卉.老龄化社会背景下预设性养老设计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20,2(1):68-70.

[3]黄益军.历史文化街区传统业态的改造与创新——以泉州西街为例[J].城市学刊,2017,38(3):7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