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形态类型学的历史文化街区空间形态研究——以沈阳方城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29
/ 2

基于城市形态类型学的历史文化街区空间形态研究——以沈阳方城为例

刘 楠

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 沈阳  110168

摘要:在城市化快速发展下,城市形态类型学理论和实践已在各学科间得到了广泛讨论。城市更新使很多历史文化街区所具有的独特风貌丧失,基于此更新与保护成为关注问题。本文以城市形态类型学为理论与方法,构建适用于传统历史文化城市组成要素,分析沈阳方城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形态,并提出保护与更新策略。

关键词:城市形态类型学;历史文化街区;沈阳方城

1引言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下中国大部分城市面貌发生改变,一些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区域被不合理改造,文化记忆随之遭到破坏。沈阳方城历史街区在更新中影响了当地居民的居住空间以及建筑风貌的保存,如今仍面临着新的机遇。2009年的《沈阳历史名城文化保护条例》[1]中明确了沈阳方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范围。对于沈阳的历史文化遗产,沈阳市政府极为重视,更新和保护问题更加明显和突出。

“形态类型学”关注于城市在历史发展中的演变,以不同历史时期城市发展的理论前提,从整体层面的类型、过程、历史结构等系统进行分析。对于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的方城街区,本文对其演变过程和特征进行研究,为街区的保护更新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2相关研究综述

形态学中平面单元格局的形式与组织结构受历史演进中的形态时期影响[2],研究方法是结合城市的历史地图进行变化过程分析。1987年,穆东以“形态类型学”命名融合形态学与类型学后形成了新研究框架,依据城市形态的演变发现其内在规律[3]。城市形态类型分析法的主要步骤为:划分形态历史研究阶段;确定研究尺度和研究要素;分析总结各时期形态要素的特征;提出对应的引导、规划策略[4]

在西方形态类型学研究基础上,我国学者逐渐开始探索适用于我国的传统城市的研究框架[5],在已有的研究中,对于形态要素没有统一的研究框架。基于此,依据现有学者对要素的总结,本文将构建出适用于本研究的要素内容。

3沈阳方城历史文化街区形态分析

研究阶段分为明清时期、民国时期和现代时期。

E:/研究生/研二/国际会议论文/总.jpg总

3.1街道网络和街道

方城的街道网络沿袭了明清时期的棋盘式布局,体现为井字形路网格局和九宫格城市肌理,现存有当年明清时期街巷,其在地理位置上大致符合。明清时期的四平街现在更名为中街路。从明清到现在,中街仍是最热闹的商业区,四周分布着历史悠久的传统老字号。初期方城街道开阔不会造成压抑感,现在路面宽度与建筑高度的比小于0.7,建筑高度在方城中需要改造。作为沈阳商业中心区,如何对街道进行保护、增设、疏通的同时,不破坏街区本身的道路格局和景观空间,是保护更新中的难题。

3.2地块利用

分析方城历史时期地图,对比空间格局与空间肌理形成和演变。明清时期,方城由十字街改为井字街,为方形整体框架,街区划分为功能九宫格,东南街区为文化区。四平街位于盛京宫殿区,北部两侧汇集了众多商铺,建筑以点状分布在方城街区中。民国时期,延续部分街道变曲折,其中主要街道被拓宽,增加了更多开敞空间,街区规模由小变大,四平街逐步形成商业集中区。现代时期格局不变,街道被不同程度拓宽,且更为平直。南部较上一时期没能很好的传承方城时期前文后市这一空间格局。

3.3建筑肌理

明清时期院落布局以合院式为主,建筑类型包括行政办公、文教卫生、商业金融、宗教祭祀四种。在改造中方城建筑主体为6-8层居住建筑,在正阳街和朝阳街两侧及周围区域有部分传统建筑仍保留,现在作为居住和办公用地;作为独立文保建筑现状分布于方城内各个区域,建筑群集中分布在方城中南部;中街路周边大多为商业类建筑。此外,还有部分文化旅游类建筑位于故宫门前的沈阳路上,少量高层建筑集中在中街北部地区。

4基于城市形态类型学的街区保护与更新

4.1街道网络和街道保护与更新

1、利用原有交通增设外部四周的环路,为交通提供更多选择;进一步提高公共交通发展和多种交通方式换乘效率,采用限时段、限路段进行等措施。2、完善地铁出入口设置,合理运用地下区域空间,为地上空间的人群密集缓解压力。3、对历史保护街巷上增设的商铺及小摊进行拆除;对内部的街道进行合理性拓宽,更好地疏通主要道路。4、针对现状方城绿化景观缺乏的现象,依托道路建设景观步行道,通过绿化提高街道通行率。

4.2地块保护与更新

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打造多元化街区发展,紧随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在对文化遗产不断关注背景下,体现总体布局“南文北商”,传承方城时期“前文后市”这一空间格局。并结合居住、商业、文化、旅游等功能打造各种功能区,例如旅游文化展览区、商业特色区、文化风貌展示区等符合方城传统文化的形式。同时以故宫和中街为中心,以井字形网络为发展趋势,遵循方形框架和“井”字格局。

4.3建筑保护与更新

根据方城内建筑位置、性质和环境的不同,将建筑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分别进行改造。如一级改造与二级改造为体现方城传统风貌,包含的建筑为故宫周边的重要建筑,来突出方城传统文化风貌。方城内建筑功能总体包括商业类、居住类和文化类三大类,分别根据不同的建筑类型进行相应等级改造,为了便于工作量,根据场地现场调研所需的改造的程度进行简化。最后分别对于不同功能建筑在建筑体量、建筑高度和色彩上进行更新与改造。

5结语

历史文化街区包含了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等方面的沉淀,城市形态类型学指导本文从探究城市物质要素层面来解决历史街区空间形态的保护与更新问题。这一研究过程使我们明晰了方城的历史演进脉络,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提炼出历史特征并总结变化规律,这一方法有利于在延续传统类型基础上明确保护与更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沈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N]. 沈阳日报,2009-08-21(008).

[2]段进,殷铭.高铁站点规划布局与空间换乘便捷度——长三角地区的实证研究[J].城市规划,2014,38(10):44-50.

[3]李向北,杨星莹.“慈云老街”传统历史文化街区规划设计——一个基于城市形态类型学方法的实践探索[J].城市发展研究,2019,26(04):12-16+21.

[4]李金芳,陈金泉.基于城市形态类型学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以赣州南市街为例[J].中国名城,2021,35(05):49-55.DOI:10.19924/j.cnki.1674-4144.2021.05.008.

[5]陈飞.一个新的研究框架:城市形态类型学在中国的应用[J].建筑学报,2010(04):8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