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瘤诊断中采用核磁共振检查的价值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02
/ 2

脑膜瘤诊断中采用核磁共振检查的价值探究

李骏龙

谷城县人民医院 湖北 襄阳 441700

摘要:目的:探讨脑膜瘤诊断中采用核磁共振(MRI)检查的价值。方法:收录于2021.8-2023.8,收治的30例脑膜瘤患者。所有患者均经手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30例患者均采用MRI进行检查,对其影像资料进行分析,包括病灶的位置、信号特点、数目、特征等。结果:30例患者经MRI检查显示均为良性脑膜瘤。脑膜瘤表现:T1相比T2信号稍长,且大多数信号均匀,边界清晰,其周围还有一个环状低信号带。结论: 核磁共振诊断在脑膜瘤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并且已成为常规方法。它通过其非侵入性、高分辨率和准确性的特点,使医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脑膜瘤的位置、形态和大小,从而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计划。

关键词:脑膜瘤;诊断;核磁共振检查

脑膜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肿瘤,起源于脑膜组织,常见于中年和老年人群。脑膜瘤起因复杂,可能与遗传基因突变、环境暴露以及免疫系统的异常有关[1]。脑膜瘤通常发生在脑膜和脑脊液之间的薄膜组织上,它起源于脑膜的细胞。根据脑膜瘤的组织学类型,可以将其分为良性脑膜瘤和恶性脑膜瘤[2]。常见的良性脑膜瘤包括脑膜瘤瘤和脑膜颗粒状瘤,而恶性脑膜瘤主要指恶性脑膜瘤。脑膜瘤的症状取决于其大小、位置和压迫神经结构的程度。典型的症状包括头痛、恶心、呕吐、视力模糊、听力损失、颅神经麻痹等[3]。脑膜瘤的早期诊断对于治疗和预后的选择非常重要。在脑膜瘤的诊断中,核磁共振成像(MRI)被广泛应用,并且被认为是最准确、最可靠的非侵入性诊断方法之一。MRI通过利用核磁共振原理,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并能够清晰显示脑膜瘤的位置、形态和大小等重要信息。鉴于此,本研究收录30例脑膜瘤患者,均接受MRI检查,对其诊断价值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录于2021.8-2023.8,收治的30例脑膜瘤患者。所有患者均经手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有18例男患者,12例女患者,年龄分布:24-85岁,平均年龄(54.39±14.26)岁。

1.2方法

MRI检查方法:借助美国Marcon i Eclipse 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和头部相控阵线圈,我们能够进行精准的脑部影像检查。在此过程中,采用了FSE序列TWI(重复时间为450ms,回波时间为12ms,矩阵大小为192×256)和TWI(重复时间为4600ms,回波时间为103ms,矩阵大小为256×384)。为了提高扫描效果,还利用钊喷酸葡胺进行了增强,注射量为15ml的Gd DTPA。

通过使用先进的Marcon i Eclipse 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以及头部相控阵线圈,我们可以有效地获取头部区域的高质量影像。这种技术利用FSE序列TWI和TWI来实现影像扫描,并且通过注射Gd DTPA来增强影像效果。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t检验,用(±s)表示,计数资料X2检验,用百分比(%)表示,对比有意义(P﹤0.05)。

2结果

30例患者经MRI检查显示均为良性脑膜瘤。脑膜瘤表现:T1相比T2信号稍长,且大多数信号均匀,边界清晰,其周围还有一个环状低信号带。有15例患者,病灶的周围还伴有水肿信号,颅板骨质破坏有2例,左侧桥脑―小脑角有4例,同侧桥臂部也受到了推压;额顶枕部凸面有10例,额顶部镰旁有8例,颞部有4例,呈囊实性有2例。

3讨论

脑膜瘤是一种发生在脑膜上的肿瘤,通常由脑膜细胞非正常增殖引起。脑膜瘤的病理特征是细胞的不受控制增殖和异常扩展,形成肿瘤。脑膜瘤的形态多样,可以呈现出囊肿、固态或混合型。肿瘤的生长速度和侵袭性取决于肿瘤的恶性程度。脑膜瘤根据其细胞类型和组织学特点,还可以分为脑膜瘤的良性变异型和恶性变异型。良性变异型通常生长缓慢,不会侵犯周围组织,恶性变异型则具有较高的浸润和转移能力。脑膜瘤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头痛、呕吐、眩晕、视力和听力异常、恶心、嗜睡、精神异常以及癫痫发作等。这些症状可能出现突然,也可能逐渐加重。脑膜瘤的具体症状和体征可取决于瘤体的部位和大小。例如,位于颅内的脑膜瘤可能会引起颅内压增高,导致头痛、呕吐和嗜睡等症状。位于脊髓脑膜的脑膜瘤可能会引起下肢无力和感觉异常等症状。除了临床症状外,医生在体格检查中也可能发现一些体征。例如,颅内压增高时,医生可观察到视神经乳头水肿或眼底静脉曲张,这可能是脑膜瘤的指示性体征之一。此外,医生还可以通过感觉、运动和反射等神经系统检查来评估可能与脑膜瘤相关的神经功能损害。需要注意的是,症状和体征的表现因个体差异和瘤体特点而异。因此,在诊断脑膜瘤时,医生需要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和其他辅助检查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4]

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是一种无损的成像技术,通过利用原子核的自旋和核磁共振现象,能够提供高分辨率和多平面的脑部图像。相比较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核磁共振具有以下优势:(1)高分辨率:核磁共振能够捕捉细小的病灶和组织结构改变,对于脑膜瘤的早期诊断十分有帮助。(2)多平面成像:核磁共振能够提供多个方向的脑部图像,有利于准确定位和评估肿瘤的大小、形态和位置关系。(3)无辐射:与CT扫描相比,核磁共振检查无需使用有害的射线,更加安全无害。

目前,核磁共振检查是脑膜瘤诊断的重要技术之一,已被广泛用于临床实践。研究表明,核磁共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脑膜瘤的诊断中具有优势。首先核磁共振可以可靠地检测出各种大小的脑膜瘤,包括微小的和隐匿性病灶,有助于早期发现和治疗。其次,核磁共振能够对脑膜瘤进行鉴别诊断,与其他病变如脑脓肿、脑血管畸形等进行区分,有助于确诊和制定治疗方案。此外,核磁共振检查的结果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可在治疗前后进行对比观察,评估治疗效果和病情进展。另外,脑膜瘤的典型MRI表现多种多样,其影像特征有助于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和定位。一般来说,脑膜瘤在MRI图像上呈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结节状病变。其信号强度常常取决于瘤内不同组织的含水量和脂肪成分。在T1加权像上,脑膜瘤通常呈现等或略低信号[5]。较囊性的脑膜瘤可能表现为较高的信号,这是由于囊内液体的存在。而在T2加权像上,多数脑膜瘤呈现高信号,这是由于瘤内含有较多的水分。此外,脑膜瘤在造影增强MRI中也有独特的表现。一般情况下,脑膜瘤会显著吸收造影剂,从而在增强序列中呈现明显的强化效果。这是由于膜状结构和丰富的血供特性。MRI对于脑膜瘤的定位和评估非常有帮助。通过确定瘤体的精确位置和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医生能够更好地规划手术策略和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6]

综上所述, 核磁共振诊断在脑膜瘤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并且已成为常规方法。它通过其非侵入性、高分辨率和准确性的特点,使医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脑膜瘤的位置、形态和大小,从而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计划。

参考文献:

[1]毛小平.多层螺旋CT和MRI联合检查在诊断颅底沟通性脑膜瘤的价值[J].现代医用影像学,2023,32(02):301-305.

[2]苗慧峰.核磁共振检查对鞍区肿瘤患者符合率的影响[J].黑龙江医学,2022,46(07):837-838.

[3]高红英.分析多模态MRI成像在脑膜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J].系统医学,2021,6(09):18-21.

[4]黎明.核磁共振成像诊断非典型脑膜瘤价值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9,25(06):482-483.

[5]谢灵争.CT联合MRI检查在脑膜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23):174-175.

[6]陈大羽.探讨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头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86):171-172.